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玉鳳 肖化柱
摘 要:尋租是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常見的經濟現象,它容易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文章從西方尋租理論出發,分析了教育尋租的基本表現及其危害,并提出相關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尋租理論;教育尋租;危害表現;治理策略
一、教育尋租的基本內涵
1.尋租的基本內涵
對于“尋租”的含義,早期的文獻中依據的是克魯格對尋租含義的界定:那種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的傷害有理由說大于租金獲得者收益的行為。塔洛克把尋租描述為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大于租金獲得者受益的行為[1]。布坎南把尋租定義為這樣一種制度背景中的經濟行為;在那里,追求滿足私利的個人盡力使價值最大化的行為,造成的是社會浪費而不是社會剩余[2]。托利森認為,“尋租是為了獲得人為創造的轉移支付而造成的稀缺資源的耗費”。巴格瓦蒂1982年提出直接非生產性活動的概念,簡稱DUP活動,即通過從事非生產性活動所獲取的利潤的方法。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尋租理論尚未形成統一的尋租行為的定義。
2.教育尋租的基本內涵
教育作為國家的一項公共事業,它的本質以及政府的深入干涉,使得教育領域中也不可避免的產生尋租行為,這必然會誘使各利益主體參與對各種教育租金的追逐活動中來,因此教育尋租行為也大量存在。對于教育尋租的內涵,張曉明(2015)對高等教育尋租概念的理解,應從如下幾個方面綜合考量: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是產生教育尋租的客觀條件,一元化的大學治理模式是產生教育尋租的體制根源。高等教育尋租具備主體多元化的特點,高等教育尋租具有隱蔽性,高校監督機制的缺失使得教育尋租缺少治理環境[3]。韓喜平,曲海龍(2014)教育領域尋租是指教育部門借用公共教育權力,利用某些制度的漏洞或彈性,或者主動設置尋租,進而獲取不合理的額外收益[4]。劉小芳,楊秀芹(2010)指出存在于教育領域中的尋租活動,就可以簡稱為教育尋租。陳憲(2004)認為:教育本身無所謂尋租,而是參與教育的主體尋租,他們或設置可能尋租的制度,或利用某些制度的強制性,通過手中的權力,獲得非法的或合法但不合理的利益。教育尋租是教育主體尋租的縮略表達,它將教育尋租分為權力尋租和職業權力尋租。
二、教育尋租的表現及其危害
1.教育領域尋租的主要表現
一是招生領域的尋租。我國學校招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碩士、博士)兩種類別。本科生的招生通常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招生辦公室負責,研究生招生相對于本科招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因此在招生過程中,招生權力機構及負責人往往因掌握招生特權,成為被尋租對象,考生往往尋求“租金”,試圖通過“非生產性活動”實現其享受高等教育資源的目的。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強化招生自主權,“強化自主權”意味著“權力的聚集”,而在相關配套體制、法律法規未能建立的情況下,一味地放權,只會帶來更多尋租現象的發生。
二是教育體制絕對化形成的教育尋租。一個完善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它能夠界定每個人的責任、權利和利益,規范每個人的教育行為,使整個教育領域井井有條,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實現帕累托最優。相反一個不完善、不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就會漏洞百出,一些投機取巧的人善于抓住特殊的機會來鉆這些漏洞,從而逍遙于制度的約束之外。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條件下,必然會有掌權者以權謀私,進行權錢交易——教育尋租活動。實際上,教育尋租問題不只是發生在中國,同樣面臨轉型問題的俄羅斯,“教育尋租”之風盛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例如在高校招生過程中,行賄受賄現象出現,主要體現在決策人決定將某人招收為公費生或自費生、錄取到某學校等環節上收取賄賂。
2.教育尋租的危害
一是尋租活動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尋租過程會發生資源的無效損耗,比如高校教育的利益相關者為了獲得資源,在尋租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非生產性的活動,比如花時間、精力、心力去游說或者疏通以及開支一些掩人耳目的費用,而這些行為除了能讓個人獲得利益,對于社會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耗費資源,對社會造成嚴重后果。另外,為了對付上述的尋租活動,同樣需要付出時間、人力和物力以及冠冕堂皇的工作,這種收益成本本身也純粹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二是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教育具有準公共性,政府通過公共政策、文件的授權對學校教育進行管理,政府對學校教育的管理主要是掌管高校的經費、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等,因此教育兼具稀缺性。而尋租行為的產生必然導致政府這些權力的濫用,少數掌握一定權力的政府官員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權力主動尋租,創造租金。一方面以損壞公共利益為前提,破壞教育的公正性,導致教育的質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尋租行為的大量產生必然干擾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三是社會風氣惡化。尋租行為的大量產生,不少有一定權力的政府官員通過尋租而“致富”,引起社會道德的淪喪,讓許多人產生官本位和拜金主義的思想。對行賄者而言,更多的教育個體和利益主體認為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尋租,使得尋租成為常態和潛規則,嚴重腐蝕著國民的道德素質。
三、教育尋租治理的對策建議
1.完善招生制度,減少尋租漏洞
完善招生制度,從制度的源頭做起,做到事前監督和事后懲罰兩不誤。監督招生人員公正合法地做好其職權范圍之內的工作,盡量防止工作人員濫用手中的權力產生尋租行為,提高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同時從嚴從重嚴厲懲罰在招生中出現的尋租行為,加強制度的嚴密性,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為減少并最終遏制尋租行為的產生提供有力保障。
2.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確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目前政府掌管著學校教育大量的資源,導致一些官員有機會利用這些資源干擾學校教育進行尋租,明確政府和教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的教育管理、監督、約束機制是關鍵。政府除了對學校教育提供保障和監督之責,應當規范自身的制度運作,減少對教育的行政干涉,讓學校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實現教育高效有序的運行,才能有效地防止尋租行為的產生,讓企圖進行教育尋租的尋租者在法律的威壓下自動放棄尋租。
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降低尋租的動機
第一,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增強自律意識;《管子·牧民》中管仲言:“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由此可見,古人對于道德修養尤為重視。其實對于治理教育尋租行為也是如出一轍。如果有權者不顧他人正當利益,為所欲為,導致教育尋租行為泛濫,那么教育目的將不能得到實現。第二,加強對國家教育法制的宣傳,引領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降低尋租動機。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對人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知,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且對人有導向的作用。
4.增加懲處力度,加大尋租成本
教育尋租是比較成本收益后的一種選擇,目的性非常強,因此在建立健全法制體系監督系統的基礎上,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大加重對教育尋租的懲罰力度,從嚴從重對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打擊,形成高壓政策制度,增加尋租者尋租的風險成本,以減少尋租后的收益,這樣才能使尋租者有租不尋。
總之,教育尋租的表現多種多樣,它的危害性甚是嚴重,只有通過多管齊下,治標治本,才能有效遏制它的產生。我們應該一面借鑒西方的尋租理論,從實際出發,立足根本,把尋租理論合理地運用到我國的教育工作中,以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戈登·塔洛克.尋租: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學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詹姆士·布坎南,陳國雄.尋求租金和尋求利潤[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8(6):16-22.
[3]張曉明.高等教育尋租及其規制——兼論我國大學治理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5(3):9-12.
[4]韓喜平,曲海龍.教育領域尋租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53-157.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轉型發展背景下湖南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XSP17YBZZ059);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供給側改革視閾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20184361005);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雙輪驅動下獨立學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作者簡介:易玉鳳(1989—),女,湖南衡陽人,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碩士在讀。
通信作者:肖化柱(1979—),男,湖南邵陽人,副教授,博士,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教學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