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肺組織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引起的心臟病,病人常伴有發紺、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癥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1]。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包括3個環節:呼吸控制、胸廓擴張和用力呼氣技術,可以通過呼吸控制及胸廓擴張運動[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預防氣管痙攣,改善呼吸功能,提高運動耐量,進而提高病人心肺功能。本研究將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作為老年肺心病病人輔助治療方法,以探討其對病人肺功能及運動耐量的改善效果,為改善臨床預后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老年肺心病病人16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3例,女65例,年齡60~79歲,平均(68.32±7.37)歲。入組標準:(1)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1]臨床診斷標準;(2)年齡≥60歲;(3)同意參與本臨床研究。排除標準:(1)先天性心臟病病人;(2)左心室肥厚病人;(3)既往有心功能不全等病史;(4)伴有呼吸道以外其他部位感染、血栓栓塞性疾病、精神障礙疾病等。按照隨機數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4例,2組研究對象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取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表1 2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84)
1.2 方法 住院期間,2組均進行常規治療,主要包括常規用藥、吸氧等,觀察組病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輔助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具體如下。
(1)組織呼吸訓練小組,根據研究目的對組員做詳細的分工,邀請呼吸治療專家做肺心病呼吸衰竭病理、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方法等知識培訓。(2)根據研究計劃,由組員對入院病人做好一般資料登記,主要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職業、病史等,于入院第2天向病人和家屬講解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的目的和作用,并采用MIRspirolab Ⅲ肺功能儀進行肺功能指標監測。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呼氣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呼氣量的比例(FEV1/FVC)、最大呼氣中段流速(MMEF)、最大呼氣流量(PEF)。同時進行6 min步行距離(six-minute walk test,6MWD)試驗[3],并使用指套式光電傳感器測量步行前后SpO2,訓練周期為1個月。(3)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擴張運動、用力呼氣技術三部分:首先由護士協助病人放松肩部和頸部,雙膝屈起使腹部放松;病人緩慢經鼻吸氣,吸氣后腹部隆起屏氣3 s,然后慢慢呼氣,控制吸、呼時間比為1∶2;完成2次深呼吸之后,用力呼氣1~2 次,隨后再行深呼吸,以此作為1個循環。根據病人情況可重復做2~4個循環。(4)訓練1個月后,再次對病人肺功能指標、6MWD及步行前后SpO2進行檢測。同一項目評估均由同一位醫務人員完成。
1.3 6MWD評價方法 試驗開始時告知病人盡量走直線,測試過程中給予病人常規的治療支持,若病人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停止試驗。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訓練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訓練前后6MWD比較 訓練前,2組6MW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1個月,2組病人6MWD均較訓練前增加(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增加明顯(t=4.317,P<0.05),見表2。

表2 2組訓練前后6MWD比較
注:與訓練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訓練前后SpO2比較 訓練后,觀察組6MWD試驗前、后SpO2均較訓練前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訓練后,對照組6MWD試驗前SpO2較訓練前升高(P<0.01),6MWD試驗后SpO2與訓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2組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訓練前,2組病人肺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1個月后,2組病人肺功能指標均高于訓練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病人6MWD前后SpO2的比較
注:與訓練前比較,**P<0.01

表4 2組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訓練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5
肺心病是由肺動脈系統或肺組織病變影響右心室負荷,進而引發的心功能不全,病人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缺氧、運動不耐受等。主動呼吸循環技術應用于病人心肺功能康復過程中,可以增強呼吸肌收縮功能,調整呼吸頻率、改善肺通氣、清除氣道分泌物、增加肺通氣及動脈氧分壓,進而改善病人SpO2,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自我運動效能[4],同時可以培養病人對康復的信心,增加病人治療依從性,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方法[5]。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病人訓練1個月后,6MWD均較訓練前增加,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增加明顯。說明針對肺心病常規的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病人運動耐量,同時,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可以提高治療效果。SpO2是臨床用于呼吸循環監測的重要生理參數。研究顯示,通過主動呼吸循環支持技術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SpO2[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經過主動呼吸循環支持技術訓練后,6MWD試驗前、后SpO2均較訓練前升高(P<0.01);訓練后,對照組6MWD試驗前SpO2較訓練前升高(P<0.01),但6MWD試驗后SpO2與訓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2組肺功能指標均高于訓練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主動呼吸循環技術功能鍛煉可以通過控制、調整呼吸來達到清除分泌物的作用,保持氣道清潔從而改善病人SpO2,進而改善肺功能,相比單純的常規治療有明顯的優勢,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