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感覺最枯燥最難懂的內容。尤其是需要背誦的古詩詞,更讓學生望而卻步。但學習古詩詞是提升學生文化涵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一環。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就成了眾多一線語文教師思考的方向。文章旨在從情景教學策略的角度,通過以演促教的形式來對古詩詞教學進行探討,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1-0026-01
一、對“以演促教”情景教學的理解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也通過詩詞表達的意境將詩詞劃分為三種境界,這里的意境就是通過我們的“情景”表達的。針對這一特性,我們就可以嘗試用情景再現的方式來還原古詩詞發生的背景,從而營造較為真實的故事氛圍,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更深層次地理解古詩詞。
二、案例探究
以《蒹葭》為例,其教學過程可做如下設計。
(1)導入。播放李健《在水一方》演唱視頻,用音樂營造詩歌氛圍,給學生感官上的享受,初步體驗詩歌的意境和韻味。
(2)初讀詩歌、小組探究。結合注釋,進一步理解詩歌,用自己的話提煉出關鍵詞,并試著翻譯。分小組進行比賽,各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描述詩詞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有的學生如此描繪:“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情景演繹。由小組探究環節中評選出的優秀小組進行詩歌情景演繹,可以是普通對話形式,也可以是歌劇表演形式,表達恰當即可。成員一負責旁白解讀,成員二和成員三負責情景演繹,重點刻畫人物情緒和動作。
(4)再讀詩歌、整體研討。教師先對學生的情景演繹做出評價,側重于學生的表現形式及所傳達出的情感。然后帶領學生再次誦讀詩詞,對關鍵字詞做更詳細的解釋和梳理,掃除學生的認知障礙。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知意境的迭變,如通過“蒼蒼、萋萋、采采”描繪蘆葦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的變化,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主人公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5)感知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比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三、應用策略
(1)讓學生在古詩詞中有靈性地成長。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寓含在詩文中。在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詩詞的內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適合時代要求的全新學習方式,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貫徹和落實這一教學理念,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發揮想象,探究古詩詞之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一字風流,意境全出。又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緊抓一個“盡”和“入”字,腦海里就能展現“高山漸漸隱去,現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荒原”的畫面。學生先得讀懂詩歌,之后再展開聯想和想象,畫面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四、結語
情境教學是古詩詞教學中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特別適合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的古詩詞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中古詩詞教學成為生動形象、主旨深刻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魏學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高中古詩詞的情境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8(12).
[2]邱宗林.高中語文古詩詞“情境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
作者簡介:嚴峰(1979—),男,湖南石門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