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運用“全班共讀”的形式能有效落實整本書的閱讀,這種形式從“激發閱讀興趣、制定閱讀計劃、指導閱讀方法、開展課堂交流、組織專題活動”的五個步驟來步步推進,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閱讀興趣;閱讀方法;課堂討論;專題探究
隨著基礎課程改革的深入,全國許多地區的語文教科書已經使用統編教材,新教材在閱讀設計上構建了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大力提倡將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厚重”的整本書,一線語文教師該采取什么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整本書的閱讀來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運用“全班共讀,步步推進”的策略,在教學中設計了五步走的計劃,把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落到實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下面就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以《西游記》閱讀為例,具體談談閱讀整本書的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法。
一、 激發閱讀興趣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前,筆者先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抓住“每個人都想讓自己變聰明”這個心理因素進行了引導:首先讓學生說說他們知道的偉人、名人,并說出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通過師生的討論,明確這些偉人、名人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熱愛閱讀。其次引導學生們明白讀書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意識到長期堅持整本書閱讀,既會增進閱讀技巧,又能夠認識大千世界,還有助于培養閱讀習慣,提升思維能力,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最后列舉了筆者在20年的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通過大量的整本書的閱讀訓練,從而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取得好成績的事例,讓學生明白閱讀整本書的重要性。通過以上環節的引導,奠定了學生要認真閱讀整本書的心理基礎,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二、 制定閱讀計劃
《西游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總計82萬字,有100回,按照部編七年級教材的教學進度安排,學生必須在半個學期內閱讀完這一本厚厚的巨著。為了順利完成這本巨著的閱讀,也為了保證課堂上的討論交流,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統一進度。學生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文言版的小說,有很多的閱讀障礙,又沒有閱讀速度的訓練,閱讀速度較慢,所以將閱讀計劃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前二十六回,每天讀一回。新課標要求七年級的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按《西游記》每一回的字數統計,每一回差不多要在10-15分鐘內閱讀完成。剛剛開始對大多數學生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學生爭取25分鐘內完成一回內容的閱讀。
第二階段:在完成第一階段閱讀量的基礎上,繼續從二十七回閱讀至五十二回,要求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在同等時間內每天讀兩回。因為有經過第一階段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達到閱讀要求。
第三階段:從五十二回閱讀至全文結束,要求學生在同等時間內每天讀三回。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閱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三回的閱讀量,每分鐘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800至900字。
這三個階段閱讀計劃是根據學生實際閱讀情況制定的,是循序漸進的。隨著閱讀訓練的推進,相當多的學生反映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逐漸消除了閱讀文言版《西游記》的畏難情緒,文言文也變得親切生動起來了。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避免了閱讀的隨意性、盲目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 指導閱讀方法
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方法知之甚少。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更好地去讀一本書,也是學生必備的技能,所以語文教師有責任做好這方面的指導。就七年級的學生閱讀整本書而言,主要是教會他們掌握快速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跳讀、圈點批注等基本的讀書方法。教師對這些方法的指導必須細致:比如告訴學生要想快速默讀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坐姿端正,擴大視野范圍;為避免回讀可以用一把長尺在書上快速滑動,訓練自己盡量做到一目一行,再從一行擴大到多行或者全段;學會閱讀《西游記》每一回的標題,快速掌握該回的內容;學會用各種符號對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等做圈點批注;碰到不感興趣的詩文或難懂的字詞可以略讀或跳過。為了能夠更好地整理出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還應學會做“讀書筆記”,記錄精彩的詞匯、句段、寫下自己的感悟體驗。
筆者遵循新課標“少做題,多讀書”的主張,將“讀書筆記”作為常規作業布置,并且每天都會批改學生的“讀書筆記”,并與之進行交流。對學生有正確的認識或獨到的見解會給予積極的肯定,對他們暴露出的一些思想上不到位的地方也會及時進行正確引導。認真批改“讀書筆記”,是對學生們付出的一種尊重和肯定,它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使他們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 開展課堂交流
將整本書閱讀引進課堂,開展課堂交流,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推進整本書閱讀有效落實的重點所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每天利用課前10分鐘開展了“一說二問三悟”的教學活動,收效良好。
一“說”,就是每次抽選一位學生,要求不帶任何資料,到講臺上將昨天閱讀的內容簡要地概括出來。之后請其他學生發言,進行補充或修正。學生要想順利通過這環節,必須原原本本地去閱讀作品的相關內容。
