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著導讀環節是當前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新課改倡導的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新教學理念,強調語文教師要在貫徹落實新課改與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在名著導讀環節的指引下,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因此,本文主要以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探討教師對名著導讀環節的有效教學指導對策,希望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外閱讀;教學指導
一、 引言
中外文學名著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相當于“文化瑰寶”。近些年來,國內的教育界愈發重視青少年課外閱讀量不足的問題,于是在教材中設置了名著導讀這一環節,希望教師能夠指導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名著閱讀,從而讓學生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語感,同時也提高其自身的人文素養與語言素養。而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承擔起這一責任,采取有效的教學指導對策來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名著,提高名著導讀環節教學質量。
二、 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環節的變化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環節是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教材的調整,教材中推薦閱讀的名著篇目也有了一定的調整。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這一環節一般是附在整本書的后面,不少教師將其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附錄,而且教師也不會將其作為正式的教學內容,所以這一名著導讀環節實際上并沒有真實發揮出應有的教學作用。如今名著導讀環節已經被穿插在部分的單元后面,已經不再是附錄形式的教材內容,甚至已經成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予以重視的教學內容。這就意味著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將名著導讀環節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學指導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名著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 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基本現狀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其課外閱讀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沒有達到標準。有的學生幾乎不會閱讀課外書籍,有的學生會抽時間看,但是他們的閱讀量很少。雖然有些學生經常看書,但是所閱讀的課外讀物卻不一定適合學生閱讀。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顯然會限制著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發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其次,初中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比較匱乏,還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自主地拓展課外閱讀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情操。最后,如今不少中學生都受到讀圖時代的消極影響,他們更多地偏向于通過圖片來獲得信息,又或者通過圖像來獲取信息,卻反而忽略了文本。實際上,課外書籍始終是學生認知外界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學生摒棄這一渠道的行為必須得到及時的糾正,并且將文學名著作為自己的重要精神食糧,為自己搭建起越來越長的知識階梯。
四、 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環節的教學指導對策
(一) 關注作者信息與寫作背景
實際上許多文學名著都是不同社會環境下誕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歷史時期所發生的某些事會刺激作者的寫作欲望,甚至作者的寫作思路及其寫作靈感都可以受到這個社會環境與歷史事件的影響。當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就可以關注作者的真實信息,并且了解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然后將作者的經歷與寫作背景進行有效的聯系,則可幫助學生去有效理解文本內容,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傳達的一些細微的情感,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學名著的文本內容及作者情感。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名著導讀環節中推薦了《朝花夕拾》這一文學名著,教師就可引導初中學生在課外時間去自主閱讀這一文學名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懂得了解魯迅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北洋軍閥與各個國外敵對勢力在國內橫行霸道的特殊歷史時期,都需要融入自己的閱讀理解之中,感受當時中國人民受到嚴重迫害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還需要聯系文本內容所涉及的社會環境與作者的個人經歷,即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生活趣事、青年時期的求學經歷等等。這些事情對于魯迅先生而言,是難忘的人與事,他所寫的這篇文章就是對這些人與事的一種追憶。這個時候,學生就能夠感受到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既有魯迅先生對舊友與恩師的懷念心情,又有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環境下道德腐朽與教育標準歪倒的抨擊。通過這樣的課外閱讀學習,學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掌握好一定的閱讀理解技巧,并培養起自己對經典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
(二) 通過專題探究活動展開課外閱讀學習
在初中語文教材的名著導讀環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之中的“讀書方法指導”和“專題探究”等內容來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尤其是新課改與語文課程標準都倡導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教材中的“讀書方法指導”和“專題探究”等內容可以輔助教師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名著導讀環節中推薦了
《西游記》這一經典的長篇文學名著,教材中的“讀書方法指導”指出學生可以采用精讀和跳讀的方法來進行閱讀。其中,精讀就是要讓學生擇取其中的精彩內容,對其進行深入的閱讀,要求學生能夠在精讀的過程中掌握好文本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方法等等;而跳讀就是學生可以不依次序,跨越章節來進行閱讀。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專題探究學習,可涵括“取經故事會”“話說唐僧師徒”“創作新故事”。在“取經故事會”這一專題的探究學習中,學生可精選《西游記》中的某個精彩故事,對其進行精讀,在掌握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其語言結構和寫作方法。而“話說唐僧師徒”這一專題可采取跳讀的方法,即泛選一些故事情節,來談一談學生對唐僧師徒的看法。在“創作新故事”這一專題的探究學習中,學生可對作品中某些意猶未盡的情節進行補寫,寫出新的故事內容,可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三) 引導學生對名著作品進行自主的閱讀
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是新時期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而在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環節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課外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比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環節推薦的《駱駝祥子》這一文學名著的課外閱讀教學指導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圈點和批注這一閱讀方法來進行自主閱讀,并探究以下的一些問題:(1)祥子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請圈出關鍵的語句。(2)祥子命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請在書本中劃出來,并進行詳細的分析。(3)“洋車夫”又是怎樣的角色?文章中是如何描述的?你是如何看待“洋車夫”的?(4)這篇文章有獨特的“京味兒”,哪里體現出來了?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探究這些主要的問題,可以很好地提高課外閱讀理解能力,還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名著導讀環節中提及的文學名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晦澀難懂,但是卻可以通過有效的方法來進行閱讀,提高學生對名著內容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教材中名著導讀環節內容,為學生提供正確的閱讀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尹云.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之名著閱讀[J].學周刊,2018(30):122-123.
[2]宋桂林.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江西教育,2018(29):67-68.
[3]程華.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模式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51.
作者簡介:
陳艷清,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荊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