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克思地租理論 失地農民 土地補償
基金項目:2018年海南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創新課題(Hys2018-226)。
作者簡介:鐘思婷,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33
城市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表現為城市土地需求量變大,失地農民的數量大幅度激增,從而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及矛盾。黨的十九大也明確指出當前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同時肯定了我國鼓舞人心的光明前景,也反復強調挑戰也無處不在。 能否順利解決當前存在的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也屬于挑戰之一。許多學者就馬克思地租理論運用于解決失地農民權益問題展開了多樣的觀點敘述,大致表現為三個方向:一是對于馬克思地租理論是否適用于社會主義的說明;二是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級差地租或絕對地租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引入了現實的案例;三是針對于馬克思地租理論的科學性說明。可見馬克思地租理論是符合理論指導實踐,契合馬克思認為哲學家的使命是改變世界而不是解釋世界的觀點。展開了馬克思地租理論產生的背景以及針對的社會均為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其中講述的理論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充分領會馬克思地租理論中的內涵,解決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能夠充分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促進社會和平健康發展。
一、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形成
馬克思地租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其主要是由時代背景與科學理論交織而成。通過深入了解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形成背景有利于探討該理論與當下失地農民保障問題的整體契合度,追溯該理論的來源進一步保證其科學性。
(一)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統治地位不斷提升,資本主義在西歐各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式發展。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積累,促使資產階級的權利也日益擴大。直至1825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直接揭示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出現漏洞,不可避免地化為生產發展的絆腳石。資本大量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無產階級被無情剝削,社會陷入極度的不平衡發展狀態。若企圖打開國家生產發展上新的突破口必須打破資本主義固化的生產模式。無產階級意圖打破資產階級,不僅需要武器上的斗爭,還需要思想上的指導,將經濟上的斗爭轉化為政治上的斗爭。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大部分無產階級處于“隨風搖擺”的狀態,未堅定的斗爭理念與精神。正如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強調喚醒無產階級的意識,對只滿足于面包水果基本生活需要的資產階級蠅頭小利的無產階級表示批判。如何實現從經濟上揭示資產階級的本質,揭開資產階級含情脈脈的面紗,證明無產階級在歷史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進而取得屬于無產階級的科學的革命斗爭理論。無產階級思想家們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包含馬克思地租理論在此時代大幕下應運而生。
(二)理論來源
馬克思地租理論是其政治經濟學范疇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馬克思地租理論植根于一系列人類思想史上的優秀成果,是前人優秀思想的融合,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在馬克思之前,眾多學者就地租理論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在地租領域初次進行探索的學者是威廉·配第,他通過大膽的設想,勇敢的嘗試,其深入的研究為后來的地租研究者提供了方向,同時奠定了地租理論的基礎。最早明確提出地租理論的學者是詹姆斯·安德森,級差地租理論是他的重點研究方向,他高度概括了級差地租的基本特征。在他們的基礎上,將地租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是亞當·斯密,亞當·斯密延續前人的研究,將地租理論推向了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得出了地租理論的幾種鮮明觀點。但是在當時歷史背景的影響下,他的地租理論存在不夠清晰完整的缺陷,存在歷史局限性。在此后,大衛·李嘉圖被稱為地租理論的真正創始人,他的貢獻是將地租理論研究推上了一定高度,他的錯誤是讓地租理論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他盲目否定絕對地租的存在。馬克思辯證地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經驗教訓,結合時代背景,最終馬克思地租理論成為科學的地租理論。
二、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含三大概念: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從理論層面深層次把握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對于解決當下現實土地問題,具有不可小覷的幫助。
(一)級差地租
