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這個夏天,關于垃圾分類的話題,一直在發酵。
7月1日起,上海邁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隨后,北京、廈門、杭州、寧波等重點城市也在加快垃圾分類的各項環節建設。
眾所周知,中國垃圾分類工作早在2000年就已啟動,但19年過去了,在一些試點城市依然推進緩慢,為此,在“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行動轟轟烈烈展開的當下,人們對于其前景依然存有疑慮。
垃圾分類究竟卡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打贏這場仗?答案或許就在“市場化”三個字中。
垃圾分類,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對于準公共產品的供給,理論上應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縱覽目前各地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已形成共識,但具體落實情況不容樂觀。
據了解,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市場化試點主要有三類:一是環衛一體化試點。環衛市場化是我國環衛行業的發展方向,垃圾分類市場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將除了垃圾分類前端環節之外的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等與其他環衛業務一起“打包”,由地方政府通過招投標等形式統一外包給相關企業運作。二是垃圾分類投放環節市場化試點。這類模式主要是指將垃圾分類環節單獨外包,進行市場化試點,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各地興起的各種“互聯網+垃圾分類”創業項目。三是垃圾分類全鏈條市場化試點。例如浙江金華,該地政府早在2017年便已明文提出,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BOT、PPP等模式參與垃圾分類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垃圾處理規模化、集約化、協同化。鼓勵社會企業參與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服務,通過市場化倒逼垃圾分類減量化運行機制建設。
不過,我國垃圾分類市場化面臨一些先天不足。一是主體權責問題。居民、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區居(村)委會、第三方企業、政府的權責關系不清。由于垃圾產生者歸屬不同部門、行業管理,即使對于占比大且回收利用較困難的廢棄物,垃圾管理部門也難以追溯和追責。二是政出多門。不同類別垃圾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如再生資源由經貿部門管理,工業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環保部門管理,農村垃圾由農業部門管理,生活垃圾由建設部門管理等,體制分割導致垃圾管理不到位。三是法律、經濟手段仍需加強。地方城市立法權利、稅收等經濟工具有限,垃圾分類服務難以資本化計算,地方財政重末端處理、輕視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導致第三方參與的利益驅動力不足。
此外,參與垃圾分類的企業也有諸多抱怨。有從業者稱,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不好,表面上看是由于居民環保素質較低,實際原因卻是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的“全產業鏈”未能建立起來,根本原因在于盈利難。垃圾分類企業盈利途徑,一是政府支付給企業相應處理運營費用,二是挖掘可回收垃圾價值,三是在項目運營過程中保障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但這并不容易。
目前,我國垃圾分類需從政策導向型向內生驅動型行業轉變,改革迫在眉睫。
從政府角度而言,垃圾分類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頂層設計,將前端分類、中端收運、資源回收利用、末端處置甚至于再下游的產物去處全部進行系統化的規劃布局。同時應盡快建立、完善良好的法律體系,為垃圾分類提供法規保障。
從產業角度來看,考慮到垃圾分類行業的特殊性,企業在推行早期應以有效性和操作性為主,為項目的穩定、持續運營打下基礎,逐步加強垃圾分類工作的科學性及規范性,形成一套規范的工作方法,不但達成考核目標,還要盡可能降低運營成本。另外企業還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深入挖掘可回收物中的剩余價值,盡量降低對政府補貼及運營費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