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課堂教學中立足于激發學習動機,課堂對“導入”環節設計有精心的追求,有的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有的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圖片,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文章的美感,開啟學生欣賞美的思維,喚起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思考問題的習慣。引導學生自學與合作交流。引導學生感知課文,質疑問難,同時,將自學過程中發現的重點難點問題投放到課堂上,組織小組評議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帶著問題親近文本,讀中思,讀中悟,心靈碰撞,視野融合,從而全面正確理解課文。
關鍵詞:五讀四一;語文;課堂
新高考的改革,各式各樣的課堂應運而生,無疑從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教材、教法、課堂等都會有相應的一些變化。筆者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中,我們從課堂結構的布局調整到學生的課外指導,從語文素養學科延伸到相關學科的知識訓練,從課堂教學到社會的大語文觀以及生活實踐都作了深度的思考,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教學由單純化轉向多元化、多層次的課堂教學,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新課改帶來的“高效課堂”“生態課堂”“卓越課堂”融合。僅從優化語文課堂結構培養學生以讀為本角度提煉了我的“五讀·四一”課堂。
一、 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設計的主要表現形式,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設計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這里,我們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的多種因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處在主導地位,這是長期以來教學工作者形成的共同觀點,在一節課中,每個學生學到哪些知識,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教學大綱》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目標的實施在于教師的主導,然而這個作用的發揮程度又往往受主體觀念的影響,這就要求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必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站在一定的高度,敏銳地觀察社會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就目前高考改革形勢來看,提高學生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閱讀能力,把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我們的思想是我們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核心觀念。圍繞這一核心觀念我提煉出的“五讀·四一”課堂結構。
所謂五讀。一讀,讀單元提示,這個閱讀讓學生掌握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是什么,做到綱舉目張,有的放矢。站在這樣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雖說是老生常談但這恰是好多老師忽略的一個問題;二讀,又叫課前閱讀。閱讀一些相關的知識鏈接,了解積累與課文與之相關的文化常識,也就是學案中涉及的知識要點,也可以說是有針對性的課前預習,也可以說是課前診斷,這些我們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不時做檢測,達到鞏固效果;三讀,就是讀文本(課文)結合課文注釋處理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疏通文義;四讀,就是讀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了解這篇文章要我們解決的是哪些問題,然后我們再精讀文本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這一點也是很多語文課堂最容易忽略的,最后一讀,也可以叫“精讀”。選入課文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們多方研究過的,都是經典篇目,要培養學生背誦精美語段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 概括提煉是閱讀能力的體現
所謂四一,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訓練學生根據已知信息表達閱讀成果的一個檢驗。首先是在我們教學完一篇課文后,要求學生要盡量用自己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以鍛煉提取信息綜合概括能力;其次是盡量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學習心得,學生整理自己此次學習的收獲。這也是理清思路學會表達的過程;其三是要求學生背誦文中的“一段精美的話或者語句”,以強化積累,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最后是“仿寫一段(句)話”,即選擇最喜歡的段落仿寫一段,培養學生寫作的良好習慣。這些課堂教學的習慣養成無疑給學生怎樣學習搭建了一個平臺,提供了獨立學習思考的機會。有了這樣的理念,才會去指導我們的教學設計,學生的主題位置必然會得到體現。滿堂灌的現象自然就會少了。當然教學設計的主導者首要條件是廣博豐富的知識儲備,扎實的業務功底,才能在自己的教學天地里得心應手自由翱翔。
五讀俱全方能百毒不侵。葉老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教就是讓學生掌握怎樣學習方法,怎樣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長期堅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古詩文閱讀時首先給學生推薦古詩文閱讀的幾種方法。用幾篇課文作為示范引導學生怎樣閱讀,怎樣答題,遇到特殊句式、修辭手法如何分析和理解,這樣,一來二去學生就掌握怎樣學習的方法。老師就是在課堂上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形成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起探討,語文課堂自然就會活起來了。
三、 優化課堂結構是教學的命脈
當然,我們新時代的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當然是職業生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課堂教學的設計結構直接反應教師對職業的情懷、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以及教學命脈的把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義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認識水平,解決別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一席話,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有實在的指導意義。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研究和探索的主要課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一個教師的觀念應站在社會和時代的前沿,勇于開拓,勇于創新,提升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遠,講得深。對學生的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導得精,導得準,導得透,才深入淺出把知識高效地傳授給學生。簡而言之課堂設計主要是內容的精巧安排和方法的傳授,尤其是語文學科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急功近利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還可能會讓老師學生走偏,走左。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有一個深度的思考,長遠的謀略,這也就是為學生的終生學習負責的一個教育情懷。也就是說我們教書不僅僅是為了應考,我們的努力方向是培養學識獨立應對生活的能力,盡管語文課堂僅是其中之一,我們也應為之努力,為之奮斗。
作者簡介:
李家銀,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石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