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聰
摘 要:在席勒審美思想的視域下,基于“游戲說”的美學視角審視檔案工作,將檔案工作放入感性沖動、形式沖動和游戲沖動這三重境界中剖析得出:①檔案工作的感性沖動是從發現之美到表現之美。②檔案工作的形式沖動是從表現之美到鑒賞之美。③檔案工作的游戲沖動是從鑒賞之美到利用之美。檔案工作搭建了蘭臺人交流思想與抒發感情的平臺,而審美讓參與檔案工作的感受和體驗變得豐富多彩,逐漸成為蘭臺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席勒美學;檔案工作;游戲說
本文從美學的視角審視檔案工作,來探討檔案工作中的內在“美”。提及美學原理,無非離不開康德與席勒,其中“美育之父”席勒的“游戲說”為美學理論的日趨成熟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游戲說”所倡導的“審美自由”也正是檔案工作最為薄弱的環節。因此本文對檔案工作其所滲透出的“美”進行深入的理論探尋,尋找那隱藏于席勒“游戲說”中美學線索。
一、檔案工作與席勒美學的三重境界:感性沖動、形式沖動、游戲沖動
席勒認為,理性至上的人類社會,如同是“一種精巧的鐘表結構,無數無生命的部件拼湊在一起,構成一種整體的機械生命。檔案工作應該擁有最感性的沖動,而不應該被我們所盲目物化的理性所壓抑和束縛。這便是席勒美學視域下檔案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重境界:感性沖動(sensibility impulsion)——意圖使生命潛能等感性內容外化為一種客觀物質實在的沖動;第二重境界則對應蘭臺人在檔案工作中的“人格”與“理性”。
毋庸置疑,人是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生命體,對于蘭臺人來說,感性與理性之中無疑蘊藏著兩種更為強烈的自然沖動。第一重境界會讓蘭臺人在參與檔案工作中感到自然要求的強迫,而到了第二重境界這會有一種理性要求的強迫。為了減緩和消融這兩重境界所帶來的強迫作用力,就不得不探索一種能夠消減其壓迫與束縛感的第三重境界,使蘭臺人在更好的消減強迫和體會新生。在席勒美學中,這種類似中介實質的第三重境界被稱為“游戲沖動”(game impulsion),對于連接人的感性與理性、夠通達人的完整性起著“核心驅動力”的作用。
二、檔案工作的感性沖動:從發現之美到表現之美
(一)檔案工作的發現之美
普列漢諾夫曾這樣來描述發現之美,“野蠻人在自己的舞蹈中再現各種動物的動作,無非想再度體驗一種快樂的沖動,而這種快樂是曾經由于狩獵時使用力氣而體驗過的”。這種最原始的體驗快樂的沖動來自對“美”的追求。作為蘭臺人首要任務則是發現歷史之美,用文檔、影像、照片等讓其重現,讓過往迸發出外顯的勃勃生命力。
馬克思說過:“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檔案作為一種客觀物質存在,同樣具備人類審美實踐活動的三個要素:主體、客體、審美關系。作為客體的檔案是社會活動的真實的原始記錄,這是檔案的“本真之美”。檔案工作的發現之美是外顯的自然之美,蘭臺人通過參與檔案工作可直接感受到的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檔案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還原真實的世界,這也是檔案工作的核心價值所在。檔案工作的發現之美表現了檔案的特有魅力,對蘭臺人更直接、更生動的認識檔案工作起著重要作用。
(二)檔案工作的表現之美
檔案工作的表現之美是更好開展檔案工作的切入點,最大程度激發參與檔案工作的積極性。如在檔案的裝具、柜架或是盒袋上,不僅要科學、規范,符合國家的有關標準,也應兼顧美的要求;在檔案館庫的建設上,不但要求其堅固、實用、經濟,便于科學地保管檔案,而且還要求具有的審美價值;在手工檢索工具上,編制一定要欄目設置科學合理,內容簡單明了,以方便利用,同時要保證字跡清晰,使其整體美觀整潔。
在《美學》中,黑格爾認為表現之美正是同雕塑家的藝術創造相似的一種藝術創造”。參與檔案工作的蘭臺人通過在塑造藝術同時,也在抒發和表達自我的感性體驗。伴隨著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檔案工作的形態也在發生著變化,各種檔案材料雖有固定規則,但新問題新情況呈現出多樣性,需要蘭臺人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去創造,讓客觀事物呈現其豐富多樣性,才能更好引起審美注意。這種不斷創新,帶給人們心曠神怡的美。可見,蘭臺人正通過檔案工作在盡情的表達和創作表現之美。
(三)檔案工作的感性之美
蘭臺人參與檔案工作中所體味到的“生命”存在,正如蘭臺人自身在奔跑中盡情地感受和體驗著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一樣,都是席勒美學思想中的感性沖動具體的體現。依托感性沖動兌現了自我從生命潛能到物質實在的轉化,從而占有了客觀世界。感性沖動使蘭臺人出于自身內部的物質要求,接受檔案工作帶來的感性體驗,進而達到在物質上同世界的一體化。蘭臺人通過檔案工作這個物質化實在,進而感知到從發現之美到表現之美所塑造出的檔案的“生命活力”,便是席勒美學思想體系中第一重境界最為形象而又真實的體現。
三、檔案工作的形式沖動:從表現之美到鑒賞之美
(一)檔案工作的鑒賞之美
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伯曾有這樣的描述,“藝術主要是訴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會不知不覺退隱到背后。”檔案的鑒賞之美正是尋求普世價值之路。檔案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單調與乏味,而擁有別樣的美,因階段、時代、民族、感情、習慣、經歷以及藝術修養異同,在鑒賞角度上往往百花齊放,感受也豐富多彩,這也構成了鑒賞之美的最高意義。
