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宣布,將于2月1日辭職。金墉的任期本應于2022年結束,其意外提前辭職讓外界一片嘩然。
金墉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5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在艾奧瓦州長大。父親是一名牙醫,曾在大學任教。20世紀80年代,金墉在秘魯開展工作期間曾發明了一種針對耐藥性結核病性狀的關鍵性治療方式。他還曾在世界衛生組織擔任過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研究部門主管。1991年,金墉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3年又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金墉曾任哈佛大學醫學系主任,并于2009年3月被任命為達特茅斯學院校長,成為常春藤歷史上第一位亞裔校長。在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名下,2012年7月金墉接替羅伯特·佐利克,成為世界銀行第12任行長。他是世行成立70余年來首位亞裔行長,首位有著第一線扶貧經歷的世行行長,也是第一位沒有政治或金融背景的世行行長。2016年9月,金墉開始連任世界銀行行長的第二個任期,為期5年,從2017年7月開始。
自執掌世界銀行以來,金墉主導的改革包括消減世界銀行員工福利,加大對印尼、印度尼西亞和贊比亞等亞非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不過,削減員工福利導致內部怨聲載道,改革難以推進,也削弱了他的領導力。金墉力推的世界銀行對第三世界的投資,也觸及到了西方的利益。改革失敗導致他對繼續執掌這個機構失去了信心。還有外媒稱,金墉的意外辭職可能與他和特朗普政府就氣候變化以及世行需要更多發展資源問題的看法存在分歧。金墉表示,他卸任之后會加入一家民間公司,致力于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我能夠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中市場基礎設施匱乏等全球主要問題發揮最大影響的途徑”。金墉辭職是一個象征,反映出國際經濟秩序備受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浪潮沖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