二“問”,就是繼續讓上臺講述的學生設計兩個問題,請另外兩位同學作答。起初學生只會設置一些淺顯的問題,比如“花果山水簾洞的對聯?”“金箍棒有多重?”“有多少棵蟠桃樹?”這些題目看似簡單,但它是機械記憶的內容,學生閱讀時只關注情節,往往會忽略這些,被抽問到時常常答不出。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引導,先讓他們在書本中找到答案,然后思考為什么要寫這。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記住了內容,還掌握了寫作方法,比如“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這具體數字不僅僅要寫金箍棒的重量,更重要的是襯托孫悟空的本領大”。另外也要引導學生多從故事情節或人物特點來設計問題,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設計問題的水平得到提升,比如他們會問:“鐵扇公主為什么不肯將芭蕉扇借給孫悟空?”“老鼠精為什么會供奉托塔李天王和哪吒的牌位,并稱他們為義父義兄?”這些問題表明學生在閱讀著作時,已經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思考。
三“悟”,就是讓全體學生自由舉手發言,針對已閱讀的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悟體會或提出自己的疑問。這一環節是將讀書筆記中的“讀后感悟”延伸到課堂上。讀書筆記只能實現教師與學生個體間的互動,但課堂的討論卻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間的討論交流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它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整本書的深閱讀,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有助于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例如有一次,學生在討論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時,有些女生是關注劉全的妻子李氏:一位女生贊賞李氏的剛烈,認為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惜自縊而死;另一位女生卻認為李氏的“玻璃心”不可取,被丈夫罵了幾句,就撇下一雙年幼兒女,是個不稱職的母親。兩位學生對李氏自縊的事,都能言之有理,沒有誰對誰錯。筆者就借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多角度看問題,不能偏激。
(二) 有助于培養學生質疑精神
學生在閱讀西游記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疑問:“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如此神通,為什么在取經路上卻老打不過妖怪,還得請神仙幫忙?”“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哪里來的?”“菩提祖師是如來佛祖,還是太上老君?”……,疑問層出不窮,如何答疑解惑,對語文教師來說是個挑戰。我們教師要盡其所能引導學生重新閱讀名著中的相關內容來解疑。例如下面這個問題——“在收八戒時,為什么小說里沒有豬八戒背媳婦的內容,電視劇里卻有?”,筆者提示學生重讀書本中孫悟空變成高翠蘭的模樣來戲弄豬八戒的部分,學生很快判斷出原著更能體現孫悟空猴急的特點,電視劇里增加“背媳婦”的情節,是增加趣味性。有些問題不好解答的,筆者會推薦學生收聽“喜馬拉雅電臺”的《閑話西游》《萬萬沒想到,西游記也可以這樣讀》等廣播,讓學生學會在原著中、民俗中、傳說中或生活中找尋答案。即使一時找不到答案,也沒關系,先將問題記錄下來,今后有機會再進行研究。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最緊要做的不是告知答案,而是鼓勵、贊賞學生的這種質疑提問的精神。
(三) 有助于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比如在討論“三打白骨精”這個精彩情節時,大部分學生批評唐僧迂腐,不辨是非,冤枉孫悟空。筆者反其道問之:“假如你是唐僧,你這肉眼怎么辨認出年輕女子、老婦人、老公公是妖精變得?”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立馬翻開書本找尋答案,不一會兒就有學生陸續提出自己的看法:“農家的女孩要干農活,不可能生得這么俊俏”“因為孫悟空說唐僧動了凡心,唐僧很生氣,就想整孫悟空”“孫悟空都提醒說,女子十八歲、老婦八十歲,怎么六十歲還生產?唐僧要不是缺少生活常識,要不是被孫悟空氣昏了頭,再加上八戒的挑唆,所以不分是非了”。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只要認真觀察,具備生活常識,不偏聽偏信,也會有火眼金睛的。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對耳熟能詳的故事有了更深的體驗,推動了他們繼續閱讀的興趣。
(四) 有助于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
學生在閱讀討論的過程中,逐漸被孫悟空每次都竭盡全力救師傅的情義而感動,對唐僧的不滿也轉化為對他堅定信念的佩服,發現了毛病多多的八戒也有閃光點,就連兇惡的妖怪中也不乏有情有義的;也明白了書本要闡述的道理——要想取得真經,必須經受磨礪,必須修煉自己。
課堂討論是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重要環節,它不但為學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展示機會,實現了他們渴望得到他人認同、欣賞的心理需求,而且擴大了學生閱讀的視野,加深了閱讀體驗,促進了理解力、分析力、判斷力、論證力等多種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培養了持續的閱讀興趣。葉圣陶先生說“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這是整本書閱讀的最理想境界了。
五、 組織專題活動
一本書讀完最后一頁,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也不能把一部作品的討論交流的結束當作活動的終止。相反,在全班共讀的過程中,學生由于觀點的碰撞,心靈的交流而獲得了豐富的閱讀體驗。教師應該把握時機,順勢把閱讀活動進一步推向更廣闊的天地。新教材在《名著導讀——西游記》部分就為學生們提供了三個專題探究活動,并且對活動也做了要求說明。筆者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了“專題二——話說唐僧師徒”來開展活動。因為前期的活動為學生做了非常多的知識儲備,所以相當多的學生都能根據“專題二”的要求提示,引用故事或細節來印證人物的性格特征,表達出自己喜歡這個人物的理由。比如學生之作《我眼中的孫悟空》,就辯證地寫出了孫悟空的優點缺點;《孫悟空的成長》就分析了孫悟空在與妖魔的打斗中如何變得越來越聰明了;《戲說豬八戒》充分展現了豬八戒可愛有趣的一面……
筆者采用“全班共讀”的活動方式,通過五步驟的實施,對學生閱讀的全過程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引導,營造了班級濃厚的閱讀整本書的氛圍,為實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的目標,起到了有利的推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12(1).
[2]倪崗.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郭福堅.勤讀、多讀,以讀促寫[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10).
[5]余黨緒.“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策略[J].語文學習,2016(7).
[6]張玉雙.整本書閱讀指導方法的研究與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18(6).
作者簡介:
吳英,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