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福利國家危機 奧菲系統論 過程危機
作者簡介:李文成,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保障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險基金管理。
中圖分類號:D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38
一、奧菲福利國家危機說
(一)危機管理
對于危機,樂觀者認為福利國家的危機的原因只在于外部的因素沖擊了福利國家,是一種劇烈的、有破壞性的沖擊方式,對其穩定的同一性條件造成具有“時間性”的創傷。 克勞斯·奧菲認為危機存在著偶發性危機和過程性危機,福利國家的危機是一種內部的過程性危機,它具有潛在性和隱蔽性,難以通過外部的調節來使內部的矛盾緩解,是一種難以避免的危機。
偶發危機,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在我們的社會邊界或者內部發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偶發性危機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均會產生,但其對危機的產生并不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并不能歸結為福利國家危機的原因。更為深層次的危機在于過程危機,奧菲認為,“過程危機”是指“違反社會過程制‘語法的過程”,“是系統面臨的‘抵消性‘發展趨勢。” 過程危機是與社會的發展趨勢相反,是對社會發展成果的一種侵蝕,在社會的內部發生作用,具有長期性,是社會矛盾發展的結果。
過程危機的起點,奧菲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商品化的觀點:資本主義的積累中必然依靠商品交換。如果社會中的商品交換能良性運行,那么國家不需要進行干預。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自我癱瘓的趨勢,當資本積累占有了資源,那么會出現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加大,商品的交換關系難以繼續,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需要干預,維持資本的正常積累。奧菲認為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締結了商品形式,這兩種結構都需要依賴于商品形式的普遍化,所以需要進行適當的國家干預。 由此奧菲摒棄了馬克思簡單的分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更進一步的將經濟系統與側翼子系統(包括政治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結合)結合起來研究,更深程度的研究福利國家危機,也就是奧菲的系統論。
過程危機源于支配性組織原則與前提條件的沖突。支配性組織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等同于平等交換原則,這是資本積累的前提,社會需要平等交換來維持原有的秩序。當交換原則與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發生沖突時,過程危機也就蘊含其中了。支配性組織原則受到挑戰的兩種原因,存在著內部和外部的變化而產生的挑戰。一是存在的基礎被打破了,無法通過簡單的交換解決問題,是一種交換原則的自我否定。資本的自我癱瘓的傾向,內部的商品交換和供需關系難以維持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轉向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幫助,可以通過適當的國家干預得以緩解。二是支配性原則的外部環境的改變,使其難以為繼,奧菲稱之為“替代性辦法”。所謂替代性辦法,是指側翼子系統,以經濟子系統為前提,是商品交換的有效補充。當三個系統出現沖突時,其余兩個系統對經濟系統產生懷疑,并做出相應的限制,突破了三個系統的界限,形成一種替代關系,社會穩定難以維持,從而產生了危機。這種思考突破了原有只考慮支配原則內部產生危機的原因,增加了從系統間的危機產生的原因分析。奧菲認為福利國家危機是“危機管理的危機。”
(二)系統論
奧菲將福利國家分為三個體系,即經濟子系統、政治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從整體上看,經濟子系統處于核心地位,但也需要政治行政體系和社會規范體系的保護,才能夠實現良性運行。奧菲認為福利國家危機的管理,在于三系統間的動態平衡。以經濟子系統為核心的體系已經出現了政治子系統擴張、社會子系統呈現剛性的情況。三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要保護穩定的狀態,就要求三個系統兩兩之間保持平衡。首先,經濟子系統與政治系統。資本有自我癱瘓的傾向,所以經濟子系統的財富積累,需要政府的干預,以消除其內部存在的失調,政府的干預需要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為了緩解經濟系統的危機,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以降低勞動力商品化的程度,稱之為行政性再商品化。反過來,經濟系統為政治子系統提供財政支持,以保證政策的實施。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子系統自我癱瘓的傾向,必然導致政治子系統的干預,政治子系統的干預下,非市場組織就會擴張,非商品化的政策,要么對商品化形式的侵蝕,要么動蕩了私有制的基礎,所以關鍵還于政府干預的程度。其次,政治與社會子系統。政策的合法性需要社會子系統的大眾忠誠,同時大眾的意識形態與覺悟,形成規范的價值觀也推動政治子系統的發展。政治子系統提供的福利選擇,提出的政策也維持著社會子系統的發展。最后,政治子系統是中間媒介,有著雙重的作用,既要考慮社會忠誠與財政收入的需要,又要考慮福利國家運行與市場機制運行的問題,要避免政治沖突,又要經濟失調與社會危機,所以政治子系統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我們所經常討論的國家干預程度的問題。
