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萍 陳小松 楊興霞 江琴 蔡李芬 朱娟英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與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是常見的兩種乳腺癌病理類型[2]。乳腺ILC起源于小葉,其顯微特征是小而均勻的細胞膨脹性生長,腫瘤細胞呈單行索狀浸潤,通常不形成孤立腫塊,占乳腺癌總數的5%~10%,多發生于年齡較大的女性患者,其腫瘤體積較大;由于腫瘤邊緣不確定,因此難以通過乳房觸診和乳腺鉬靶檢查確診[3]。ILC可能與早期月經初潮、絕經晚及雌激素替代治療有關[4]。乳腺IDC占浸潤性乳腺癌的65%~75%[5]。與IDC相比,ILC具有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病灶呈多中心、雙側,雌激素受體(ER)陽性多見,行乳房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率較高[6]。本研究對比分析乳腺ILC與IDC的臨床病理特征,以期為臨床診治乳腺癌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通過乳腺癌數據庫回顧2009至2016年嘉興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 028例乳腺癌患者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收治的3 866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病理學診斷為乳腺ILC或IDC的患者,排除初診時為Ⅳ期的乳腺癌患者,共4 894例。其中男 15例(0.30%),女 4 879例(99.70%);年齡 23~93(54.51±11.89)歲;單純 ILC 152例(3.10%),ILC 伴 IDC 2例(0.004%),ILC伴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2例(0.004%),單純 IDC 4 019例(82.12%),IDC伴 DCIS 680例(13.89%),IDC伴乳腺小管癌13例(2.66%),IDC伴黏液腺癌12例(2.45%),IDC伴Paget's病8例(0.16%),IDC伴乳頭狀癌5例(0.10%),IDC伴大汗腺癌1例(0.002%)。其中混合成分者均以ILC或IDC為主型,因此將患者分為ILC組156例(包括單純ILC、ILC伴IDC、ILC伴DCIS)與IDC組4 738例(包括單純IDC、IDC伴DCIS、IDC伴乳腺小管癌、IDC伴黏液腺癌、IDC伴Paget's病、IDC伴乳頭狀癌、IDC伴大汗腺癌)。本研究經嘉興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回顧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月經狀態、乳房手術方式、腋窩手術方式、T分期、淋巴結是否轉移、ER、孕激素受體(PR)、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轉移淋巴結數目。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與IDC組患者比較,ILC組患者年齡較大,ER、PR陽性比例較高,Her-2陽性比例較低,Ki-67<14%的患者比例較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性別、BMI、月經狀態、乳房手術方式、腋窩手術方式、T分期、淋巴結是否轉移等臨床病理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患者轉移淋巴結數目比較 IDC組患者中發生淋巴結轉移1 727例(36.45%),總淋巴結轉移數7 853枚,平均(4.55±5.65)枚。ILC組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47例(30.13%),總淋巴結轉移數 198枚,平均(4.21±5.46)枚。兩組患者轉移淋巴結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乳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惡性腫瘤,而乳腺ILC是其中的一種特殊類型。ILC是僅次于IDC的常見的浸潤性乳腺癌類型[7]。研究報道,乳腺ILC患者的發病年齡較晚,腫瘤體積較大,激素受體陽性率較高,Her-2陽性率較低,組織學分級較低[8-9]。本研究4 894例乳腺癌患者根據病理學診斷分為ILC組和IDC組,對比分析ILC與IDC的臨床病理特征差異,發現乳腺癌確診時ILC組患者年齡大于IDC組,ER、PR陽性比例高于IDC組,Her-2陽性比例低于IDC組,Ki-67低表達患者比例高于IDC組。ILC組與IDC組患者乳房手術方式、腋窩淋巴結處理方式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ILC組患者發病年齡大于IDC組,約58.18歲。但有國外文獻報道乳腺ILC的平均發病年齡為73.3歲[10]。本研究中ILC患者發病年齡較低,可能與我國整體乳腺癌發病年輕化、絕經早及遺傳因素有關。ILC組患者ER、PR陽性比例高于IDC組,Her-2陽性比例低于IDC組,Ki-67<14%比例高于IDC組。研究發現,ILC腫瘤體積較IDC更大,因為ILC的的顯微特征是細胞膨脹性生長,腫瘤細胞呈單行索狀浸潤,通常不形成孤立腫塊,它滲透到鄰近的基質,不引起退變反應,并呈現無微鈣化[11]。且ILC在放射檢查中難以發現典型的惡性圖像,常常導致臨床對疾病范圍的低估及不易早期發現。本研究結果顯示,ILC組患者T3~4期比例略高于IDC組,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ILC保乳治療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焦點,由于ILC特殊的腫瘤生長方式,常出現多中心病灶,且影像學檢測難以確認病灶界限。早期觀點不建議ILC患者接受保乳手術治療,因為ILC有可能呈現為多中心,保乳手術后復發率較IDC存在差異,且ILC或需要第2次手術才能獲得陰性切緣[12]。然而,也有研究顯示,行保乳手術時,ILC患者與IDC患者的陽性切緣率無統計學差異[13]。本研究結果顯示,ILC組患者保乳率略低于IDC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對比了ILC組與IDC組患者腋窩手術方式,結果顯示前哨淋巴結活檢與腋窩淋巴結清掃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對接受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患者進一步分析發現,兩組患者轉移淋巴結數目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但是近來一項研究顯示在前哨淋巴結陽性患者中,ILC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結轉移率高于IDC患者,在前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ILC是預測非前哨淋巴結陽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對于前哨淋巴結陽性的ILC患者,免除腋窩淋巴結清掃需要更謹慎[14]。
綜上所述,與IDC患者比較,ILC患者發病年齡較晚,ER、PR陽性比例較高,Her-2陽性比例較低,Ki-67<14%的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