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唯有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之更加“接地氣”,才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轉變教學模式,調整教學方法,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探究式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并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制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68-02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的自我人格意識等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形成,道德的提升與法制的完善對青少年的行為有很大的規范作用。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重視開展道德指引,加強法制教育,讓青少年健康茁壯成長。基于此,文章圍繞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方式新穎性,利用社會時政熱點,激化教學內容,結合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小結中滲透等五點展開分析,最大程度地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一、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下,學生接收到的信息量之大無法想象,政治知識比較乏味,激發興趣,應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作為教師也要不斷進行知識層面的更新,緊跟時代步伐,這樣課堂內容才不會無聊,學生的積極性才會更高。例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認識老師,親近老師、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選擇兩故事加以闡述:“古代孔夫子舉行拜師禮、給學生點朱砂”;“現代教師節學生通過QQ微信等給老師發祝福”,可加拜師禮的相關視頻或者一些圖片進行輔助,吸引學生注意力,在這過程中學生也能慢慢明白老師的艱辛。
二、教學方式新穎性
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目前最受熱捧的微信“搶紅包”激發學習興趣。比如,課堂鞏固環節可設若干闖關題。闖關活動以“搶紅包”形式展開,學生可自主選擇或搶要闖的關卡,回答正確順利闖關,所在小組可加分。此類活動與競賽性質的活動差不多,但吸引力更強,且更富有愉悅性、趣味性。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是豐富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的最佳途徑。如開展“辨一辨”、“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其中。
三、利用社會時政熱點,激化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是與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每天我們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熱點。這些社會熱點或多或少都與道德和法治有一定聯系。教師要抓住這一關系,從社會熱點著手,解讀有關內容。比如,教《我與法律同行》時,將收集時政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進行“一周時政”匯報,并把本周的話題匯報定為“我與法律同行”。學生可從身邊的法律時政信息著手,收集并整理有關時政信息,在課堂上與小伙伴一起分享。在時政熱點的激化下,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會被激發出來,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會更上一個層次。
四、結合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學生的思想教育很重要,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主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一項重點教學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和時代接軌,教學時應加入熱點問題,調動積極性,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是條條框框,不要強調學生死記硬背,要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引導學生討論“老奶奶在馬路上摔倒,該扶起還是匆匆走過?”討論時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引導的方向,使沉悶的課堂更生動,在討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樣的教學才會使我們的政治課堂質效并舉,更“有底氣,長靈氣”。
五、在課堂小結中滲透
課堂小結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的處理上運用的滲透法。當一節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要對當堂課進行言簡意賅的總結,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因素恰到好處地點上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對所學內容的感受,通過教師的指點變得更加明了清晰。這種結課時教師的輕輕一點,會給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起到“課已盡而意無窮”之效果。真正讓學生把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長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綜上所述,正值蓬勃發展期的青少年,對物質、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及實現程度,對他們身心發展至關重要,是學生了解并接受正確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支點。作為教育者,要了解青少年的內心訴求,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有利于他們發展、成長的法制意識與法制觀念。
參考文獻:
[1]趙成龍.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班主任工作的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9):172-173.
[2]楊興國.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5(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