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新的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強調了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教學問題是“教”與“學”過程的基礎。設置課堂教學問題應采取以下策略,即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設問、最近發展區內設問、問題設置體現梯度。三個策略體現了以學習目標為基準,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基礎,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關鍵詞:課堂教學問題;策略;生長點;最近發展區;梯度
最新的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等強調了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和“學”過程的基礎,是由一系列課堂教學問題組成的。如何基于地理新課程標準理念設置課堂教學問題呢?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策略: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設問;最近發展區內設問;問題設置體現梯度。
一、 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設問
地理知識的生長點是指學生已有的地理認知結構中,和新知識聯系最密切、最接近,能夠同化、“固定”新知識的地理知識或經驗。例如熱力環流可以作為三圈環流學習的生長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季節移動、性質可以作為氣候類型成因、特征和分布、洋流分布規律學習的生長點;城市的區位條件可作為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學習的生長點;整體性和差異性可以作為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培養的生長點;區域可持續發展可以作為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生長點等。
在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設問,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地理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同化新知識,擴大原有地理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師處理教材內容,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高二區域澳大利亞各氣候類型成因、特征描述這一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講是學習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圍繞這個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季節移動、洋流分布規律,設置以下問題:
讀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分布圖,結合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1. 結合氣壓帶風帶和洋流分布圖,指出影響①地的風帶名稱和沿岸洋流的性質。
2. 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和季節移動規律,指出冬季和夏季影響②、④兩地的氣壓帶和風帶。
3. 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指出影響③地的氣壓帶和風帶。
4. 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指出影響⑤地的風帶名稱。
5. 結合東亞季風成因,判斷⑥地冬季和夏季盛行風向、性質有何不同。
6. 在此基礎上描述各地氣候的特征,嘗試分析各氣候類型的成因。
從課堂上學生表現來看,學生能夠借助生長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季節移動、洋流分布規律來積極思考分析,并在較短時間內比較準確地表達出結論,同化了新知識,完善了認知結構。可見,圍繞地理知識的生長點,可以有效設置地理問題,幫助學生利用生長點同化新知識,轉變了學習方式,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理念。
二、 最近發展區內設問
學生的認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認知水平,即學生獨立學習就能回答、解決地理問題的水平;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認知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問是指教學問題的設置,不是以教師水平或教學參考書為標準,而應該針對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標準,問題不宜過難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導致學生望而生畏;也不宜過易導致學生的回答脫口而出,失去了思考價值而降低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 問題設置要體現梯度
問題設置要體現梯度是指把信息量和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一個教學問題拆分設置成若干個難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相對獨立但邏輯緊密的小問題,由淺入深,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認知臺階”,指導學生“拾階而上”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目的,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能提高回答的正確率,落實了教學內容,使學生體驗回答成功的喜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符合“創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
最近發展區內設問和問題設置要體現梯度,這兩個策略往往是彼此聯系的,在設置教學問題時應同時考慮,尤其是在新課教學導入時設問更要堅持這樣的策略。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新課教學中,第一次上課導入時設置的問題如下:讀我國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分布示意圖,思考回答什么是荒漠化?學生反應不積極,回答效果不好。課后反思應該是回答這個課堂教學問題需要考慮的信息量較大,難度超過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導致學生難以找到回答的角度和思路,學習效果自然不佳。第二次上課把這個教學問題進行修改,拆分成以下兩個小問題:
讀我國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分布示意圖,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 圖示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出現的共同問題是什么?
2. 在此基礎上說說什么是荒漠化?
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回答比較積極,學習效果比之前有了提升。對比思考兩種問題設置方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問題的難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并設置梯度,由淺入深,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地理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設問、最近發展區內設問、問題設置體現梯度三個策略體現了以學習目標為基準,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基礎,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也體現了“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等新課程標準理念。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修訂稿).
[2]布魯納,邵瑞珍譯.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R.M.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潘軍,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溫州市第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