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6-068-01
摘 要 充分發揮各級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切實提升其影響力、戰斗力,著力提升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力促黨員千部主動擔當作為,時刻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之年,做好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的意義重大,并明確黨建工作為經營保駕護航。本文針對以高質量黨建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分析。
關鍵詞 黨建 企業 發展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下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以充滿激情、富于創造的精神狀態和敢闖敢干、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堅持黨建統領,深化創新轉型,為打造系統內“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示范區、“五新”聯通示范區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一、堅持政治引領,使班子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思想引領把方向
近年來,油田組織廣大干部員工開展“弘揚光榮傳統,重塑良好形象”大討論活動,進一步明晰發展思路,提振隊伍士氣。利用生產經營會、基層隊班前會以及企業內網、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等宣傳企業的形勢和任務,做好動員分析,教育干部員工身處偉大的時代就要有偉大的擔當和作為,努力擔當新使命、做出新貢獻。制度約束管大局。從嚴肅黨內生活入手,強化制度規范,發揮班子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把關定向作用。落實“三重一大”制度,明確討論時間及相應流程,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生產經營建設規劃及年度工作報告,研究干部配備方案等入手,以黨委會、黨政聯席會等形式對“三重一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重要議程。作風帶動保落實。堅持以“兩分法”為思想武器,堅持全面從嚴、問題導向、舉一反三,著力解決好思想作風、精神狀態、生產管理、安全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檢驗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確保企業管理全過程無盲區、無死角、無隱患、無漏洞,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二、把好組織入口關提高黨員發展質量
企業黨委始終重視組織發展工作,主要做法是:一是把握戰略導向,堅持“把優秀生產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作為一項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年初制定組織發展計劃,做好與市委組織部對接;二是注重日常培養,制定《入黨積極分子教育管理辦法》,將黨員發展關口前置,通過給入黨積極分子交任務、壓擔子、發資料,安排參加有關黨內活動,使他們得到教育和鍛煉;三是引入競爭機制,在確定發展對象時差額篩選、優中選優,突出工作表現,充分聽取黨內外群眾和團組織意見;四是嚴格考試考核,對列入組織發展對象的人員,組織黨的知識測試,參加市委組織部集中培訓合格;五是公開接受質詢,發展對象在一定范圍匯報黨性鍛煉情況,與黨員群眾互動,為開好支部大會做好準備。六是規范組織發展,專門發布32項材料清單。目前,企業主要生產、管理崗位上黨員占比達到86%。
三、融入生產經營,進一步創新“保落實”的方法手段
發展是企業的第一要務,要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和領先優勢,必須始終堅持“發展從黨建入手,黨建從發展出發”的黨建工作理念,始終堅信“黨建工作做實了是推動力、做強了是競爭力、做細了是凝聚力”。堅持把企業黨委“融入式黨建”這個品牌做深做實做細,持續推進“黨建融入發展、組織融入基層、黨員融入群眾”的“三融入”機制,通過深化共產黨員工程、黨員工作室、黨員先鋒隊、黨員先鋒崗、黨員登高行動、黨建聯建等創建活動,加快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使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同志在破解難題、推動重點工作、提高工作成效等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建工作真正在推動發展上見真招、有實效,服務生產經營不偏離。此外,還要以建國70周年為契機,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和文明文化、群團活動,大力倡導契約精神,踐行“三個一切”,將“7.19”成立紀念日打造成為企業“企業文化日”,通過開展征文、演講、微視頻等各種主題活動,傳播有溫度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創新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
四、結語
新時期,在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形勢下,如何做到固本強基,筑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大慶油田各級黨組織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發揮政治功能,強化保證作用,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競爭優勢,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課題組.提升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推進基層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J].現代國企研究,2018(15):51-54.
[2]江兆營,黃秀.黨建工作在國有企業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4):190+192.
[3]劉麗霞.如何發揮政工工作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08):196+198.
[4]王洪昌.論黨群工作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南方企業家,2018(04):193.
[5]鄭丹.用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企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化工管理,201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