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習近平 國家治理 現代化 思想 價值
作者簡介:陳楠,鞍山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講師,鞍山師范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國際政治、中國政治外交、朝鮮半島問題。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78
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倘若缺乏先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力支撐,則一個國家便難以建立起可引領世界的概念范疇,在國家政治中也難以獲得話語權。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實現了長足發展,在經濟總量方面現已步入世界前列,但依舊面臨著國家治理的挑戰和創新的考驗,迫切需要一個可得到廣泛認同的新表述以實現國家治理的理論化。基于此意義層面,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即為這樣一種概念。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的現代化建設 。但有別于傾向社會中心主義的西方國家治理理論,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提倡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政府、市場、社會相互間的和諧互動關系,最根本目標在于構建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機制。所以,如何實現我國國家治理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是當前所需廣泛開展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概述
(一)國家治理體系
制度不僅是思想理念的結晶,還是實踐的依據,因此,有必要透過制度的視角而認識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內涵。換言之,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中國家治理體系本質內涵即為制度體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這一重大歷史任務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規劃,第一個階段:2020年-2035年,推進各領域制度的不斷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第二個階段:2035年-2049年,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實現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中之重便是基于中國當前基本國情,建立可符合中國實際、可獲得國家話語權的制度體系,要不斷對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完善,還要不斷建立實現偉大夢想、推進偉大事業所需求的一系列新制度。
(二)國家治理能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國家治理能力指的是依托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具體涵蓋了改革開發、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等諸多方面。還有學者從制度層面對國家治理能力進行了界定,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推進,社會組織、公眾享有了更大程度的自主選擇權,這樣便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所以國家治理能力應當是有效地采取并推動機體行動的能力,是一項制度能力,也就是由國家制定并實施政策、執法的能力。即便在各種視域下,可對國家治理能力進行多種不同結果的解讀。但就實際情況來講,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中的國家治理能力是各種概念的綜合,并且傾向于上述概念??偟亩裕贫茸鳛閲抑卫碇械年P鍵因素,由此要求我們應當遵循全面論原則,確立問題的關鍵所在,構建健全制度體系,提高制度的執行力。
二、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價值
(一)健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學說體系
本質上而言,貫徹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即為貫徹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這是在新時期,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必然要求,由此可實現與我國實際的有效結合,并使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得到不斷豐富。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基于馬克思主義指導,立足于國家治理理論根本邏輯,提出了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確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及趨勢,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切探索;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原則,深入貫徹了馬克思主義對打造廉潔政府的思想,不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領域
在學習借鑒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不斷開拓創新,是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完善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方法。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充分繼承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關于國家治理的各方面思想。其一,深化了國家治理在經濟方面的理論,社會主義應當建立于高度發達生產力前提下,習近平緊扣改革開放戰略方針,進一步完善了新時期下的國家治理理論體系。其二,完善了黨和國家治理的宏觀理論。十九大提出了黨的建設的各項要求,反映政治建設的時代性,推動黨的建設進入新的篇章。其三,豐富了國家治理在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理論,依托市場推進資源配置,強化政府各項職能,構建起政商的良好關系,營造法治公平的市場環境。
(三)開創中國當代國家治理理論新起點
中國共產黨長期投入在理論研究建設的工作中,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是全黨執政以來國家治理經驗智慧的集中,同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它已建立起完整的體系,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一,指明了國家治理的政治方向。改革開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發展道路將是充滿艱辛的,通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終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二,制定了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我國國家治理理論體系的完善,必須貫徹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的基本理念,堅持依法治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開拓了國家治理的新思路、新局面 。其三,繪制了國家治理的新藍圖。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發事業不斷發展深入,并不斷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的新時期的集體智慧結晶,以理論、制度形式繪制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總體藍圖。
三、貫徹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的展望
(一)實現黨的治理現代化
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實現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核心任務,也是實現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首先,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為實現黨的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并始終將執政為民作為頭等大事,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提出要推進黨的治理現代化發展,由此可確保我國國家治理實踐可始終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確保人民當家做主不錯位。其次,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為實現黨的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為指導思想,由此賦予了中國共產黨緊隨時代發展腳步的優良品質,可不短獲取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最后,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為實現黨的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障。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共產黨黨員總量突破9000萬,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升,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活力。通過不斷強化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以實現黨的治理現代化,是貫徹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的重要環節 。
(二)建設法治國家
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法治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強調了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應當以法治為重要依托。首先,依托法治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實現途徑。治理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成果,其反映著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對國家社會公眾具有權威性及約束力。在法律體系的支撐下,為實現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靠保障。其次,依托法治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法治可實現對公權力的有效約束,可遏制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不正作風,為公權力規范行使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依托法治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營造和諧社會環境。法治可約束個體行為,調節利益關系,推動我國經濟的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快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三)健全制度體系
為了實現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提出要全面梳理我國各領域制度,從不同方面對制度開展深入探索。首先,秉承將權力關進制度牢籠原則。唯有依法設定權力、約束權力、規范權力,方可切實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不正作風,推動社會的科學發展。與此同時,必須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牢籠中,以實現對權力主體的有效保護,使權力得到有效行使,做到不謀權、不濫權、不越權。其次,與時俱進,貼近國情民意,推進制度設計。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及民意,開展好制度設計工作,以此保障制度的長效可靠。同時,遵循與時俱進原則,做到制度設計隨著黨情、國情、民情的轉變而不斷改進完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后,增強制度約束力。為了有效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必須要保證制度的嚴格落實。通過增強制度約束力,提高違法成本,以此堅決維護制度的權威性,使制度發展成硬約束。
四、結語
總而言之,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不僅彰顯出緊隨時代發展腳步的時代質感,還顯現出獨特的傳統文化烙印。透過習近平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可領略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成果,可看到中國的發展,更可看到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無不令我們開拓了思維眼界,并對當代中國發展前景感到振奮鼓舞,樹立起了前進道路上的飽滿勇氣和信心。
注釋:
王永貴,史獻芝.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向度——學習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論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9(12):109-117.
黎永紅.新時代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4):10-13+16.
蔡志強.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價值邏輯與發展實踐——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5,28(2):4-9.
鄭慧,何君安. 論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2(2):38-43.
李達.論習近平新時代社會治理思想[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8,31(4):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