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憲法 醉駕入刑 醉酒駕駛 刑法修正案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國家義務與社會協同:公民社會權保障研究(15XFX021);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新媒體背景下法治生態研究》(13XFX006)。
作者簡介:原新利,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生,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憲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22
近年來,醉酒駕駛交通肇事案件在全國各地屢屢發生,社會公共財物遭受極大破壞,人民自身利益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為了保護公共財物,維護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國家針對醉酒駕駛行為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
2011年5月,國家頒發了《刑法修正案(八)》,其中對怎樣構成危險駕駛罪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國內許多專家針對醉駕入刑的合理性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的意見和觀點,爭議和質疑聲不斷。雖然絕大多數觀點認為醉駕入刑是有必要的,可是少數人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些人認為不需要把醉駕行為列入到刑法中,我國原有的法律法規手段已足夠應對醉駕,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執法不嚴謹,有法不依等現象頻出。而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原有的法律法規手段之所以不能有效規避醉酒駕駛,其問題不在于有法不依,而在于無法可依。現有的危險駕駛罪的制定是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只是由于危險駕駛罪的制定處于初級階段,不夠完善,所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參考豐富的執法經驗和現有的法律法規給予改進和完善。另外,許多國家針對醉酒駕駛已經出臺了符合本國國情的法規制度。他們有的靈活適用,有的處罰嚴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一、醉酒駕駛行為的法律界線
醉酒駕駛和飲酒駕駛的區別。要想對醉酒駕駛的行為進行憲法界定,首要問題是清晰的區分醉酒駕駛與飲酒駕駛。國家質檢總局于2004年出臺了檢驗駕駛員是否屬于酒駕的標準,這個標準一直飽受爭議,有些專家認為區分醉酒駕車和飲酒駕車的標準應當考慮每個人的身體情況,畢竟喝下同樣計量的酒有些人會酩酊大醉而有些人頭腦依然清醒。在這種情況之下,刑法如果采取同樣刑罰的話,將違背法律法規制度要求的公平公正性原則。可是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對于現在法律法規中關于醉酒駕駛與飲酒駕駛的區分界線認為是合理的,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說明:第一,醉酒駕駛入刑的主要目的是制止駕駛員酒后開車,保護公共財物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區分醉酒駕駛和飲酒駕駛的處罰,是保證法律法規的公平公正性原則。第二,以現有的科技水平,我們不能有效的做到以個人體質來衡量和區分醉酒駕駛和飲酒駕駛,那樣只能是浪費時間、精力和資源,從而失去刑法的有效執行力。通過對醉酒駕駛和飲酒駕駛的法律界定,有利于減少杜絕酒駕的頻繁發生。
二、國外醉酒量刑的經驗借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表明,有50%至60%的交通肇事時由醉酒駕車引起的。為此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酒駕進行打擊。
(一)英國
根據英國《1991 年道路交通法》的規定,駕駛員飲酒后開車的情況主要有三種:第一種,駕駛員在喝酒或者吸食毒品之后不允許駕駛車輛而駕駛的;第二種,駕駛員在喝酒駕駛之后,相關工作人員在其提供的血液或者尿液等樣本中檢測出高于法律法規規定酒精含量的;第三種,相關檢查工作人員要求飲酒的駕駛員提供可以檢測酒精含量的樣本而拒不提供的。飲酒后的駕駛員如果有以上行為的任何一種情況,都將構成危險駕駛罪。如果駕駛員在喝酒或吸食毒品后而駕駛車輛的,將被判處二年以下的刑罰;如果駕駛員在喝酒或吸食毒品后開車致使他人傷亡的,將被判處十年的刑罰。通過英國交通法的規定內容得知,英國對于酒后駕車的關注一直很高,一旦發現,將進行嚴厲的懲處。
(二)美國
雖然美國并沒有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但是對于醉酒駕駛行為,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界定標準,這種處罰主要是采取行政處罰,并輔助于刑事處罰,且規定了不同的刑罰力度,處罰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適用。2000年以后,法律法規加大了駕駛員在醉酒駕駛后的處罰力度,嚴厲的處罰措施,能更好的管控駕駛員的醉酒駕駛問題。例如南卡羅萊納州對醉酒駕駛的處罰:駕駛員首次被發現醉酒駕駛,在交納一定罰款的基本上,還需要參加義工服務進行處罰,而且會把此次處罰行為記錄到醉駕人員的信用檔案里,若再次查出醉駕,會讓該駕駛員參觀停尸房或是死亡人員的現場解刨。在密蘇里州,如果駕駛員被多次醉酒駕駛,不但需要進行罰款處罰,還會進行義工服務的教育,到醫院照顧因交通原因導致住院的患者。
(三)日本
在1960 年,日本政府廢除了之前的法律法規,重新頒布了《道路交通法》,這次頒布的《道路交通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只是經過了幾次的修整和完善,其中針對醉酒駕駛的規定更是多次修改。在最新修改的《道路交通法》中提出,駕駛員醉酒駕駛,一經發現,將處于100萬日元的行政處罰和5年有期徒刑的刑事處罰。
(四) 法國
