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由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教學診改工作已經試運行了三年,很多學校在部門和職責梳理、“兩鏈”打造、制度完善、開展考核、建立監控指標系統、推進信息化診改平臺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數試點院校的“五縱五橫一平臺”體系構建也已初步建成,特別是在學校、專業、課程方面的診改,得到了廣大職業院校的積極響應及貫徹落實,并收到了一定成效。有的信息化建設比較完善的學校如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實現諸多監控點的實時監測和動態改進。
然而,無論是從官方的報道,還是各種機構開展的診改培訓來看,各校基于教師、學生兩個層面上的診改實際上基本停留在“管理”兩個字上。其具體表現是:各校介紹到自己關于教師、學生層面的診改時,都集中于描述如何建立各種針對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制度,如職稱晉升管理辦法、教學能力評價與管理實施辦法、教師教學科研量化考核系統平臺、學生干部培養選拔實施細則、三好學生評選規定、學生社團管理制度,等等,強調的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工作。
不可否認,這些的確是與教師和學生有關的診改要素。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應崧教授多次強調,診改必須強調主體責任。從這個角度講,教師、學生層面的診改,其主體更主要應當指教師和學生本人。也就是說“我要如何診改”。
筆者試圖以學生的診改為例,分析一下學生層面如何開展診改工作。
從實際工作來講,學生的診改包含兩個方面:學生工作的診改和學生自身的診改,其中學生自身的診改才是“五縱五橫”學生層面診改的重點。
一、學生工作的診改
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工作、團委、學生資助、學生安全等管理部門,還要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輔導員隊伍。從切入點來說,學校首先要梳理目標鏈,落實目標管理。學生工作的各種目標要逐一分解,落實到二級院系和具體人員。要定期監控各種目標的完成情況,例如,監控學生對教學和后勤工作的滿意度、學生出勤率、黨團員發展數量、身體健康率和生均體育活動時數、心理健康率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次數、運動會參與率、技能大賽參與率、社團活動開展量和學生參與率、創業基地數量、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教育的比例、校廣播稿投稿量、校刊投稿量、網絡負面報道量,貧困學生數和獲資助的各項數據、黨員參與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次數和結對學生數、學生打架斗毆次數、學生各種課程的及格率、技能證書的取得率,等等。通過對這些目標的監控,實現過程控制、預警及調整的“小循環”,也結合目標考核實現學生工作質量改進的“大循環”。
要建立健全標準鏈。學生工作的標準鏈,其實更多體現在一系列制度上。要實現“工作有標準,辦事有流程”,就要建立一整套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如學生守則、三好學生評選標準、輔導員工作條例、學生表彰獎勵工作程序、學生軍訓管理規定、學生活動管理規定、院系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及評分標準、校園安全管理制度、來訪人員及學生出入管理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辦法、國家助學金實施細則、精準扶貧實施辦法、共青團組織工作制度、社團管理辦法、院系團總支工作量化考核辦法、團委常規工作流程圖,等等。這些標準,是衡量學生工作目標是否保質保量完成的重要依據。將這些標準、制度、實施辦法、工作流程匯編起來,形成學校的標準化文件,如“某學院制度匯編”,然后參照或借鑒ISO9000的《文件控制程序》對這些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使之成為標準鏈建設和管理的一個有效抓手。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各項工作。學生工作數量大、種類多,復雜程度甚至大于教學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學生工作過程留痕,這是動態監測和實時預警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周期性診斷和改進的重要數據來源。
