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地理思維融入生活之中,讓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融入我們的地理教學中,學科知識源于生活中的各樣現象總結。只有讓生活中的地理常識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之中,才能讓學生更加的理解我們的地理知識,才能讓學生貼近生活,理解生活中的常識,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素質提高有很大的影響。將地理教學生活化也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一直提到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將以本人的個人觀點來淺談地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展開一些個人觀點。
關鍵詞:地理教學;地理生活;課堂教學
時光荏苒,從恢復高考到現今,地理教學在中考、會考、高考中幾經漂泊,起起落落。如何讓地理這門課程能夠更加的深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地理教師如何努力的改造課堂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如何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科成績學科地位,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地理學科人心中的重擔。在近幾年發行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地理應該是一門開放的學科,應當努力融入生活之中。因此,開放式的地理課堂教學,讓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走入地理教學之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學校對我們地理教學的要求。
如何使地理教學生活化,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融入知識框架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讓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親切感,同時也提醒我們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課堂氛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考內容。
一、 地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的基礎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很多的教育學家都在強調我們的教學應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生活細化我們的課堂,活躍我們的教學。雖然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是基礎的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應該是永不落伍的課題。讓生活融入課堂之中,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反響課堂,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 好的課堂引入往往是好的開始
生活走進課堂,我們首先應當聯系實際狀況,成功引入生活案件,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課堂,引領學生,創造生動的課堂情節,因此課堂的引言部分就至關重要了。比如在《必修一》課本中的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這一小節中,對于河流地貌的地貌發育特征的講述過程中,沒有現實的考察與應用,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地貌的發育過程與特征的。農村地區的學生可能更加的熟悉這一點,但是對于城市地區的學生中上游地區河流地貌的發育特征可能就比較少見了。因此,對于這一節我們不妨這樣處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好了課前備課工作。
利用分組,一方面,我們利用周末時間,帶領一部分學生尋找河流,并沿著河流往上,尋找特征河段,沿途拍下不同河段的河流特征,重點拍攝上游河段的落差侵蝕,中游段的河彎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地貌,下游段的三角洲堆積地貌,并且額外拍攝一些由于人為因素影響,導致的河段特征破壞現象,由此來引導學生。
另一方面,在課堂之中展示我們的作品,讓所有同學共同觀看并提出看法。學生因為能夠親自參與其中,性情高漲,在隨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能夠踴躍發言,發表他們的所見所感,并能結合課本提出他們自己的看法與疑問,整堂課程下來,效果非常顯著。同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侵蝕堆積地貌,我們又分組讓學生動手做實驗。
課前要求一部分學生分組準備幾個長方體紙盒,幾袋細沙,幾瓶礦泉水,然后于課堂之中,模仿地形地貌特征,將細沙堆在紙盒之中,然后半斜45度角,之后叫幾個學生上來演示將水倒到細沙之上,以此演示河流向下流動的過程,并請另外幾位同學描述他們所看到的現象。最后再由教師做出總結。
通過教學可以發現,這小節內容的教學效果特別的良好,學生學起來也是信心高漲,在應用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我們不止學習了課本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努力讓學生參與到了課堂之中,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要求我們放開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再比如《必修3》中第四章的《交通運輸方式》這一小節內容中,交通是我們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接觸非常多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身邊的常見的交通方式的變化,從交通工具,交通線路,交通速度等等方面展開,讓學生對比他們身邊的交通路線的改變,交通方式的變化,出行、旅游等的交通工具利用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時間上又發生了哪些變化,等等,分組討論,互相補充,教師起引導總結功能,如此下來,既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又能夠吸引課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三、 教學過程中的穿插——激發課堂氣氛
一堂課45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學生一天下來要上七八節課,同時又要求他們每節課都要全神貫注,全心向學是很有難度的,難免出現課堂開小差的狀況。這時候我們要是能夠在部分課堂之中引入他們熟悉的身邊生活現象,生活案例,往往能夠使他們精神一振,展開思維并努力參與進課堂之中。
比如《必修3》中第三章節的《農業的區位》這一小節內容中,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少年同學來說,農業對于現在的學生可能會相對比較陌生一點,興趣度也會相對比較小,但是身邊的農業方式的改變那是非常豐富的。
課前,我們要求學生做了豐富的調查。比如學校的周邊有個村莊叫百花村,顧名思義,該村莊花卉種植面積相當的大,也是我們地區的一個通過農業發展相當富裕的村莊。我們指導了學生回去調查收集資料,比如該村莊之前農業的發展是怎樣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怎么通過改變地方的條件,發展農業,該地區發展花卉種植有什么優勢條件,現代網絡對花卉銷售起到了什么奇妙作用等。
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引領,最終列舉出:該村莊靠近漳州市區有市場優勢,政府派專家指導,開拓來源與銷售,并花費巨資開辦聞名全國的花博會,為村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與銷路,同時該村莊附近河流較多,水源豐富,地形寬闊平坦,土地眾多,人口集中,勞動力豐富。這些條件都促使該村莊發展花卉種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通過這些討論,學生充分了解了農業生產的區位條件,并能夠熟練使用,展開討論得出結果,相信比我們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應該更加的有用。同時也將鄉土地理融入了課堂教學中,也增加了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增進了他們對自己家鄉的認識。
四、 課堂的結尾與反思、學生復習方面
一節成功的課堂不只有好的開始,好的過程,也應該有好的結尾。怎么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余有足夠的興趣去好好的復習我們的課堂內容,也是我們地理教學中一個活躍的話題。其實我們也可以讓生活地理走進我們學生的課余生活之中,增進他們的課余地理興趣度的培養,使他們能夠多看多學多理解我們的地理知識。
比如講解《氣候》這一小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我國的南北氣候差異,課余時間能夠及時地復習鞏固課堂知識,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課余時間去觀察我們周圍的植被特征,利用我們的周圍優勢去觀察山腳與山腰、山頂的植被變化。收集一些外出旅游的不同地方景色圖片,風景畫面,根據南北差,東西差等等,在班級開展一些小的圖片展等,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同時也增長了他們的地理見識,提高了地里學習興趣。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以生活理念為基礎,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參與我們的教學,讓學生成為我們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體,適當改變我們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融入我們的課堂之中,以學生的發展為載體,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將生活實踐落到我們的課堂之中,可以成為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的一個方式。
作者簡介:康志敏,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