檔案工作的鑒賞之美不僅只是檔案本身所散發的吸引力,而且還表現在蘭臺人對于檔案工作的理性思維上的認知,這種深層次的“美”才是檔案工作價值和目標的真實體現。蘭臺人在檔案工作過程中,使自身的理性思維得到升華,塑造了陽光、健全、高尚的人格,進而使蘭臺人養成的優秀品格上升至理性層面,形成了潛意識行為,從而實現檔案工作服務于蘭臺人的全面發展。
(二)檔案工作的形式之美
維塞爾在《席勒美學的哲學背景》這樣對形式沖動做了這樣的解釋:“這種沖動存在于各方面與秩序相關的所有人類活動的背后,它使人們對經驗中永久的、普遍的或形式的東西感興趣”。形式美以直觀和形象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往往能給人“一見鐘情”的效果。檔案工作形式沖動體現在檔案工作的秩序之中。檔案工作的形式沖動是席勒美學中第二重境界,也是蘭臺人審美活動得以升華的必備條件。檔案工作鑒賞之美的本質在于蘭臺人理性思維的升華,本質上講是在鑒賞之美的根基的理性生存。蘭臺人依托形式沖動在對客觀世界的占有基礎上進行全面而又徹底的控制,使獨特的理性思維賦予檔案工作新的形式,進而建構出檔案工作的形式之美。可見,檔案工作的形式沖動是從表現之美到鑒賞之美,實質上則是從“物質實在”到“理性生存”。
四、檔案工作的游戲沖動:從鑒賞之美到利用之美
(一)檔案工作的利用之美
檔案利用工作是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統一,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這種最深層次的美將鑒賞之美加工,使“活的形象”得到升華,從而實現檔案工作服務于蘭臺人審美自由的完善。檔案工作利用之美的核心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在理念、內容和方法上創新,進而打破思維、完善制度、突破瓶頸,轉變服務理念,著力建設方便人民利用的體系,走出舊框架與模式,進而在思想上徹底摒棄阻礙檔案創新發展的陳腐理念,推進檔案工作適應新形勢,讓更對“沉睡”的檔案“活”起來。檔案工作的利用之美是蘭臺人在檔案工作中的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之間的和諧,更是對檔案文化精神的“傳承”。
(二)檔案工作的游戲之美
席勒《美育書簡》中提到:“人只有游戲的時候才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時候才游戲”。檔案工作讓蘭臺人在體驗著自由的愉悅,也是這種愉悅的時候才算是“游戲”,這是一種空間意義上的自由,它從鑒賞之美到利用之美的完美過渡。正如席勒所說,只有“游戲”才能讓這種自由空間得以生成。正如朱光潛這樣描述:“魚水相得,便是一種游戲的狀態”。最恰當的詮釋便是感性與理性在一起做“游戲”。蘭臺人不僅要擺脫了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形式主義的束縛,而且還要表現形式靈活多變,將一些邏輯思維上不可能的事情聯系到了一起。在檔案工作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種和諧的自由空間,從而完全擺脫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帶來的強迫。由此可見,檔案工作的游戲沖動是從鑒賞之美到利用之美,實質上則是從“理性生存”到“審美自由”。
五、結語
席勒用“活的形象”來指明現象的一切審美性質,用游戲沖動來表示人的審美活動。檔案工作的游戲沖動是席勒美學思想體系中第三重境界,也是蘭臺人審美活動得以自由的唯一條件。這種自由之“美”的實現,使蘭臺人在檔案工作的過程中積極、自由地依托游戲沖動融合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最終在第三重境界中領悟到審美的本質所在。檔案工作游戲之美的本質在于蘭臺人將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相互融合促進,從而喚醒第一重境界所引起的內在感性體驗,進而第二重境界所引起的理性思維中恰當運用,最終在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指引下體驗到真正的生命存在。在席勒審美思想的視域下,檔案工作的精髓秉承了對“活的形象”這一美學思想的自由追尋,不僅加強檔案工作和審美活動相互滲透,而且促進蘭臺人的工作積極性。檔案工作審美的存在表現在蘭臺人“活的形象”的呈現。縱觀檔案工作,其既保留了檔案本有的科學性,又融入了藝術的元素,進而使科學的盲點漸漸消逝。
參考文獻:
[1]席勒,張佳玨譯.席勒文集(Ⅵ)[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曹葆華譯,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76頁
[3]呂海霞.發現檔案之美[J].黑龍江檔案,2014(5):01.
[4]沈濤.美學理論與檔案工作[J].檔案學通訊,2000(01):60-61.
[5]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維塞爾,毛萍等譯.席勒美學的哲學背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196.
[7]王賢良.檔案美學價值初探[J].檔案學通訊,1991(0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