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宏
摘 要:在現代高中教學中,實施“感知-求是-回歸”模式教學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老師的關注和認可,它要求我們在高中物理課堂上不斷的對我們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并經過改進和創新,研究出更適合學生、并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探究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感知;求是;回歸
一、 精心布置,創設情境,引導生成(感知)
物理課內容盡管不少借助于學生實驗和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但大多還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組成,理論性比較強,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興趣不高。再者,他們正處于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受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的限制,這時,如果我們只是用單純的專業知識去灌去填抽象的理論,那只能使他們望“師”興“嘆”,望文生威,造成“臺上手舞足蹈,臺下昏昏欲睡”的獨角戲局面,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師生互動。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我們要創設情景,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好奇與興趣是生成的起點,教師要牢牢把握住這個亮點,教師在創設情境時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拋出問題,組織課堂討論,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想象探究等方式來創設情境,但要使創設情境達到物理課堂生成效果,就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例如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相關知識時,首先設定幾個問題引入:①什么叫機械能?②機械能守恒條件是什么?③我們學過的典型運動中有哪些是機械能守恒的?(自由落體、平拋運動、圓周運動)④那么我們選擇什么樣的特殊運動來驗證機械能守恒比較方便呢?根據以上的問題加上適當的引導選出用“自由落體運動”來設計方案驗證機械能守恒。設定探究式實驗主題“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師再次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點。探究實驗過程中,可以運用書本上的重物自由下落,打點計時器打點的方法,也可以自制擺,或者借助DIS研究機械能守恒定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產生質疑和疑惑,并展開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結合實驗方案、實驗目標,運用實驗條件,展開實踐探究。當然,在做物理探究活動之前,我們先要告訴學生這些探究活動的意義,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只有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與我們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才會有更強烈的探究興趣.而且高中物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時間稍長,學生肯定會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
二、制造教學“沖突”,促進學生交流,提煉課本知識(求是)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抓問題,抓矛盾,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占有重要位置。學習的問題和矛盾解決了,學習效果就明顯了。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在教學中常“利用‘沖突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即人為地為掌握知識設置各種矛盾,在互相沖突中促使學生學習質量不斷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學沖突呢?教學沖突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所以說沖突是教學藝術的靈魂與精髓,課堂教學因沖突而精彩紛呈,閃現出教學藝術的光輝,最終提煉出教學生成的理想教學境界。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應如何制造沖突,提煉生成呢?首先要選準沖突目標,選準目標是制造教學沖突的前提。目標的選定要根據教學的目標和學生實際進行定位,確保目標突出、可辯、可生成性強,有較大的回旋余地,能有利于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如在學習系統機械能守恒時,教師先拋出一道例題,讓學生運用機械能守恒知識加以解決。在每個小組的成員解決出現差異時,小組成員就自已所解結果加以說明,而其他成員就這個解決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分析。從而得出共同的解決方案。其次,教師要揮發導向作用。在現實的操作中,由于學生在知識、經驗、心理等方面的限制,難免會出現一些與我們教學的目標方向相背離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方向,起好主導作用。第一,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當學生為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所迷惑時,偏離討論的話題時,教師要及時把討論的主題拉回來。第二,當學生不能把握好合作與競爭的“度”而出現不和諧時,教師的及時、有效引導成為必需。學生畢竟在心理調節、社會經驗等方面還稚嫩,難免出現意氣之爭,而忽視了討論的主題,這個時候教師應當及時解釋溝通,化解矛盾,將話題引回來。第三,巧妙點化矛盾,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掀起思維的波瀾,形成劇烈的矛盾沖突,還需要教師運用矛盾科學的方法來推波助瀾,巧妙地點化,促使課堂生成理想效果。
三、引導總結,升華生成(回歸)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相長,而教學是一個永無終結的過程,教與學相依相伴永無窮盡,現在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信息的種類與數量都飛速增長,信息科學也同步迅猛發展,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里,作為社會信息重要來源的媒介同樣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學生總是掌握著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時候會生成一些教師聞所不聞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為了不暴露自己的無知而不加以引導總結,就匆匆結課,這樣就使生成缺乏升華的機會。一節課生成的知識、情感會很多,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很復雜,并且有的時候學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教師加以引導總結,促使生成的東西再一次升華,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知識的最終目標是應用于生活實踐,物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升華。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中學,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