馬克思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級差地租的缺漏與錯誤進行修正,建立了科學的級差地租理論。馬克思認為級差地租的實質是:僅代表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生產率的結果。同時他將級差地租分為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等量資本投入土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差異而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而來的地租。第二種形態是對同一塊土地追加資本而具有比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所產生的超額利潤所轉化而來的地租。馬克思認為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不是單純的土地客觀問題,土地本身的客觀情況不過是構成了級差地租的條件,顯然農業中對于土地經營的壟斷才是級差地租的成因。馬克思表示,優渥的優等土地是有限的,資本家掌握之后,一般別人就不能夠經營。土地的完整權限被資本家掌握,從而扼殺了資本主義背景下的資本自由競爭的特點。失去了自由競爭,價格就會具有“獨斷性”。再加之劣等地決定了農產品的價格,因此從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超額利潤。因此,土地本身的攜帶條件,如距離市場的遠近,土地的肥沃程度僅僅只是“級差地租”的形成條件,并非是根本成因。據李嘉圖的“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級差地租理論,土地的收益會逐年遞減,因此判定土地的耕種順序應當遵循從優到劣。但是馬克思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他認為李嘉圖是脫離了社會發展來看問題,將土地單一獨立化,忽視了社會科學發展的力量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土地的肥力在此作用下普遍提高,級差地租與農業進一步相結合。級差地租的這一特點也是保持其多年來理論實用性的關鍵。
(二)絕對地租
土地私有權產生了絕對地租,絕對地租是馬克思個人的地租理論。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的壟斷。絕對地租區別于級差地租的地方是絕對地租拋開了土地的客觀條件,絕對地租是與土地自身的條件無關,不受到地理位置與土地肥力的影響,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交納的地租。馬克思表示“凡是自然力能被壟斷并保證使用它的產業家得到超額利潤的地方(不論是瀑布,是富饒的礦山,是盛產魚類的水域,還是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那些因對一部分土地享有權利而成為這種自然物所有者的人,都會以地租形式,從執行職能的資本那里把這種超額利潤奪走。” 絕對地租的形成條件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由于土地數量有限,耕地更是稀有,保證農產品的供應與農民的生存條件得到滿足,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就必須要低于社會資本的有機構成。如出現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高于社會資本的有機構成的情況時,絕對地租就不存在。所以絕對地租表面上體現的是摒棄土地客觀條件,對于劣等土地所有者的保護,但其產生也正是由于土地客觀條件較差。進一步說明在資本主義背景下,絕對地租的實質是保證資本家在土地條件較差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得利潤,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土地的浪費與肯定了農民的勞動投入。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絕對地租就將保護農民權益,肯定農民勞動,避免耕地浪費實現結合。
(三)壟斷地租
壟斷地租,是區別于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的另一種地租形式,是一種特殊的地租形式,也屬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特殊現象。它的基本概念是指通過對少數、獨特自然條件優越的土地的所有權進行壟斷而進一步占有的,商品壟斷價格凌駕于價值和生產價格而誕生的超額利潤。這類土地通常都具有面積有限、產量有限、供不應求等一系列鮮明特點。這類土地的產品出售價格通常由買方的客觀條件所決定,例如愛好程度、經濟實力等等。土地所有者依據土地的特殊性質將所有權轉化為地租,以此形式收入土地所有者囊中。在資本主義社會,其他具有特色的土地,例如能夠開采出稀有金屬的山脈、自然風光獨特的旅游景區等,經營者都能夠根據土地的類型以及優勢進行客觀估斷,進一步結合市場價格確定壟斷價格,從中牟取超額利潤,最終形成壟斷地租。壟斷地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獨特的土地類型,土地的獨特性也是形成壟斷地租的關鍵。從市場的角度而言,壟斷地租的價格之所以高昂,也是土地的稀有決定的。土地的獨特性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擁有這樣性質的土地數量較少,而且這類土地本身蘊含的價值也比較大。從另一角度出發,土地的獨特性是屬于自然賦予,因此壟斷地租理論在社會客觀條件滿足下是不會過時的,仍然具有其生命力。
三、馬克思地租理論對失地農民土地補償的啟示
馬克思地租理論雖屬于資本主義背景下的地租研究理論,但是其中級差地租理論、絕對地租理論及壟斷地租理論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在社會主義背景下,對于指導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土地問題仍有可探究之處。
(一)級差地租有利于提高失地農民土地補償科學性
級差地租是在地租理論中體現最為復雜而且涉及面積較廣的地租形式。進一步學習,進而了解級差地租理論有利于提高失地農民土地補償的科學性。無論哪個時代亦或是哪個國家都會存在土地的差異性。級差地租理論對于優、中、劣三種類型土地的具體說明與劃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是國家發展的標志,同時發展用地的面積日益擴大,也引發失地農民的數量增加的狀況。失地農民、政府乃至社會當中最關注的問題便是關于土地補償款的設立與發放。城市的差異決定土地價格存在差異,通常不采取“一刀切”統一定價賠償的方式。另外在不同城市的土地也具有不同等級的劃分,也應當考慮根據土地的等級進行定價方面的考慮。從一定的角度而言,工業用地對于土地的整體肥力不會有過高要求,但是從失地農民的立場出發,兩塊面積相等,但是土地客觀條件如肥力相差巨大的土地如果得到的土地賠償款相同,易引發失地農民的質疑,從而引發許多不必要的糾紛,嚴重時也會導致農民對于政府能力的產生懷疑與不信任等惡劣影響。從一定的角度上而言,假設土地收益較差的土地占大多數,對于政府以及開發商而言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在補償上會出現負擔較重的局面,很可能導致補償款不能按時按量到位,失地農民的權益再次受到損害。由于土地的差異導致地租的差異,能否考慮由于土地的差異進而促使補償款的差異。因此,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中的土地劃分理論,一方面能夠促使征地賠償款的補償范圍科學化,可考慮將土地類型劃分將補償分為三種情況。另一方面,級差地租的理論,有利于土地未來預期的預測,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失地農民的權益最大化。
