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祥 席振華 劉循躍
摘 要:蘇區精神作為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高度凝練,時至今日依然歷久彌新、歷久彌堅,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當前學界對于蘇區精神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內涵之上,缺乏系統性、實證性。文章通過實地調研,旨在借鑒蘇區精神在蘇區的傳播路徑,試圖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給當代大學生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蘇區精神;高校思政教育;紅色資源;宣傳方式
蘇區精神是在保衛蘇區革命實踐過程中錘煉出的革命精神。2011年11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將蘇區精神的主要內涵精辟、準確地概括為: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蘇區精神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質資源,更是提供高校學生精神營養的內在動力。
一、蘇區精神傳播的時代價值
1.引領社會風尚
高校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可以引導大學生成為有信仰、有目標、能夠無私奉獻的時代青年,不僅能進一步牢固黨的根基,更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激發大學生自覺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人、接力人,在引領時代主流和社會風尚等方面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2.助力黨建工作
近年來,高校黨建存在“三重三輕”的問題,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就是為高校黨員教育活動注入新血液,讓高校黨員主動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引導黨員感知歷史。
3.提供生動范式
蘇區精神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積淀,是堅定理想信念的源泉,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動范式。
二、閩贛地區蘇區精神特色傳播路徑
1.將紅色文化宣傳引進課堂
在思政教育中引進紅色文化,以豐富課程內涵。江西X高校按照分層次、分年級、分課程的“三分”原則,將蘇區精神引入各個年級的不同課程中,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蘇區精神的理解與吸收。
2.促進紅色基因與活動相融合
把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打造成紅色基因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據調查,閩贛地區很多高校都將蘇區精神與校園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影響力大的紅色文化活動,如舉辦校園紅歌大賽、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參觀紅色基地等。
3.結合專業知識挖掘紅色資源
激勵學生多角度、跨學科解讀紅色基因,將其融入專業學習。福建Z大學積極鼓勵師生利用專業知識促進紅色基因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如歷史專業的學生開展蘇區紅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地展現蘇區歷史。
4.借助高新技術創新宣傳方式
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紅色文化紀念館和革命舊址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和實物等宣傳方式外,還通過高科技創新了展示途徑,如利用3D技術還原紅色故事的歷史瞬間,讓人物和場景“動”了起來,也讓歷史故事“活”了起來。
三、蘇區精神傳播路徑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借鑒意義
1.文化嵌入途徑
(1)打造思政文化長廊。推進“紅色引擎”工程,營造學習“系列精神”氛圍,在校園內打造思政文化長廊,開辟紅色教育專欄,展示各類英雄事跡。
(2)加強思創基地建設。發揮高校思創園的主體功能,以思創園為載體開展多樣的校園紅色文化活動,著力開展黨建活動和團日活動。
(3)完善思政場館功能。在思政教育體驗館內建立學生黨建工作站,設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實踐育人基地,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學習社,開展“樹理想、重品行、守紀律”主題教育活動,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新陣地。
2.教育引入途徑
創新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將舞臺劇、情景模擬等教學形式搬入室內小課堂,讓紅色文化以多元形式傳播。豐富傳統多媒體教學形式,導入紅色教育影片、紅色歌曲,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
3.組織滲入途徑
(1)發揮高校黨支部的堡壘作用。貫徹落實“三會一課”這項具有深厚革命傳統的制度,將紅色基因融入基層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中去,以紅色文化引領黨建,不斷調動基層黨員學子爭先進、創佳績的積極性,讓“三會一課”更接地氣、深入人心,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筑牢黨的戰斗堡壘。
(2)建立各級團組織的傳導機制。把思想建設作為高校共青團的首要任務,加強“校團委—院團委—團支部”三級團組織對蘇區精神等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基層團干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傳導機制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漣漪效應,實現紅色文化宣傳“多重覆蓋、不留死角”。
4.實踐融入途徑
(1)融入專業特長,激活紅色基因。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紅色教育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通過發揮不同學科的特色去解讀紅色基因的內涵、煥發紅色文化的活力。
(2)開展社會實踐,追尋紅色印記。利用假期組織師生開展“紅色尋根接力行”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尋訪革命先輩、重溫入黨誓詞、重走長征之路等形式進行體驗式教育,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深化活動影響,在全校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讓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成為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5.網絡浸入途徑
在全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也應該主動與“互聯網+”接軌,依靠AR、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通過學習強國App、易班工作站、電子閱報欄等工具搭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實現紅色文化的多維傳播和瞬息傳遞,便于大學生自主學習和交互學習。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造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網絡精品,增強紅色基因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紅色教育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用辯證的思想分析和解決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承紅色基因更是高校的職責所在,閩贛地區蘇區精神的特色傳播路徑為當代高校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現實依據和理論指導。高校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主要渠道,應當注重實踐,利用當代技術創新教育形式,借鑒閩贛地區的成功經驗,利用多種傳播方式,打造以紅色基因為核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參考文獻:
[1]王鵬飛.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5.
[2]溫金英,張愛萍.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路徑探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5):809-811.
作者簡介:余祥(1989—),男,廣東汕頭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