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教好書,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不失時機地利用教材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挫折教育、親情教育、勤儉教育和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探究人性美,從而培養學生健美的人格。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健全的人格標準是怎么樣的。
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標準是按“君子”模式來設計的。其核心意思有兩點:其一是“德為首,仁禮合一”,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而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人格標準是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理想結合在一起設計的,主張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理想人格的標準。因此有健全人格的人應崇尚真、尚、美,并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創新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及正確的自我意識等,應該是完美的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審美人格達到內在統一的人。
其次,我們要明確“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關系”。
人格是經過遺傳和環境長期交互作用才逐步形成的。這是一個漫長而且復雜的過程,而青少年正是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和人格形成的主要階段。這個階段,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中學習、生活,而且語文課是基礎課,課時設置最多,學習內容最多,因而對學生施加的影響也必然最多,無疑對人格的形成也就影響最大。其次,國家設置的全日制義務課程標準雖然對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有培養健全人格的要求,而語文科學習內容最具人文性,對學生人格影響最起直接作用的。例如教材中有頌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篇章;有描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跡的詩、文、故事;有揭示人類智慧和大自然神奇奧妙的科普小品文;有介紹古今中外的歷史風貌、風土人情的佳作等。其中有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判斷標準,有做人的準則,有審美情趣的激發,有科學知識的啟蒙、有創造力的開發等等,這一切對學生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審美人格的形成有積極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教學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在明確了上述的兩個問題之后,我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一、挖掘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塑造學生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識別真、善、美,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正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所以說,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滲透性。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傳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打開中學語文課本,古代有臨危不懼、巧施辯辭的晏子;有碧血丹心、堅貞不屈的文天祥;有僵臥孤村、心憂天下的陸游……現代有愿懸頭國門、取義成仁的陳毅;有用血肉之軀保護“七根火柴”的無名戰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在歷史舞臺上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他們的浩然正氣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這些教育,不僅凈化了學生心靈,陶冶了學生情操,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意識,而且使他們樹立起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2.挫折教育
現在的學生一遇到挫折就畏縮不前,優柔寡斷,而面對困難時就更加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在講授《報任安書》時,我就從該文的作者開始娓娓道來:司馬遷受漢武帝腐刑后,曾想到一死了之,但他從文王被拘禁而演《周易》、孔子遭受貧困才編出《春秋》等先賢事跡中解脫出來,“隱忍茍活”,發憤著書,最后才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史記》。在講解的過程中,整個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使不少學生從失敗的旋渦中得以自拔,進而明白了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任何時候都要禁得住考驗。
3.親情教育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現在有些學生對父母的大恩大德視而不見,反而對父母抱怨有加,不理解雙親的良苦用心。在教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我特意要求學生深情地朗讀課文中關于父親買橘子的那一部分,并設計了兩個小問題:(1)聯系上文,作者說:“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父親為什么一定要親自去買橘子?結果學生反響強烈,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我趁熱打鐵:“今天,回家后的作業就是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父母,寫一篇有感而發的作文。”這次作文許多同學寫得情文并茂,說真話,道真情,對父母多了一份理解、一份信任,使他們深深懂得“鴉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義,更何況人乎?”的道理。
4.勤儉教育
勤勞儉仆是每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必備的素質和修養。教讀《儉以養德》前,我要求學生訪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親耳聆聽他有關苦難經歷與辛酸往事的講述,使學生體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然后引導學生從課文魯迅、列寧勤儉的動人事例中,聯系自身談談感受,以便讓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要繼續發揚光大,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富日子窮過”。
5.自信教育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一直認為自己腦子“笨”,怨天尤人,混日子,不思上進,久而久之,失去了自信。教學《孫權勸學》時,我利用最后幾分鐘發問:“同學們,吳國呂蒙由目不識丁到最后博古通今,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一位女同學站起來回答道:“老師,是因為孫權的勸學。”“不對,”另一位同學腦筋轉得更快,“是他對自己充滿自信。”“你倆說得都對,”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孫權勸學是呂蒙學習的誘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呂蒙有自信心,如果無自信,他怎么能成為一個被別人刮目相看的人呢?”課后,我要求同學們寫一篇關于《孫權勸學》的讀后感。在作文評語中,我對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寫上鼓勵性的話語:“不要灰心,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你下次作文寫得更棒。”在以后的學習中,那些學生進步很大,許多原來成績不及格的也考到六七十分,成績較好的又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
二、調動教師的情感素養,感染學生,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語文課是一門具有思想內涵和情感內涵的工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情感教學風格,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得到凈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學修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而情感教育,它是有別于其他教育的,它的教育過程首先是一種“感染”,就是學生為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所陶醉。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的塑造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對塑造學生人格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優勢,為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彭運石 主編.心理學原理與教育[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李德賢(1976-),男,畢業于蘭州大學,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曾獲得“平涼市教學能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