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麗
【摘要】本文從挫折教育的文化意義,在小學生中開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開展挫折教育等方面入手,就挫折教育對于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做初步探討。
【關鍵詞】挫折 文化意義 小學生 挫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18-02
1.挫折教育的文化意義
儒家經典《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哲學著作中最早對挫折教育的形象闡述。《孟子》中關于“舜發于畎畝之中”……,直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論述,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既符合史實,又令人信服,可謂是典型的挫折教育成功案例。從舜、傅說到百里奚,這些重要歷史人物所遭遇的挫折主要來自于客觀的自然界,也就是說自然界給他們開展了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挫折教育,教育的最終成果非常顯著,那就是他們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當他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拼搏,終于完成12項被譽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后,也意味著他戰勝了挫折,取得了成功;反之,如果他沒有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那么他的英雄形象將大打折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可見,中西文化在挫折教育的理念上多有共同之處。
2.在小學生中開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少年得志,是人生的大不幸之一”,稍加分析,說得非常有理。有一篇課文叫《傷仲永》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仲永小小年紀就擅長作詩,一直得到異口同聲的稱贊和夸獎,從來沒有人挫挫他的銳氣,給他設置點“挫折”或“難關”,時日一長,安于習慣,固步自封,不求進步,最終淪為一個平常的人。
目前的小學生,從進入幼兒園開始,不管做什么事,優秀與否,家長或老師們總是夸獎“不錯呀”、“非常棒哦”等,長此以往,使得這些學生總是優越感極強,對于家長的呵護或優越生活條件的依賴性也很強。這無疑于將一顆幼苗刻意地放置于“溫室”中培養,那么,有朝一日,幼苗一旦遭遇真正的風雨——挫折時,往往會一蹶不振,不知所措。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人們,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那么,“一邊倒”的“順境”教育模式,有悖于這一科學規律。有肯定就有否定,有順境就有逆境,有平順就有挫折。因此,在小學生中開展挫折教育非常必要,主要有:一是挫折教育能有效增強小學生的韌性、耐力和自信;二是經歷過挫折教育的小學生能更加勇敢地直面挑戰,戰勝困難,追求勝利;三是樹立了正確的挫折觀的小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更加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
3.如何有效開展挫折教育
小學生涉世未深,對任何事物和道理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強的可塑性。對他們的挫折教育,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其不同的個性、習慣,從主觀激勵和客觀磨礪兩個方面入手,方可取得預期成效。
3.1主觀激勵
如前所述,挫折教育的關鍵環節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學生對挫折的認知、理解和態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經典英雄人物的勵志故事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正確認識挫折對于成長和發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抗挫能力;要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背著爸爸上學》等真實故事現實意義的基礎上,對比各自的生活條件,讓學生設身處地,與故事中的主人公進行換位思考,使他們深信挫折無處不在,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消極和退縮,從而樹立正確的挫折觀,以健康向上的心態勇敢面對并處置挫折。
3.2客觀磨礪
挫折教育是主觀和客觀高度融合的教育行為,在客觀方面,教師要創新教育模式,有計劃地創設一些貼近實際、富有特色的教育情境。比如,在我帶過的班上,曾有幾個家境富裕的學生,他們有個共同的惡習就是糟蹋食品。據我了解,都是從小被家長縱容而成的。為了改一改他們的這個惡習,我專門安排了一次爬山活動,讓學生們回家準備時告訴家長,活動中所有的水和食品全部由學校負責。學生們第二天果然都沒有帶任何水或食品。當爬到山的另一邊時,他們都饑腸轆轆。我于是與提前打好招呼的其他學校的教師共同導演了一場曲折精彩的“挨餓”游戲,學生們全都蒙在鼓里(具體情節因篇幅關系從略)。從那以后,好多學生的富裕惡習因遭遇挫折而有所轉變,再也不愿糟蹋食品了。通過客觀磨礪,挫一挫學生們虛浮的“銳氣”,更有利于今后的健康成長。
總之,挫折教育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意志品質歷練教育。只有經常性地開展有目標、有創意、有特色、有意義的挫折教育,才能使廣大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更加健全,精神意志更加堅韌,人生境界更加高尚,發展前途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周易》
[2]《孟子》
[3]《古希臘神話故事》
[4]馬利琴.《挫折教育》2009年朝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