法國因葡萄酒而聞名世界,而法國人對于飲酒也情有獨鐘,所以法國非常重視駕駛員醉酒駕駛的行為,如果發現駕駛員血液等樣本中有酒糧含量,會被吊銷駕駛證,并交納的罰款。如果駕駛員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86mg/100ml,將終身不允許開車。如醉酒駕車導致他人死亡的將直接獲得刑罰,并支付巨額賠償。
以上我們通過對英、美、日、法四國的對比介紹,我們發現這些國家對于醉駕的處罰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法律對醉酒駕駛行為的處罰程度非常嚴厲。除此之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醉駕入刑”也已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并趨于成熟。可以為我國”醉駕入刑”提供依據和借鑒。當然,基于借鑒的同時,也需考慮我國的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盲目照搬。
三、基于憲法權利的醉駕量刑合理性研究與探討
醉酒駕駛罪自從頒布起,合理性一直是人們討論和研究的熱點話題,關注點主要有尊重人權、公共利益、規定是否足夠明確。
(一)醉駕入刑需尊重人權
很多國家的憲法都是圍繞人權的尊重和保障制定的,我國在憲法的第二章中關于“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每個中國人都應當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刑法作為憲法的下位法,是完全遵照憲法的條文和憲法精神制定的。以北京市為例,根據相關交通部門提供的數據分析顯示,在 2011年 7月份初的三天時間內,北京市通過對飲酒駕駛和醉酒駕駛的檢查發現,兩種行為比去年同期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別為 75.1%和 76.6%。刑法的改進和完善,處處顯示我國對于人權保護的決心和信心。
(二)醉駕入刑需符合公共利益
利益是指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是人們為了生存、享受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條件。公共利益則是指能夠滿足一定范圍內所有人需要的對象,即具有公共效用的對象,或者說,能夠滿足一定范圍內所有人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具有公共效用的資源和條件。公共利益,又被簡稱為公益。從古至今,國家存在的形式一直在改變,而每次朝代的更替,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可是國家的公共利益是國家每次改朝換代的核心所在。法律法規是國家調解人民和政府機關之間關系的根本依據,公共利益是劃分醉駕入刑的主要界線。喝酒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可是酒后駕駛行為無視法律法規的規定,挑戰國家的底線,危害到公共利益和人身財產安全。因此,法律法規在尊重人權的前提條件下,針對醉酒駕駛行為制定了明確的界定和處罰條款。所以,以人權為基本原則,以保護國家公共財物利益為基礎,頒布了《刑法修正案(八)》。
(三)醉駕入刑要有法律明確性
法律的明確性主要是指針對醉駕入刑的法律法規要以憲法為背景,制定明確的醉駕界線,規定清晰明了,不能讓人有歧義的理解。同時,法律的明確性不是絕對的,任何的法律明確性都是相對的,很難存在絕對的明確性。但是國家會根據法律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和實踐經驗,不斷的完善改進。在最新修正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規定,如果駕駛員出現醉酒駕駛行為,將處行政罰款,并且要根據情節的輕重,處拘役處罰,這條規定明確指出醉酒駕駛行為將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雖然只是幾個字的闡述,卻把醉酒駕駛罪表述的一清二楚,把“醉酒入刑”的界線也表述的清晰明了,充分體現了法律的明確性原則。并且通過修改后的《刑法》第133條和《交法》的聯合執行和使用,可以對醉酒駕駛界線的明確提供更全面的法律法規依據。雖然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三大部門針對醉酒駕駛的處罰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只是因為醉酒駕駛的處罰規定還處于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階段,不能達到更高程度的明確,且刑法對醉駕有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可不入罪,可是情節顯著輕微是個不明確的表述,而對此行為的明確是需要執行人根據實際情況公平公正的做出裁定,與《刑法修正案(八)》的規定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是醉酒駕駛入刑初期有待改善的表現。
四、結語
通過以憲法學和刑法學為基礎,對醉駕入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可以認為醉駕入刑是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當性。同時,以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為準則,醉駕入刑應當寬嚴相濟,靈活適用,這不僅符合我國制定法律法規的初衷,也符合我國依法治國,建設法制國家的方針。醉駕入刑的制定,秉持了法律的明確性,突出了保護人權的法律精神。醉酒駕駛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為此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奠定了醉駕入刑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相信我國的法學研究者、法律踐行者定會使我國醉駕入刑制度得以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孫銅陽.論醉酒駕駛行為的刑法立法完善[J].黑河學刊,2017(5):114-115.
[2]龔軍輝,王海明,黃明雪.醉酒型危險駕駛案實證研究[J].中國檢察官,2018,295(13):37-40.
[3]何靜.論“醉酒駕駛”是否一律入刑[J].法制與社會,2018(18):239-240+246.
[4]尹亞飛.醉駕入刑:"唯一標準"引爭議[J].法制與社會, 2017(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