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考中,地圖是傳遞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考中通過運用作圖和輔助作圖,可以突顯地圖中有效的地理信息,提高答題的命中率。文章主要闡述分析高中地理教考運用作圖和輔助作圖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誤區,進而提出作圖和輔助作圖的措施。學生通過作圖和輔助作圖,能夠在繪制過程中更加細致地審閱題目,回顧相關的知識點,更加順利地完成相應題目,產生成就感。通過作圖和輔助作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總結與歸納圖片信息的能力、地理空間想象能力等。
關鍵詞:地圖;高中地理教學;作圖;輔助作圖
地圖是以現實的地貌為基礎,通過線條與圖形的搭配,以一定比例客觀反映某一地區地理信息的圖片,是人為繪制的用于分析地理信息的樣本,概括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分布、組合狀況、聯系、數量及其時空發展變化。地圖將具體的地理事物抽象化、數字化,它所反映的某種地理環境信息也就具備了定量與定性的特征。地理圖是一種承載著大量信息的事物,在遵照特定繪制規則的前提下,地圖繪制者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對客觀的地理環境信息進行描繪,使原本復雜的環境信息轉變為直觀的文字與圖像信息。因此,不論是地圖的繪制者還是使用者,都應對規定好的地圖語言無比熟悉,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與理解地圖的內容。
一、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與考試中的重要性
如果說文字是地理概念解釋的第一語言,那么地圖無疑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二者的重要性可居于同等地位。在地理教學與考試中,地圖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并且除地圖之外,教師還可發現許多章節也都喜歡以圖示意,并且有時候圖片的信息變現力要比語言與文字好許多。高中地理學科中地圖的種類也有許多,除常見的綜合地圖與具有針對性與獨特性的專題地圖,還可見到一些素描的景觀圖與模式圖等,這些都可用作地理信息的提供材料。這些地圖將零散的、片段式的知識系統化,是最形象、最直觀的地理教學媒體,它在空間地理信息傳遞上具有其他形式無可比擬的地理信息傳遞力。在解讀地圖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通過地圖上的標注與指引確定某一地點的具體位置,并可通過橫縱向對比找尋某類事物的變化規律。此外,通過對比分析某一地區不同時段的地圖,還可以了解某種地理事物分布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主要原因,并可以根據變化規律作出合理的預測;通過教材與地圖的有機結合,學生可以將教材零散的、片段式的知識加注到地圖中,可以促進知識的系統化,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很好地幫助學生增強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遷移應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地圖中還保留著豐富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求證過程中鞏固知識,在靈活使用地圖的訓練中學會善用地圖信息。
地圖是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地理考試的重要內容。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文轉換、文圖轉換是高中地理學習與考試的基本模式。要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就要學會作圖的基本原理,并學會運用輔助作圖使地圖中的有效信息突顯出來,成為學生學習和考試的資源。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規范的作圖及輔助作圖的能力,成為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的重要步驟,是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重要體現。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學生的讀圖、輔助作圖能力,提高學生獲取和運用地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實施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輔助作圖的運用實例與技巧
在高中地理練習和考試中,特別是高考中以地圖為載體來進行信息傳遞的考題在地理試卷中的比重都很高,如何通過輔助作圖獲取相關信息?下面從以下實例來分析輔助作圖對答題的幫助。
例1:(2012大綱全國卷)下圖示意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初某時的氣壓系統,該氣壓系統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東移動。據此完成20~21題。
20. 24小時后甲地主要吹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北風 D.西南風
21. 30~48小時之間,甲地可能經歷
A.持續晴朗高溫天氣 B.連綿陰雨天氣
C.強對流降雨天氣D.沙塵暴天氣
在這個題組中,學生可以根據題意,運用相對位移的原理,如圖1右圖,以甲為原點作東西向的一條直線,在低壓區畫出低壓槽,結合所給比例尺點出24小時、30~48小時時間點,在24小時點上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右偏可得20題答案B;在32~48小時線段中有低壓槽即可作出甲地經歷一次冷鋒,即可得21題答案C。如果能掌握有關規律,可在1分鐘內完成作圖和準確答題,減少答題用時。
例2:(2016·新課標Ⅲ卷)圖2左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7~9題。
[來源:學科網]
9.如果降水最終主要轉化為河流徑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復后,甲、乙兩條河流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是
A.甲增加,乙減少,總量增加
B.甲減少,乙增加,總量增加
C.甲增加,乙減少,總量減少
D.甲減少,乙增加,總量減少
如圖2右圖,只需根據題意,簡單地畫6個降水與下滲的箭頭,結合植被覆蓋率與下滲量呈正相關的原理,即可判斷甲河一側降水下滲的上兩個箭頭匯入乙河,下面的箭頭則補給地下水,加上植被的滯留和蒸騰,甲徑流總量必然減少,可得答案為D。
例3:(2012江蘇卷地理9、10)圖3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回答14~15題。
14.屬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15.⑤處發生的地殼運動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斷裂下降 D.斷裂上升
如圖3右圖,這一題組只有結合題意重新繪制出巖層線才能判斷出:①④為背斜,②為向斜,③為斷層,即可得出答案14題D,15題C,如果缺少輔助作圖這一環節,這一題組就無法解答。
以上的例題說明了在高中各種考試中地圖是考試信息的重要載體,單純地從視覺去對圖像做判斷,不能迅速理順關聯知識,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被自己的眼睛所誤導,得出錯誤的答案,白白浪費了時間。諸如此類的考題很多,通過一個簡單的、具有針對性的輔助作圖,可以使答題要素突顯出來,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判斷,大大提高答題的命中率,提高成績;而一些考題,則必須進行較為復雜的圖圖轉換,才能得到判讀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判斷,特別是《行星地球》這一章,更需要通過大量的輔助作圖和圖圖轉換,才能獲得答題信息。綜上可知,學會輔助作圖可以使高中生在學習和考試中事半功倍,對抽象地理圖像的理解力更強,更加靈活且牢固地掌握所學地理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在此基礎上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這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很有幫助,高中生在常規的輔助作圖練習中,可對多項能力與思維進行鍛煉。
輔助作圖是高中生學習地理時必須熟練使用的一項工具,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地理教師應督促學生通過臨摹、描繪、補繪、簡繪、轉繪等形式提高學生作圖和輔助作圖的水平,提高學生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轉換成書面語言答題的能力,提高地理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黃海燕.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學周刊,2019(13):58.
[2]袁青.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4):103-104.
作者簡介:呂成科(1971—),壯族,廣西德保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