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律信仰 “黨的領導” 職業倫理
作者簡介:涂縵縵,廣東金融學院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憲法、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83
當前,在我國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及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法治理念,強調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及重要保障,這與法律人一貫堅持和主張的“以法律為信仰”的精神理念一脈相承。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事實上,堅持黨的領導與“以法律為信仰”能在運作良好的法律體制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法治發展的事實也證明,法治形態包含著政治邏輯,政治立場決定著法治道路。黨與法的關系本身就是政治與法治的集中反映,世界上沒有無政治的法治。因此,厘清“以法律為信仰”與堅持黨的領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的地位與聯系,對于培養法律人的職業倫理觀念,正確認識政治與法治的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從教十年有余的法學院老師,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和我一樣遇到過類似的疑問:法律人到底應該堅持什么樣的法律職業倫理?作為法學院的教師,如何正確對學生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這個問題實際上道出了很多法律人甚至是普通民眾的困惑。有多少人當初在選擇法律這門專業時是懷揣著對自己將來所要投身的職業的期待與向往,無論是律師、法官還是檢察官,無論是來自電視劇的塑造還是來自現實的評價,從事法律的工作者在外人看來,都是一種身披金色外衣的高尚職業。退者,可獨善其身,在個案中實現公平正義;進者,可兼顧天下,為社會求得和諧圓滿。
面對學生的種種困惑,法學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回避也不應該回避。因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核心首先在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所謂的法律價值觀,指的是一個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國家立法以及司法體制發展的基本目標的理解和追求。對法科生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自己辨明是非的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教育者不能僅僅只傳授專業基礎知識。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學生或許可以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機器。但如果希望他成長為一個與社會共同和諧發展的人,必須使學生對專業的價值理解透徹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所以教育者應當同時教授學生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背景下,教會學生們正確的對待政治與法治的關系,戳破虛構的道義童話,讓他們直面生活的真實,也是對他們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堅持黨的領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前提和核心
法治是基本的社會形態。但一個國家應該選擇與本國的國情以及社會制度相適應的法治道路。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自覺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與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前提和核心。
從理論層面來看,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法治理論的發展和法律體系的構建不偏離政治方向。法治理論是一國構建法律體系及法治運行機制的理論指導。法治理論發展的政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治體系構建的政治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法治建設的道路上傾向于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法治理論和制度,“西方理論所確立的某些原則和原理往往成為人們判斷是非和論證觀點的主要依據。” 這種方式在我們建設法治社會的初期對于喚醒公民的法治意識以及在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的進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某些水土不服的困局。如西方的法律傳統是追求“個人的權利和自由”,而中國的傳統更看重的是集體的秩序利益或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當兩者相權需要作出抉擇時,矛盾與沖突便一觸即發。在當下社會中,西方現代的法律理念與我國民眾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和思想觀念的沖突,也隨處可見。從理論層面上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政治方向,就必須正確認識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在我國,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本身就是馬克思列寧關于國家與法的思想和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這就決定了在中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唯有如此,才能建構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
三、“以法律為信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精神和保障
“以法律為信仰”是伯爾曼在其所著的《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提出來的。這是他在西方法治危機的特殊時期,冷靜分析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理論之后提出的論調。 “以法律為信仰”是法治社會得以有效建立之最為基礎關鍵的要素,是支撐整個法治社會的精神層面的意識與觀念的確立。它是社會民眾應該秉持的精神與信仰,也應該成為一種有代表性的社會風向。堅持“以法律為信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精神和保障。
從應然來看,“以法律為信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精神支柱。“以法律為信仰”,是在現代法治社會中人們基于對法律的公平、正義、權威,以及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法律對社會作用的認識而形成的對法律崇高的信念。“以法律為信仰”不僅是每個法律人在接受專業知識及職業倫理教育后所形成的內心確認與行為準則,也應該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一種普遍持續和較穩定的維護法律實際運行的法律思維以及法律行為的方式”。 “法律信仰不是別的,其核心借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說,便是‘憲法愛國主義……”,“是整個民族國家得以凝聚的共同基礎。” 法治發展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要想實現法治化,除了要制定良好的法律規范和一整套健全的法律運行機制以外,整個社會及其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仰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件。作為法治社會的助推器,我們法律人尤其是將來要肩負實施法律重任的法科生是否具有崇高的法律信仰對與法治社會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才說,“法治的精神意蘊在于信仰,一種宗教般虔誠而真摯的對法的信仰。”
四、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以法律為信仰”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塑造法律人對于法律職業的信仰和榮耀。馬克斯·韋伯認為,職業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職業是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人的最高價值所在。職業教育意味著教授個人對生活與其中的某一領域規范約束的服從,不然他就會被排除在游戲規則之外,喪失其生活和存在的方式。 現如今的中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法學的教育者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所謂的“中國特色”,以及如何通過我們的努力將其轉化為學術。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中國的經驗獨特就直接全盤接受,為之辯解,這不是學術,相反會有投機的嫌疑。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因為中國的經驗獨特,不符合西方先進的法治理念就一味批評指責。一個只相信外來書本的概念,不相信自己真實生活經驗的人很難說就是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
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法律為信仰”雖然在語言表述、內在涵義以及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統一的。在法治實踐中,誰應該成為信仰法律的榜樣呢?首先就應該是我們的執政黨,包括國家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司法人員。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實施憲法和法律。同時,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重要法治原則之一,同時也是把執政黨的行為納入法治道路的基本依據。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而核心的關鍵就在于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立法。 法律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信仰,需要執政黨以實際的法治行動來闡述法律的精神和氣質,從而在民眾心立切實樹立起法律信仰的權威和榜樣。
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法律為信仰”從政治和法治的角度來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經驗向度,但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語境下它們既彼此存在著某種張力,又相互耦合、相互影響與滲透。中國的法治理念與中國的國情密不可分。中國的法治回答的是中國問題,其根本出發點就是中國國情。在中國強調“以法律為信仰”也必須同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相兼容,支撐并受制于這一制度。應當相信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經驗教訓是外國經驗不能替代的,甚至極大可能成為對人類法治發展的貢獻。 中國的法學教育必須同中國的法治發展聯系起來,要注重對法科生人格的培養,包括對中國社會、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需要對法律事業和民族的忠誠,需要獻身精神。法律人如果不注重在中國特色的法治進程中擴展自己的政治、社會和國家的認同,僅僅沿著農民的鄉土意識去認同法律職業人士,這樣下去一定會變成一個狹隘的職業利益集團,法治在中國就無望了。所以法律人首先應該要有的是社會責任感,而不是職業共同體感。 正如黃炎培曾說過的,職業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受教育者擁有一技之長以獲得適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共同之大目標,即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不惟以之應用于職業,且能進而協助社會、國家,為其健全優良之分子也。”
注釋:
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10頁.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4頁.
顧培東.中國法治的自主型進路[J].法學研究,2010(1).
查少剛,羅娟.堅持黨的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9(3)(總第297期).
[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頁.
涂縵縵.讓法律成為一種信仰——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主題之解讀[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許章潤.法律信仰與民族國家[J].讀書,2003(1).
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265頁.
朱蘇力.追問法學教育承擔的歷史使命[J].法制資訊,201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頁.
朱蘇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比較[J].中國檢察官,2009(1).
蘇力.法律人自身的問題[J].北方法學,2011(4).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