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淑青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新商科命題的出現。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推進新工科建設。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也跟商科發展息息相關,它會催生新的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商業人才的培養理念﹑培養方法等都需要漸進式優化和創新,新商科應運而生。新商科由“五新”支撐——源自企業最新生產實踐的新內涵,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支撐智慧化的新技術,場景﹑角色﹑工具融合的腳本式新課程,工學一體﹑理實一體﹑工管融合的新專業,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新人才。建設場景﹑角色﹑動作﹑工具融合的腳本式新課程即是實現新商科命題的具體實現,工商管理類的《經濟法》改革要順勢而為。
新《國標》提出新要求。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國家標準。新國標中指出工商管理類專業具有綜合性特征,注重管理學與其他學科(工﹑文﹑理﹑法等)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應用。由此可見工商管理類學生須具備新商業思維(跨學科多元思維)以解決復雜的商業問題,這對《經濟法》的改革建設提出新要求——學科交叉融合。《經濟法》課程是我院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課,不同于法學本科專業,它的學科體系龐雜,側重點在于企業經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掌握,旨在培養 “懂經濟﹑會管理﹑知法律” 的復合型人才。新《國標》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高校間課程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課程與便利條件,利用慕課平臺(學院已購入超星慕課平臺)建設《經濟法》即是符合這一要求。
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經濟法》改革是培養高素質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是四川省首批整體轉型高校之一,我院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技術﹑經濟﹑管理和法律融合﹑實踐能力和雙創能力強的一線應用型工商管理類人才。但現階段《經濟法》課程還存在教材部分內容陳舊;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教學模式單一固定;考核方式呆板,缺乏過程管理等問題,尚無法滿足我院對應用型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
基于以上三個背景,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的高校工商管理類《經濟法》慕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利用超星慕課平臺對《經濟法》進行改革建設,將信息化技術工具和課程資源﹑教學要素﹑環節深層次整合重構,讓學生了解學術前沿和發展趨勢,以彌補教材內容滯后;慕課平臺可將理實一體化教材﹑網絡課件﹑課程媒體素材庫﹑文獻資料庫等教學資源進行集中;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教與學深度融合的互動﹑教學管理與溝通傳播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消除了教與學時空限制;督促教師從教師中心的“教”到以學生中心的“學”教育觀念轉變和教學方式改革,利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開展在線異地授課,探索混合式和協作式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翻轉,將教與學融為一體,圖﹑文﹑聲并茂的教學素材靈活多變﹑可控性和交互性強,各種信息表達更加生動直觀;教師僅提供一個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學習環境,適時對學生學習中的思維和學習進程適時監控,及時進行學習過程的調控,以達到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管理的目的,促進課程教學管理水平整體提高。
建設內容。本課程將建設內容歸為八大板塊:
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重構科學的劃歸為經濟法總論﹑市場主體法﹑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四大模塊。四大模塊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PPT和講義等上傳平臺;
教學視頻——對于重點章節進行視頻錄制,形成微課慕課;
自測題庫——匹配《初級會計》﹑《中級會計》等職業資格證書,形成試題庫;
以案說法(案例研析)——真實經濟法案例集;
學生實踐——實踐基地實習實踐﹑模擬法庭和討論課成果;
教學效果——設計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課程拓展——最新的法律法規﹑參考書目﹑學術論文等;
互動交流——構建師生及時溝通交流平臺。
建設路徑。《經濟法》慕課建設課程實施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教學設計﹑拍攝制作和教學應用三環節。
在教學設計環節,基于《經濟法》慕課的主要學習對象有身份多元﹑學士時間碎片化的校外學習者和身份單一學習集中的學生,針對社會各階層人群,要將知識點做到深入淺出,盡可能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適當減少專業化學術化的內容。《經濟法》慕課在模式設計中采取傳統慕課和SPOC相結合的方式,既適合校內學生又能兼顧校外學習者;資源類型主要包括視頻﹑音頻﹑文本﹑圖形﹑動畫等,每段視頻以5-10分鐘為限;教學過程設計融入看視頻﹑發通知﹑瀏覽資源﹑在線討論等;同時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標準化考試﹑形成性評價和真實性評價等。在教學設計基礎上,教學團隊成員將《經濟法》課程所整合的每一個教學片段撰寫對應腳本,進行團隊溝通和協作后進入正式拍攝階段,最后聘請專業公司進行視頻剪輯,動畫特效等技術工作。本課程最終將應用與學院《經濟法》課程的校內SPOC教學以及翻轉課堂實踐,同時面向校外學習者進行資源課程的共享。
形成豐富的《經濟法》課程配套資源。傳統的課程教學資源基本為紙質教材﹑教學大綱﹑教案等,比較單一固定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超星平臺建設課程,可以將傳統資源與真實案例庫﹑熱點法律事件﹑前沿經濟法資訊及微課等資料進行集中供學生使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線下學習常態化。相關學習資料均上傳至網絡平臺,借助超星平臺供校內學生使用,可以做到課前預習,課上專項答疑,課后習題檢測,課下小結,師生﹑生生間進行互動討論﹑教師在線批改作業﹑檢測﹑答疑﹑輔導,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交互。其次,針對校外社會學習者,尤其是對于工商管理專業職稱考試的需求者,建立和共享以職稱考試為中心的試題測試系統,大大拓展專業課的廣度和深度。
與職業資格證掛鉤。通過超星平臺建設的《經濟法》課程可以與工商管理類學生和社會人士的職業資格證書掛鉤,為其提供學習資源。較多的工商管理類學生和社會人士考取初級會計﹑中級會計等證書,以上均涉及《經濟法》。為適應學生和社會人士職業資格考試需要,可根據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重構設計內容和各種難易程度不同的題型,形成游戲攻關的機制。學習者在完成自測的過程中能即時知曉成績,也能由易到難地逐步進行測試,因此會獲得成就感與愉悅感,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校企共建課程。利用校企合作資源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官﹑律師以及企業法務人員等一起共建課程。一可以把大量真實案件進行處理做成案例庫,,二可以以真實案件為依托錄制經濟法領域的“以案說法”,吸引校內外學生和社會人士觀看,三可以開展“移動課堂”,將課堂搬到法院﹑律師事務所﹑企業,提升學生企業管理能力涉及到的經濟法實務技能。另外,學院成立了法務工作室,學生可以借助此平臺進行實踐為他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務工作室的成果可以納入慕課教學資源。
利用大數據及時調整優化課程。全過程線上學習和任務發布,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有利于掌握學生和社會人士學習的基本情況﹑看書做題習慣﹑答題的錯誤點,不同班級成績分析等,有利于及時調整教學步伐,更好的因材施教,并最終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基于超星慕課課程的學習效果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