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靈魂工程師”為何師德頻頻失位,究竟是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Oh! Captain! My Captain!”電影《死亡詩社》的尾聲,少年們一邊發出吶喊,一邊站上各自的課桌,以此聲援自己老師的畫面令無數影迷動容。這部影史經典有另一個譯名——《春風化雨》。電影中那位充滿理想主義,讓學生在山洞里擊節而歌的老師基汀,教學方式宛若春風化雨,滋潤了每一位學生。
很多人看過這部電影后,總會想起身邊的良師。一直以來,教師都享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好老師的存在,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謂不重要。然而,現實正以殘酷的一面刷新人們對“人民教師”的美好印象。近日,陜西一位初中女生被班主任長期辱罵的錄音曝光,其言語令人震驚!關于“靈魂工程師”,我們也不禁發出“靈魂拷問”:師德頻頻失位,究竟是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下學期你不要來了,你要來了,我把你捏死在教室里!”“你賤不賤,你自己丟不丟人,你像個死人一樣坐在教室里!”一段段充斥侮辱性言語的錄音,揭露的是過去半年間陜西商洛的初中女生婷婷在學校的艱難時光。很難相信說出上述這些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婷婷的班主任王老師。除了自己長期辱罵婷婷,這位王老師甚至煽動班級其他同學共同“參與”。在一段錄音中,一位男子問道:“咱班同學誰賤?誰賤?”幾秒鐘后,傳來眾人高呼“婷婷”的聲音。
事件主角婷婷,今年不過13歲。據她介紹,半年前母親讓自己轉入陜西省商丹高新學校就讀。當初,母親覺得這所學校教學質量好,班主任又是當地的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進展。沒想到,這卻成為婷婷噩夢的開端。由于入學后成績不理想,達不到要求,婷婷便遭到班主任王老師頻繁辱罵。眼見家長向學校反映無果,婷婷便偷偷用手機錄下了每次自己被辱罵的對話。其數量之多,言語之惡毒,實在讓人無法將這位班主任與“優秀教師”的名號聯系起來。
雖然事后當地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處理迅速,將班主任撤職,并令其和學校領導一同登門道歉。但是,并不等于此事已畫上句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關于“懲戒權”尺度的問題,而是徹頭徹尾由教師參與的“校園欺凌”事件。令人難過的是,其非但不是個案,反而類似事件越來越頻繁地在各地發生:今年7月16日,河北邢臺一名小學教師被曝出以不銹鋼管體罰學生,經常將學生毆打出血;6月9日,貴陽一國際學校女生遭男老師猥褻,該老師2006年就曾因性侵而入獄。此類惡性事件,在今天已經層出不窮。

教育的碰撞。漫畫/ 崔泓
一方面,隨著信息傳播渠道愈發多樣,加上公眾對于失德教師的“零容忍”,讓越來越多教師團隊中的敗類一經曝出,便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教師這一職業帶來的光環相較過去,正在發生褪色。
教師為何越來越不受尊敬?上述所提及的那些極端案例里,名義上算作“教師”的人,道德品質卻令人唾棄,其惡行完全與教師身份不符。這是小部分教師在師德上的嚴重缺失,更是相關法律法規在執行中的不到位。我國《教師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能取得教師資格;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喪失教師資格。”一個性侵案的罪犯,換一個地方就可繼續當教師,這說明《教師法》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嚴格執行。除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狀況不容樂觀,教師行業內部對于師德的考核也很難量化、具體化,這讓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一所學校要招新老師,學識與教學能力這些應聘條件,在面試筆試的環節不難看出,但是師德沒有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的話,真的很難去評定。”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一位歷史教師對《新民周刊》記者說道。“人們常說,‘日久見人心,對于剛進入學校的新老師也是這道理。”
此外,教育本身日益“商品化”,令人民教師在教學上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以前教師在人們心中是神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學習主要依賴學校里的老師,可以說這里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現在社會環境完全不一樣了,對中小學生和他們家長而言,學校里沒學到位,還可以去校外的培訓機構花錢補習。除了可以課外補習,家長逐漸對學校的師資也有更多要求。總的來說,從學生到家長,對于選擇學校與老師,眼光變得更加挑剔。這無疑對于我們學校里老師的教學是有影響的。”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科研室副主任曾德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此,上海市向明中學副校長馮忻深以為然。“現在我們有老師反映,放學后都不敢看家長群,有些學生家長會向孩子的老師提出各種問題,要求可嚴了!”
辱罵、毆打與性侵,當這些事件背后的施暴者是教師,無疑構成對這一群體所具有的核心價值的一次次的沖擊。而當整個社會環境愈發以物質利益為導向,教育行業也難免被波及。內外部的各種壓力與問題,讓老師們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發生在教師行當中聳人聽聞的事件越多,關于師德的討論就顯得愈發刻不容緩。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道德失位的可能。但為何教師相關的道德事件如此引人注目和憤慨?“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早在戰國時期,荀子便將教師與“正確理解禮儀道德”的品質聯系在一起。長期以來,人們出于對教師這個特殊行業的尊敬,形成了對教師道德的高標準、高期盼。“擁有良好品德,能夠正確處理師生關系,是成為老師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長期致力于道德倫理研究的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對《新民周刊》記者說道。
2018年7月,河南欒川的“20年后男子掌摑老師”事件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前不久,該案件宣判,打老師的男子被判入獄一年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中之教授也由此案件,提出他對于“師德”的理解:“作為曾經的學生,20年后還對老師如此記恨,當老師的自己也要反思,自己當年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是有多差。師德的養成,就從正確處理師生關系開始,可能這種關系具體可以多樣化,但決不會是敵對關系。”

