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上主要采用放射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調強放療技術較常規的二維放療技術有了明顯的進展,病人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提高[1-2]。臨床上常用的調強放療方式有全程局部同期推量調強放療(SIB-IMRT)、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常規劑量調強放療以及后程縮野加量調強放療(LCB-IMRT)等[3]。目前國內外有關食管癌調強放療的報道較多,但有關LCB-IMRT和SIB-IMRT病人生存狀況對比的研究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索2種放療方案下老年食管癌病人的生存狀況,為臨床上食管癌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食管鱗癌病人26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SIB-IMRT組和LCB-IMRT組,每組各134例。SIB-IMRT組中男75例,女59例;年齡60~72歲,平均(65.32±6.17)歲;病程1~6年,平均(3.26±2.15)年;KPS評分為(24.32±2.88)分。LCB-IMRT組中男72例,女62例;年齡60~75歲,平均(66.39±5.84)歲;病程1~6年,平均(3.35±2.47)年;KPS評分為(23.19±2.75)分。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經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為食管鱗狀細胞癌;(3)病人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TNM分期為Ⅱb期。排除標準:(1)腎、肝等嚴重器官性疾病;(2)精神、意識等障礙性疾病;(3)淺表性腫瘤或高分化癌;(4)食管潰瘍。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符合相關倫理學標準。
1.2 治療方法
1.2.1 SIB-IMRT組:95%計劃靶體積劑量為1.8 Gy/次,共28~30次,計劃靶區體積劑量為2.14~2.3 Gy/次,共28~30次,1次/d,5次/周,全程放療時間為5.5~6周。
1.2.2 LCB-IMRT組:前程95%計劃靶體積劑量為2 Gy/次,共25次,后程加量為14 Gy/7次,1次/d,5次/周,全程放療時間為6.5周。
1.3 觀察指標
1.3.1 急性不良反應:統計2組病人治療期間急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氣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等,并計算總不良反應率。
1.3.2 首次治療失敗方式:統計2組病人治療后首次治療失敗方式,包括遠處轉移、局部復發或者未控、局部復發伴遠處轉移,并計算總失敗率。
1.3.3 治療后病人死亡原因分析: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對病人治療后1年內死亡原因進行統計,隨訪時間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死亡原因為腫瘤因素引起的晚期放射性肺炎、食管瘺及骨髓抑制,計算總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期間急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SIB-IMRT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χ2=13.168,P<0.001),其中LCB-IMRT組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顯著高于SIB-IMRT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期間急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134)
注:與LCB-IMRT組比較,*P<0.05,**P<0.01
2.2 2組首次治療失敗方式比較 SIB-IMRT組首次治療總失敗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χ2=6.252,P=0.021),見表2。

表2 2組首次治療失敗方式情況比較(n,%,n=134)
注:與LCB-IMRT組比較,*P<0.05
2.3 2組隨訪期間死亡原因比較 隨訪1年,SIB-IMRT組總死亡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 (χ2=9.782,P=0.003),見表3。

表3 2組隨訪期間死亡原因比較(n,%,n=134)
注:與LCB-IMRT組比較,**P<0.01
食管由于其所在機體位置厚度變化差異較大,且食管與病人體表距離變化差異較大,因此常規放療會導致機體放射治療靶區劑量分布不均,從而極大影響病人放療治療效果[4-5]。臨床研究認為,放療過程中照射野越多,能夠進行調整的參數就越多,同時根據參數調整而得到理想劑量的可能性越大。SIB-IMRT具有減少預防照射區劑量、增加機體腫瘤區域劑量的優點,且SIB-IMRT能夠減少治療后機體器官損害等,臨床上應用SIB-IMRT的案例不斷增加[6-7]。盡管SIB-IMRT具有較多的優點及可行性,但我國關于SIB-IMRT與LCB-IMRT方案的療效、不良反應及治療后死亡情況等研究報道較少,對SIB-IMRT放療技術了解較少。本次研究參考國內外SIB-IMRT的放療情況進行組織研究,旨在為臨床醫師治療食管癌時提供參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期間SIB-IMRT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P<0.01)。可能原因是SIB-IMRT應用于食管癌病人時能夠獲得理想的分布劑量,同時治療期間等效劑量較LCB-IMRT效果好[8-9]。此外,SIB-IMRT放療能夠減少治療期間機體肝臟、心臟、肺部等組織的損傷,極大的降低病人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10-11]。SIB-IMRT不良反應率仍較高的可能原因與單次劑量分割較大具有一定關系,因此臨床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TNM分期調整治療方案。SIB-IMRT組首次治療總失敗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P<0.05)。可能原因是SIB-IMRT可耐受,且能夠防止機體區域淋巴結復發情況,并通過增加腫瘤區理想及有效劑量提高病人生存質量[12-13]。SIB-IMRT組1年隨訪期間總死亡率顯著低于LCB-IMRT組 (P<0.01)。有研究表明,同期照射加量療效好于后期加量,而SIB-IMRT采用了同期照射加量,且SIB-IMRT操作簡單易行,提示SIB-IMRT應用于食管癌能夠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及總失敗率[14-15]。
綜上所述,SIB-IMRT能夠顯著降低首次放療失敗率,減少復發和轉移等意外情況的發生,同時能夠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操作簡單,安全性較高,適合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