二、學生自身的診改
學生層面的診改要體現“主體責任”,這個主體就是學生本人,當然,也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學生團體。學生團體的診改應當在“大思政”背景下依托黨團和學生管理機構開展,而學生個人開展診改則可以在輔導員指導下進行。這里介紹一下學生個人的診改思路。
首先要確定個人目標。每個人的目標應該既有相同點,又有自身特色。輔導員要從“人人出彩、個個成才”的總體目標來幫助學生合理設計個人目標。以我院的實際經驗,學生的個人目標具體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設計。
學生除達到學校規定的畢業標準(1+1+1+N標準,即學業合格最低標準、個人綜合素質最低標準+必考技能證書+若干選考技能證書)這一基本目標外(建議按60分計),還要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及人生規劃制定自己的“個性化”目標,比如綜合素養提升目標(建議按20分設計,不封頂),內容有當上三好學生、當上優秀學生干部、當上“三創”標兵等;比如自律目標(建議按10分設計,不封頂),包含不受任何處分,每周鍛煉不少于10小時,每周玩游戲時間少于10小時,月開支控制在1500元以內,戒煙,等等;再比如個性化自定目標(建議按10分設計,不封頂),包含入選校園十大歌手(舞者),運動會為班級拿3分,獲取某項技能大賽三等獎,加入演講協會,學會彈吉他,交兩個知心朋友,等等。除基礎分60分外,各種目標分值上不封頂,可根據自己的選擇各有側重。學生可以通過這部分分值評估自己的成績,確定努力方向,或者調整目標內容。作為學校,只統計學生的自定目標達成率,將其作為某院系學生個性化診改推進程度的觀測值。
關于標準。由于強調“個性化診改”,學生層面的標準和學校層面不同,學生個人診改的目標和標準有時可以不用分得太清,有的細化目標其實也就是學生衡量自己努力程度的標準。還有一些標準其實是統一的,是學校規定的,比如三好學生的標準、十佳歌手的評選標準等。所以,基于個人主體的學生層面的診改,不必過度糾結如何區分目標鏈和標準鏈的問題
學校的信息化診改平臺,要保證“一生一空間”,即應當設計有每個學生的個人空間。每個學生都利用該平臺對自己的目標進行錄入、反饋,平臺則提供分析、預警功能協助學生診改。學生管理部門和輔導員通過平臺的匯總信息和數據分析實現對學生的指導和開展大數據分析,促進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的改進。
三、注意事項
第一,學生層面的“診改”,要特別強調規范與個性的統一,通用的目標標準其實只適用于學生的“合格”。比如畢業標準中的“個人綜合素質最低標準”,其實是來自于學生管理部門制定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里面的各種量化指標,是以“管理部門”為主體的統一的“一把尺子”,包含諸如考勤分、宿舍衛生分、黨團課出勤率分、好人好事加分、班干部加分、三好學生積分、優秀干部加分、大賽獲獎加分、廣播稿加分、校刊加分,以及各種違紀扣分,等等。這些量化指標的總分可以不設上限,但為了給學生的個性化目標留下足夠的空間,“個人綜合素質最低標準”不宜定得太高,更不宜要求學生面面俱到。
第二,學生層面的診改,更要堅持“問題導向”。每個學生的基礎、愛好、家庭背景、個人條件各有不同,面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也各有差異,所以準確地“診”,才能有效地“改”,輔導員要精準把脈,有效引導,幫助學生“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并實現自我提升,才能做到不讓一位學生掉隊,實現“人人出彩,個個成才”這一終極目標。
第三,由于學生層面的診改包含學生管理和學生自我提升兩個方面,所以學生診改的主體實際上是“雙主體”。這一點和一些專家主張的“課程層面的診改實際上包含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課堂教學)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
第四,實際上教師層面的診改和學生層面的診改道理是一樣的,也包含教師的管理和教師個人發展兩個方面,也應當強調個性化的目標,以及“個性化的診改”,也需要“一師一空間”的信息化平臺的支撐。
第五,建議在具體實施中將課程、教師、學生三個層面各自按照上面的思路“一分為二”來開展診改,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五縱五橫一平臺”理論架構,也有助于解決學校在開展診改時的一些諸如“課堂質量到底屬于哪個層面”“教師診改是不是就是教師管理的診改”之類的困惑與糾結。
(責編 ?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