臨溪主人
從族源、語言、文化上看,匈牙利都像是一座孤島,懸在歐洲大陸正中央的匈牙利平原。
同諸多侵襲歐洲的游牧民族一樣,馬扎爾人同樣起源于遙遠的東方,其語言具有明顯的烏拉爾語系特征。最具東方特色的是,匈牙利人的姓名和東亞文化圈的中國、日本、越南、朝韓等國一樣,都是先姓后名的方式,這更顯出歐洲大陸上匈牙利人的異類身份。
這樣一個國家是如何在歐洲立足,并且成為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一個國家的呢?
西歐人第一次見到遠道而來的匈牙利人,也即馬扎爾人,是在公元862年。但馬扎爾人正式在多瑙河流域定居下來,卻是公元896的事。從地理位置來看,他們來到的地方現在名為匈牙利,西面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面是波西米亞高地,東面是喀爾巴阡山,南面又是巴爾干山地,他們占據了連接巴爾干和中歐的喀爾巴阡盆地。
現在一般認為馬扎爾人起源于烏拉爾山脈南部地帶,他們在九世紀經過了長途跋涉才一路跨過伏爾加河、東歐大草原、喀爾巴阡山,進入了中歐,并開始洗劫早已皈依基督教的法蘭克人。馬扎爾人東面的佩切涅格人受到更東面民族的入侵,被迫西遷,將馬扎爾人向西趕,因此馬扎爾人從第聶伯河流域轉移至多瑙河流域。
899年和900年,馬扎爾人兩次大舉突襲基督徒;924年馬扎爾人橫掃巴伐利亞,甚至越過萊茵河,洗劫了香檳地區。當時的東法蘭克國王,由于一度難以抵御馬扎爾人的侵襲,不得不主動求和,并在國內專門征收用于給馬扎爾人進貢的稅收。954年,馬扎爾人再度進軍至勃艮第地區,隨后南下跨過阿爾卑斯山,進入倫巴第地區再返回中歐,也算是縱橫歐洲所向披靡了。
馬扎爾人對西歐諸國的軍事行動之所以屢屢得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當時的西歐諸國王公彼此混戰不休,無法形成統一的、有力的對外抵抗陣線。而在歐洲這邊,馬扎爾人東方草原式的兇猛侵略,給當時的西歐人帶來了不小的精神創傷。畢竟自從查理曼大帝降服阿瓦爾人以來,西歐還從未受到如此強大的武力威脅。但隨著神圣羅馬帝國的奧托一世在955年的列希菲德會戰中取得勝利,馬扎爾人對西歐的軍事行動也就此終結了。
馬扎爾人軍事失利之后,為了盡快融入歐洲,在面對更東邊的草原敵人時獲得一個強大的靠山,很快皈依基督教。馬扎爾人的領袖蓋薩一世于973年往神圣羅馬帝國派出了一個使團,請求派遣教士和騎士前往匈牙利,負責傳播基督教信仰以教化馬扎爾人。
兩年后,蓋薩一世受洗成為基督徒,還讓自己的兒子伊什特萬娶了日后德意志國王的妹妹。此后,大量德意志人涌入了馬扎爾人的政治圈、生活圈。尤其是德意志地區東南的巴伐利亞人,深刻地影響了馬扎爾人的社會組織情況。而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馬扎爾人與神圣羅馬帝國的關系,也為后來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1000年12月25日(或說1001年1月1日),阿爾帕德大公伊什特萬一世(蓋薩大公之子)正式皈依基督教,并被教宗加冕為第一位匈牙利國王。此后,伊什特萬一世在國內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至此,匈牙利王國正式誕生了,而伊什特萬一世后來也被宣布為圣人,稱為 “圣伊什特萬”。原本流散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正式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一份子,也開啟了他們作為“基督教之盾”的輝煌歷史。
伊什萬特一世首先賦予教會“什一稅”特權,還下令每十個村莊就要建立一個教堂,同時強迫百姓在禮拜日必須去教堂。通過這些舉措,確立了基督教在匈牙利國內超然的政治地位。
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也在同時致力于向馬扎爾人傳播基督福音。公元十世紀中期,有部分馬扎爾人酋長、貴族前往君士坦丁堡受洗,甚至有酋長直接認拜占庭皇帝為教父。而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也曾派出教士,以主教的身份隨歸國的馬扎爾人一同返回,以在當地進一步傳播信仰。
