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茜
關鍵詞 城鄉關系 城鄉融合 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田茜,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32
一、馬克思城鄉融合思想的形成
(一)馬克思城鄉關系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的城鄉關系理論是在總結和發展前人城鄉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在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們已經對理想的城鄉關系進行過描述,其中莫爾、傅立葉和歐文,他們的城鄉關系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最大。
1.托馬斯·莫爾的城鄉和諧關系思想
托馬斯·莫爾是英國空想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城鄉關系思想主要表現在平等與和諧共處方面。莫爾認為,城市工人和鄉村居民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生活在城市中還是鄉村中,都要進行工作與交流。同時城市與城市、鄉村與鄉村、城市與鄉村都是一種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的關系。
莫爾的城鄉關系思想是符合人類歷史發展潮流的,人類社會也需要這種和諧的城鄉關系。馬克思接受了莫爾的和諧的城鄉關系的思想,只是莫爾沒有能提出如何實現這一美好愿望的方法和途徑。
2.傅立葉的城鄉協作關系思想
沙利·傅立葉把理想中的城鄉關系描述為“法郎吉”, “法郎吉”是一個農工協作社,沒有城鄉差別和農工差別,在每個基層組織中,都有一定的工業,一定的農業,工業和農業有機結合,兩者不可或缺,每個基層組織就像一個單個的獨立生活的個體,這是傅立葉理想中的社會主義社會。但是當時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制度下,農業是基礎,城鄉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不存在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所以傅立葉沒有提出廢除私有制的說法。
3.歐文的城鄉結合思想
歐文的城鄉關系思想,強調的是城鄉之間的和諧。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出現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還沒有那么激化的時候,而馬克思的城鄉關系思想是不斷批判城市與鄉村的不平衡,以未來城市和鄉村和諧發展為目標的,馬克思的城鄉關系的落腳點就是消除資本主義制度下城鄉關系的畸形發展。歐文的和諧公社制度對馬克思的城鄉融合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二)馬克思城鄉關系思想形成的現實基礎
1.工業革命破壞了城鄉之間相互阻隔的狀態
工業革命之前,鄉村的生產只是在各自家中完成一些手工業,例如紡織紗布之類。因為落后的生產力沒有辦法完成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即使是這種生產模式,也僅僅是能夠維持生活。因為當時沒有統一的市場,本地市場是唯一的市場,市場供給和市場消費是相對平衡的。工業革命之后,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使得鄉村手工業相繼破產,只能到城市的工廠里去。這樣工業革命沖破了城鄉間相互阻隔的狀態。
2.城市和鄉村兩大對立階級的產生
在工業革命之前,鄉村農民還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工業革命之后,僅僅靠這點土地無法維持家人的生存,農民只能賣點土地,或者去城市力打工過活,這樣農村就有很多零散土地。一部分富豪就把這些土地集中起來,圍建成農場。原來有小塊土地的農民,要不去城市出賣勞動力,要不把土地賣掉換來紡紗機,還有就是去農場主那里做短工。這樣就出現了以自耕農組成的鄉村集團和以大農場主和資本家組成的城市集團的對立。
(三)馬克思城鄉關系思想形成過程
1.萌芽階段
(1)恩格斯分析了城鄉對立的原因。恩格斯在英國生活的時候,經常深入工人生活,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體現了當時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的發展,同時也對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影響十分巨大。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出現了不能解決的矛盾。這樣恩格斯就發現城鄉關系變化的原因是由于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使得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城鄉關系發生變化是在此基礎上的必然反應。
(2)馬克思提出城鄉平等的思想。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發表了《區鄉制度改革和<科隆日報>》等文章來聲討普魯士國家的專制主義制度。馬克思提出城市和鄉村要擁有平等的權利,這點與莫爾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這個時候馬克思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城鄉關系思想,我們卻可以看出馬克思開始關注城鄉關系問題,提出城鄉平等的設想。
2.形成階段
(1)明確提出了城鄉關系的概念。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城鄉關系”的概念,馬克思指出,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底層關系,城鄉關系一旦改變,其他的社會關系也會跟著變化。還提出,城鄉關系變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有其自身的規律性。
(2)揭示了城鄉對立的原因。在《德意志意思形態》一書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城鄉對立”的概念,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切社會關系產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城鄉對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3)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未來趨勢。在《德意志意思形態》中,馬克思揭示了城鄉對立的原因,同時還給出了解決的方法。在私有制的環境下,人們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的,有的人生活在城市,有的人生活在鄉村,他們之間的利益是相對的。要消除這種城鄉之間的差別,就需要消滅私有制,而消滅私有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走向城鄉融合是一個大的未來趨勢。
3.成熟階段
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分工合作,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的“城鄉融合”的理論。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會促使城市關系最終從對立走向統一。只有實現城市和鄉村的融合,才能解決城市里各種問題。
二、馬克思城鄉融合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基本內涵
城鄉融合,主要是指城鄉一體化。各界學者從自己研究領域出發,對城鄉融合的解釋不盡相同。經濟學家認為,城鄉融合就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打破城鄉之間相互獨立的圍墻。其他學者認為,城鄉融合就是城鄉更加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馬克思的城鄉融合理論是在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批判,還有對實踐的總結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
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了物質前提。”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生產力對于城鄉融合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促使工業和農業不斷融合,才能逐漸消除城鄉對立的條件,逐漸走向融合的道路。馬克思還認為,不僅要發展生產力,還要在現實生活中對生產力合理分布,這樣更有利于城鄉融合的發展。在現在資本主義國家,有些國家已經把先進技術用于生產,這樣就使得城鄉的差距逐漸減小。
(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認為,要真正實現城鄉融合,就要消滅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其生產方式決定了它不能消除城鄉對立,反而會加劇對立的程度,所以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它的生產方式。但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絕不是一個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消除城鄉的隔離、對立的狀態。
(四)促進工農業產業融合
馬克思指出,要實現城鄉融合,需要建立新的分工體系,打破工農業的分布和布局,讓工業不只是在城市,農村也不再只有農業。在工業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中心,工業革命之后,城市逐漸成為經濟中心,同時由于城市居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使得城市中的資本要素等向農村流動,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促進工農業的產業融合是實現城鄉融合的很好的途徑。
三、馬克思城鄉融合思想的當代啟示
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馬克思的城鄉融合思想對于現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當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而我國還有很大一部分地區處于自耕農種植模式。馬克思也十分重視農業的基礎作用,重點發展農村勞動生產力,推進農業工業化,實現鄉村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這樣才能改變鄉村的落后面貌。而在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很不均衡,差距相對較大,我們在保持東部發展的同時,需要加快其他地區生產力水平的發展。
(二)重視城市的中心作用
馬克思提到:“城市的繁榮也把農業從中世紀的簡陋狀態中解脫出來了。”指出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我國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要揮發城市的中心輻射作用,必須通過高科技的技術手段,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發展科學技術,讓城市的工業更好發展,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益,更好的促進規模生產,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城鄉融合的步伐。
(三) 發展科學技術,促進城鄉間平衡發展
現代社會,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得城鄉之間交流更加便捷。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實時參與互動和交流,生產和生活上,城市與鄉村之間緊密結合。鄉村可以共享城市的技術,這對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融合有積極作用。
四、結語
馬克思的城鄉融合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有重要位置,馬克思指出,城鄉關系的變化是一切社會關系變化的基礎。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把馬克思的城鄉融合思想與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1960:3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宋梅英.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6.
[5]陳燕妮.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