(二)絕對地租有利于確定失地農民土地補償最低值
絕對地租是地租理論中較為簡單,但是能夠充分保護土地性質較差的土地所有者權益的地租。絕對地租中強調的對于劣等地的保護,實質上也是對于資本家權益的保護,避免土地荒蕪,同時滿足資本的利潤獲得。從這一角度出發,這一理論雖然與社會主義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背道而馳,但是換個角度而言,絕對地租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社會主義背景下,絕對地租的使命是完全保護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具體表述:在社會主義社會考慮絕對地租理論是為了保護廣大失地農民的權益。絕對地租與級差地租兩者存在較大差異,絕對地租一般只在劣等地中產生。在制定征地補償時,對于征地補償款的范圍值的確定存在較大爭議,各方均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希望能夠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損害的同時,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工作也難以繼續。尤其強調的是由于失地農民群體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失地農民在征地補償上通常是處于劣勢團體地位,缺乏知識與法律意識,在整個過程中很可能大部分情況下是屬于被動的獲知,并且常常被剝奪話語權。對于整個征地補償范圍的限定,可以充分考慮市場土地價格,這是土地補償的普遍意識。除了考慮市場土地價格之外,仍可以根據絕對地租的理論考慮對于土地賠償的最低值進行科學的設置。通過市場價格以及土地預期進行最大值的設定,通過絕對地租理論進行最小值的考慮。在一定情況下,保證失地農民的權益同時,體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及審慎態度,最大程度減少失地農民與政府間由土地問題引起的摩擦。
(三)壟斷地租進一步強調失地農民土地補償特殊性
壟斷地租是地租理論中的特殊形式,雖然適用面積較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而言較小,但是它符合我國地形多樣的土地需求。壟斷地租自身攜帶特殊性,但是這種特殊性偏向于自然屬性,若無人為的刻意破壞,一般不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消失。這類土地在當下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土地面積較廣,土地具有多樣性的國家。土地的多樣性賦予了土地的特殊性。在考慮失地農民的土地補償問題時,可以適當考慮當地客觀因素是否具有特殊性。城市化本身就是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不斷發展,我國具有地大物博的特點,不同的省份與地區,各具特色,各具特殊性。不乏一些特殊地區,例如平原帶、山林帶,此類地區在自然環境的客觀條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為了確保其公平性,最大程度地減少失地農民與政府的矛盾,在考慮征地的補償時應該給予特殊對待。因此壟斷地租理論值得參考,深入學習壟斷地租理論,將壟斷地租理論作為失地補償的考慮依據之一,可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對土地進行考察,并且規定“壟斷地租”的滿足條件;第二,在滿足第一條的基礎上,制定細致科學的補償條款及具體事宜;第三,先判斷所征收的土地是否屬于這一概念范圍內,再將土地進行范圍內劃定;第四,如果屬于這一范圍內又如何劃分等級,各個等級的內容又具體如何,依照之前設置的內容進行處理。確保環環相扣,步步到位,提高整體工作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壟斷地租的特殊情況,也體現了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靈活工作原則,也體現了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四、總結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揭示了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步伐。國家需要發展,同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能否正視并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對國家、對政府的考驗。因此,如何順利解決由于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引發的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就是一種考驗,同時也是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促進社會經濟平穩良性運行的時機。通過對于馬克思地租理論的深入學習,不難發現馬克思地租理論的基本內容,三種地租形式以及理論基本適用于我國當前的土地情況,地租理論的分類說明避免盲目性與“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將不同的地租理論對應地運用于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進一步充分體現了決策的科學性。地租理論中的特殊性也強調了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拒絕懶政的工作模式,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工作態度,對于幫助解決失地農民權益保障這一問題能夠提供理論上的借鑒,有助于提高征地工作的科學性,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為世界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中國方案。
注釋: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年.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頁.
參考文獻:
[1]金棟昌,陳懷平.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的文本意蘊及其現實適用性——基于《資本論》文本內容的系統考察與應用分析[J].經濟學家,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