其實就從時間來看,拜占庭的東正教會要比羅馬教會更先一步在匈牙利傳播基督信仰。但馬扎爾人最終接受的卻是后來居上的羅馬教廷的天主信仰,即使是在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天主、東正兩大陣營后,也未背離其信仰,再次展現了匈牙利希望從西方獲得支持的立場。
宗教對匈牙利人的幫助也遠遠不止是外部地緣上的支持。在內部,以宗教為紐帶,馬扎爾人也逐漸同化了國內其它人口較少的民族,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匈牙利人。
到12世紀時,匈牙利已逐漸成為中歐強權國家,觸手已伸到了喀爾巴阡山的另一邊,其勢力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匈牙利平原以外的地區。特蘭西瓦尼亞、達爾馬提亞等地,均逐漸被匈牙利占領,算是成功擠入歐洲列強。疆域龐大的匈牙利王國開始利用來自西方的先進文明武裝自己的國人,并替西歐不斷抵御著來自喀爾巴阡山以東游牧民族的襲擾,各得其所。
這段歷史的高潮是13世紀的蒙古入侵。擔負著西歐門板角色的匈牙利在蒙古人到來后,因其骨子里的游牧特性,在戰爭中表現得比其他歐洲王國更好。但畢竟蒙古鋒芒不可擋,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紹約河一戰中遭遇慘敗,幾乎是只身脫出重圍,到他處避難。這場戰役中匈牙利軍隊被徹底摧毀,死亡4~7萬人。
幸好已經跨過多瑙河的蒙古軍隊,因得悉國內窩闊臺病逝后隨即撤軍。但蒙古人還是大肆洗劫了匈牙利的土地。據統計,蒙古人的入侵使得原本有兩百萬人口的匈牙利損失了一半的人口,這面基督教之盾表現當得起它的稱號。
到了15世紀,新興的強國奧斯曼土耳其又成為了匈牙利最值得警惕的對手。在匈牙利與土耳其的戰爭中,匈牙利民族英雄、名將匈雅提·亞諾什是位不可不提的人物。
面對日益強盛的奧斯曼土耳其,亞諾什采取了積極防御的政策,以攻代守,讓土耳其人在攻略巴爾干地區時吃了不少苦頭。他帶領下的匈牙利于1442年、1443年兩年均擊敗了來犯的土耳其軍隊,并與后者簽訂了和平條約。
但當時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一世聽信教宗使者的讒言而撕毀了和平協定,主動出擊土耳其軍隊,結果遭遇了瓦爾納慘敗,其本人也死于亂軍之中。
此時奧斯曼人對東歐的侵略,再度處于上風位置,而匈牙利國內也一度處于無政府狀態。1456年,土耳其人卷土重來,包圍了匈牙利王國南部重鎮貝爾格萊德,并一度有土軍士兵突入城內。貝爾格萊德是整個匈牙利盆地的門戶,不可不守護。匈雅提率領援軍到達后,城內匈軍士氣大振,成功反殺出城。
匈軍將領見無法統一號令,索性下令全都是主攻,奮力突向土軍大營。面對突然士氣大振的匈牙利人,奧斯曼軍隊被嚇呆了,毫無疑問地遭到了慘敗,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大腿也中了一箭。
此役后,匈牙利大獲全勝,遠在羅馬的教宗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宣布從此后每天中午都要鳴鐘慶祝,這一傳統也保留至今。而土耳其人經此慘敗,不敢復窺貝爾格萊德達65年之久。
可惜勝利的匈牙利軍隊內部也爆發了疫病,匈雅提·亞諾什在取勝后不久便去世了。
從此戰來看,與其說匈牙利是“基督教之盾”,倒不如說匈雅提·亞諾什是“基督教之盾”更為確切。因為在貝爾格萊德圍城戰后的1526年,匈牙利面對土耳其的侵襲,在第一次摩哈赤會戰中再度遭到了慘敗。
這場會戰也是匈牙利日益衰落的轉折點,此后的匈牙利逐漸分成了三個部分,一部并入奧斯曼,一部并入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一部自立為東匈牙利王國。而奧斯曼土耳其直到在1683年維也納戰役失利前,都在不斷地侵略中歐。
不過高傲的馬扎爾人對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并不總是心悅誠服的,無論是土耳其人還是奧地利人都始終無法同化馬扎爾人。
1849年匈牙利爆發了革命,但遭到了奧地利和俄國聯合的血腥鎮壓。上千的匈牙利愛國者被送入監獄,四萬余名匈牙利國防軍士兵被送入奧地利軍隊中當兵作為懲罰。當年10月6日,有十三位起義者被奧地利將軍海瑙處死。
相傳悲憤的匈牙利人在當時發誓,以后的150年中喝酒時堅決不碰杯,以此紀念那十三位革命烈士。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