從三個系統之間,我們來看福利國家危機的原因。首先經濟子系統的作用即提供財政支持,政府通過稅收將大部分的財富轉入政治子系統,由于福利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同樣也在擴大自己的職能,這種轉移方式產生了一種“雙重作用”。一方面,政治子系統為經濟子系統的財富積累創造了條件,讓資本能夠快速積累,但另一方面,又大量的支出,阻礙了財富的積累。同時政府的失靈,官員的腐敗,組織效率的低下,使得政府干預出現負結果。如,尋租、政策實施的走形等等問題。這就造成了政治子系統從經濟子系統中得到財富,但是又不能再回流到經濟子系統,反而使得財富越來越少,發展的動力不足。奧菲對此形容為“毒癮要求越來越大的劑量,同時,減少劑量并最終停止服用毒品也變得越來越關鍵”。 其次,作為中間系統的政治子系統,決定了首先它要達到內部的平衡,在系統間起到積極的作用。政治子系統內部的平衡十分關鍵,奧菲提出了政治子系統要達到平衡的五個前提條件:
一是政治子系統必須與相處的環境相分離;二是系統內部需要分工,避免合法性功能和調解性功能產生沖突;三是要防止部門間的矛盾,也要防止系統間的沖突;四是系統內部的信息要互通,同時系統間的系統也應該互通;五是要有一定的預見能力。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奧菲所說的這五點都難以實現,政治子系統內部的政府失靈存在,以及外部環境都不能使得這幾個條件的得以滿足。福利國家的政治子系統也就是處于內部矛盾難以平衡,同時要平衡外部復雜的關系,所以進退兩難。最后,政治子系統與社會系統不能同時發展,這是因為盡管政府的行政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民眾的需求水平也在提升,福利國家的合法性會受到質疑。當前文所述的這三種情況發生時,福利國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那么危機就蘊含其中。
二、對中國的啟示
奧菲的系統論的關鍵在于系統間的動態平衡,維持系統間的動態平衡,不僅要保持三系統自身內部的穩定運行,更重要的是保持三系統間的穩定關系,形成一種互助互濟的良性關系。在中國是國家主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核心的體系。這種體系很難可持續的發展,社會子系統和政治子系統依附經濟子系統的發展,政治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的內部也沒有完善的體系,長此以往,社會矛盾會激化,經濟子系統會越界,取代政治子系統的作用,國家內部存在著過程危機。
(一)優化社會支出的結構
鄰國日本注重公共事業的支出,減少了社會支出,在全球化的潮流沖洗中,資本的外逃和人員的流動,導致了公共事業的支出的收益下降,國民的生活并沒有得到整體的改善。在社會支出中,僅有醫療和養老能夠達到福利國家水平,其他項目的支出參差不齊,這造成了社會保障的發展失衡。在我國,雖然社會支出總量增長很快,但是支出的項目多集中在城鎮職工和居民,城鄉差距較大。這就出現了福利的逆向性,是為富人的保障,不是為窮人的保障。所以,我國應該更加謹慎的設計社會支出的結構,更多的保障應該用于窮人,才能實現我國的小康社會。
(二)強化政府對社會的規制力
薄弱的社會規制,一方面原因在于,政府的失能,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社會問題沒有引起重視。我國的政府把管理職能都放在了經濟管理領域的改革上,片面的追去經濟的發展,忽視了社會平等。政府加強社會的規制力,一方面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把控經濟的地位,不能讓經濟取代政治子系統的作用。同時要加強政府自身的建設,防止政府失靈,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并且繼續推動福利體系的改革,建立更深層次、覆蓋全面的社會福利體系。也應該完善立法,完善福利領域的法律法規,讓百姓有法可依,體現公平。另一方面,政府正在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政府應該糾正大包大攬提供福利的做法,福利提供主體的單一性。應該鼓勵和提出福利提供的多元化,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社區、家庭、企業等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形成一種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福利提供模式。只有這樣,政府的職能才能夠充分的體現,增強大眾的忠誠,讓社會子系統能夠良性的運行。
(三)福利發展水平應與經濟相適應
福利制度不能夠給以經濟子系統過多的壓力,應該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福利的供給。高福利是能夠增強社會民眾的忠誠,但是高福利的制度并不能夠長久的維持。我國一些省份已經出現了福利攀比的現象,經濟落后的地區,反而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高。但是這種高福利的政策是難以維持的,會造成極大的債務危機,用龐大的投資來拉動經濟,來掩蓋勞動生產率較低的事實,這些潛在的債務和風險都留給后任,或者留給國家。所以,福利水平的發展,必須符合當前的經濟水平,經濟子系統正處于良性的運行,對側翼子系統有所幫助,但不能給與經濟子系統過大的壓力,適得其反。
注釋:
王遠.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危機與重建[J].國外理論動態,2017(8).
[德]克勞迪·奧菲.福利國家的矛盾[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4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