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曦
(恒大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0)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景觀營造趨于理性化,其手法、模式清晰而統一,與傳統古典園林和西方造園藝術不盡相同,卻吸收了中、西方的美學理論、種植技術及現代科學成果,形成當下新式的造景形式,稱之為新中式景觀[1]。新中式景觀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底蘊,又能體現出現代特征,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既繼承又創新的景觀設計手法。新中式景觀利用傳統造園的文化意境、圖案符號、韻味色彩,創新或升級傳統的造園手法,營造具有中國歷史文化韻味及特色的、適合現代人生活節湊及方式的現代景觀空間。
新中式景觀展示區設計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比擬、寓意等造園手法,將展示區內每個景點與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相結合、相對應,以具體的形象展示,呈現出來詩詞文化中意境。自古以來,大量的植物被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如雪松、油松等寓意著意志堅定、長壽不老;西府海棠、白玉蘭、國槐等寓意著吉祥如意、金玉滿堂等[2]。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各類植物的文化內涵,準確運用植物配置組合,才能深刻呈現新中式景觀展示區中植物主題的文化內涵。
新中式景觀利用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其周圍的自然環境,共同營造出詩意的空間,烘托出詩情畫意的氣氛。如風拂過時,竹林隨風搖擺,呈現出“扶疏萬竿、引風聽樂”的意境;水岸邊的梅花與周圍水體共同形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妙景象;設計種植芭蕉,可以在雨中塑造出一幅雨打芭蕉的詩意畫境[3]。
新中式景觀展示區設計應注重植物主題與周圍的水體、山石、鋪裝、小品以及園路等其他園林要素配合、協調。如采用疊石成山之法,壘砌3、4層樹階,高低錯落間栽植植物,營造“千里江山長卷”的山林氣勢。此外,利用景墻、竹林、汀步等元素的聯合鋪排,布局疏密自然,出營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景象。
新中式景觀展示區采用框景與漏景、障景、對景、對植與列植等造園手法,結合現代元素和傳統文化,共同營造意境豐富的景觀空間。
3.1.1 框景與漏景
框景與漏景是利用框架樣式的景觀結構,觀賞者能透過框架欣賞前方的景物,使觀賞者產生一種奇妙之感(圖1)。新中式展示區景觀植物利用特殊結構物,實現新中式展示區內植物主題的框景與漏景,從而有選擇地攝取優美的空間景色。

圖1 框景
3.1.2 障景
障景在景觀設計中營造園林藏而不露、一步一景的景觀效果,是通過設置實體結構,在景物與觀賞者之間形成屏障作用,到達障景的效果,很大程度地增加了主體景觀的神秘感,提高觀賞者對主體景觀的好奇心(圖2)。
3.1.3 對景
對景在景觀設計中突顯莊嚴、大氣。如主入口以軸對稱的形式打造,延展的景墻拉長入口的展示界面,門庭與景墻的對景營造府邸莊嚴、高貴的氣場,石材采用沉香米黃映襯青松更顯古樸高雅,展現一幅氣勢磅礴的世家府院畫卷。

圖2 障景
3.1.4 對植與列植
在新中式景觀展示區入口,常采用庭前對植的形式,種植造型優美的樹木,如羅漢松、紅梅、石榴展現出清雅挺拔、雄渾蒼勁的景觀效果;而在展示區內的園路兩旁,常采用列植的種植形式。如主景觀軸處用叢生樸樹、銀杏、細葉欖仁等品種,展現出對稱、整齊、有序的景觀效果;而在小園路兩側為體現出延續不斷的景觀效果,常使用櫻花、柚子等營造的夾道景觀。
3.2.1 植物層次變化
在新中式景觀營造中,植物配置在空間層次上較為精簡,基本以二至三層為主,或者弱化中間層次甚至直接取消中間層次,讓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間更加疏朗、視線更加通透。如新中式景觀營造的植物配置形式,一般為喬木層+地被層+草坪(或者大灌木+草坪)。
3.2.2 植物形態變化
新中式景觀的植物配置,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齊相結合進行配合種植。如新中式景觀中喬灌類植物更加注重個體形體美,在原有的自然形態基礎上,結合現狀修剪造型手法,讓植物的形態、姿態得到充分展示;地被類植物的種植也開始由傳統的曲線形式向更具有現代風格的直線、異形線等轉變。
3.2.3 植物色彩變化
新中式景觀更注重植物的色彩淡雅、質樸,以綠色作為主基調,營造現代、簡潔而又富有意境美的氛圍。新中式景觀在確定植物主題或風格后,重視彩色植物引入及搭配,運用植物的色彩、質感、造型等,增加植物的豐富度及景觀的季相變化,極大發揮展示區空間景觀效果。
3.3.1 仿山之形
以石代山,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石頭結合白砂散置園中,猶如大型盆景,此外別無他物,人不能進,只可從旁觀賞,在植物配置上,更加強調植物的形態及意境。
3.3.2 思水之意
以水之形設計蜿蜒的曲線,以層層遞進的圈型沙石仿漣漪之貌,結合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的草坪與景觀樹,營造柔和舒緩的視覺感受。
3.3.3 自然之景
在植物與鋪裝、小品等配置中,利用植物的自然屬性,柔合鋪裝、小品的硬質特征,巧妙的向自然借景,將建筑與自然的風景結合,豐富整體的藝術構圖,增加建筑小品的空間層次感[4]。
傳統的景觀構成與現代空間設計正在逐步融合,新中式景觀植物配置采用疏密、虛實、藏露、呼應、趨勢等布局技巧,在有限的空間內,可以通過景觀植物的配置,實現“縮千里江山于方寸之地”的景觀效果,極大地發揮展示區的空間價值。不同類型的植物元素,在配置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映襯,不僅給傳統植物搭配帶來了新的風格創新,也為現代植物景觀帶來了更為開放的設計思路、更好的風格體現[5]。
新中式景觀展示區的植物主題營造不僅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也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它體現了園林景觀發展的進步和創新。進行新中式景觀展示區植物配置設計時,應將植物的文化內涵寓意成有感情的景觀元素,更加注重植物與周圍環境的建筑、鋪裝、小品、山、水等景觀要素相互映襯、相互協調,共同構成最有優美的景觀,并給人一種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景觀感受。此外,在新中式景觀展示區實踐中,發現植物主題營造中的問題,及時解決、及時總結,為我國新中式景觀展示區的發展和探索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