授業解惑。漫畫/ 崔泓

2018年7月,河南欒川的“20年后男子掌摑老師”事件持續引發社會關注。
師德對于教師而言,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特質。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中學領導與基層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承認,師德比教學能力更可貴。“我們現在每年招收新老師,首先看師德,其次再看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業務水平的話,我們一看老師帶的班級考試成績便很清楚。如果你一開始帶班的成績不理想,我們會覺得問題不大。在我們一大批有經驗的師資力量幫助下,這個是很快就能提高的。師德不一樣,這關乎個人的品行,是很難改變的。”馮忻對記者說,“這幾年我們招的年輕老師很多,外界覺得年輕人由于從業經驗比較少,可能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很妥善地處理。但是根據我們每次‘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結果看,我校年輕教師在這一塊上完全沒有問題,能夠迅速與學生打成一片。這說明,我們的年輕教師的師德,已經得到學生認可。”對此,曾德琨也提出了作為教師的“上限”與“下限”:學歷學位與教學能力是成為好教師的“下限”,而真正決定一名好教師的關鍵在于師德。
師德關乎老師約束學生的尺度與方法,更體現在老師與學生的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這道題我剛說過,你怎么還不會呢?”這句話很多人在學校求學時都聽過,而在曾德琨看來,這句很多老師的“口頭禪”,實則是體現一位教師情商與師德的典型。“有些年輕教師自身學歷很高,讀書時也一直是學霸,所以自己剛開始當老師,碰到有些題目講過了但學生還不會的情況,就難免對學生有這種想法。這句話其實很傷人的,除非跟學生比較熟,私下開玩笑可以說,不然在公共場合還是盡可能避免這樣的表達。這一點在我們每年對新老師的師德培訓中都被用作案例。”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因此像這樣在人際交往中的技巧顯得必不可少。
在被記者問到就老師個人而言該如何構建良好師德時,周中之教授表示:“作為老師,首先要在教學實踐與生活中把尊重與愛護學生擺在第一位;二是要主動參與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現在校園欺凌愈發普遍,很多老師非但不能以身作則,反而以暴力對待學生,這不僅助長了這一現象,更不利于師德的建設;三是要不斷學習情緒管理,尤其是剛入行的年輕人,要慢慢培養與這份工作相適應的性格。”從教數十年,作為上海名師的周中之表示,小到家庭經濟困難,大到畢業后在上海買房,學生都曾尋求過自己的幫助。
當整個社會環境愈發以物質利益為導向,教育行業也難免被波及。內外部的各種壓力與問題,讓老師們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向明中學作為滬上百年老校,如今在師德建設與評價方面已有一整套完備的體系。根據馮忻介紹,早在2012年,該校就創建了“丁凌勞模工作室”,而在去年又成立了“青年教師德育研究會”。這二者都是由本校教師團隊組成,面向全體教師,平時會定期組織活動,或是去外校交流師德建設經驗,或是內部分享師德建設的案例。對于每年進校的新教師,在常見的帶教制度基礎上,向明中學又實施了“雙帶教制度”。“很多學校會為新招的老師安排帶教,一般都是一位帶教老師負責一位新人,而我們是每位新老師配兩個帶教。如果你是語文老師,我們在語文學科教學上安排一位語文帶教,此外每位新老師不論是否剛進校就做班主任,我們都會找一位班主任帶教,這個就主要負責師德的培育。”馮忻向記者解釋道。此外,每學期結束時,向明中學的教師還必須接受學生們的“師德考核”:從“日常談吐”到“是否樂于幫助學生”等一系列內容,每一位教師都得接受學生打分。如果出現低分情況,就會被校領導專門約談。“正因為師德平時很難去考察,平時校內外領導看老師上公開課,那這也是看教學。師德更多的是體現在和學生相處過程,所以我們讓學生來評價老師的師德。”馮忻表示,工作室、“雙帶教制度”與“師德考核”,多年以來成為向明中學教師師德的有力保障。和向明中學類似,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每年在寒暑假時也會給學校教師布置“作業”,教師自己在教學中的師德培育經驗始終是“作業”的一部分。

教師困境。漫畫/ 崔泓
挽救師德,不僅需要教師與學校自律,更離不開教育系統中每個相關的環節。6月發生在貴陽的教師猥褻女學生事件,嫌疑人早在2006年身為一所學校校長時,就因類似罪行而被判7年刑期。這樣一個有惡劣前科的人,居然在十幾年后再度混入了教師隊伍。這不僅是學校審核工作的過錯,更是相關法律在執行過程中的缺失。除此之外,需要有更多社會力量站出來保護學生,在師生相處過程中一旦學生遇到不該有的狀況,要讓學生有足夠的勇氣與渠道向他人尋求幫助。
把目光投向國外,在丹麥,各市政當局就通過設立“兒童電話熱線116111”,向少兒提供校園霸凌與性侵等方面的咨詢和幫助。少兒可以在專門網站上向義工進行咨詢求助,也可以閱讀其他兒童求助來信,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有兒童組織還專門推出手機應用,使得社會義工可以通過視頻方式長期、直接、深入地與面臨困境的兒童進行交流,為他們提供支持。而在英國,除了教師師德的培訓與法律約束已非常完備,法律還規定,每個學校都要有一個“安全專員”。專員負責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其權責不受校長制約。這位安全專員需接受過詳細培訓,其任務包括讓所有教職員工清楚哪些是虐待和忽視學生的行為,以及監督、上報教師涉嫌傷害學生的行為等。從這些案例不難看出,師德的培育與規范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凈化教師隊伍,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