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芳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時代呼喚著教育教學改革,時代呼喚著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小學生來說,首先要從創新意識抓起。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那么,培養創新意識就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基本指向。小學生正是意識和思維都比較活躍的階段,所以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下面我結合數學學科談一談對創新意識培養的做法。
一、營造生動活潑的環境,培養創新意識
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小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情感,才能異常活躍和豐富。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給學生創造一個天高地闊的空間讓學生去充分施展,思考問題和獲取知識, 并且課堂上要格外珍惜和愛護每一名學生的創新萌芽。如:講“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我利用微機,制作了課件。當講做活動角這個環節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做活動角的材料,硬紙條和圖釘。到底怎樣做我沒演示,也沒講解,而是盡量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對新知的探究,從而獲取新知。這樣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當學生展示自己的活動角時,有如下三種情況:
這是老師所沒想到的,從這些活動角,可以看出學生思維的新穎獨特,富有創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引發質疑,培養創新意識
生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發表不同觀點和見解,培養創新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知道,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為什么還能行駛的又快又平穩?”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研究探討、明白了圓的性質。學生發現假如我們拿一根尺子量一量圓周上任何一點到圓心的距離,就會發現,它們都相等。這個相等的距離,叫做半徑。把車輪做成圓形,車軸安在圓心上,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就總是等于車輪半徑那么長。這樣車輪在地面上就容易滾動了。而且坐在車子上,會平穩地被車子拉著走。假如這個車輪子是方形、三角形的,從輪緣到輪子圓心的距離各不相等,那么,這種車子走起來,一定會忽高忽低,震動得很厲害。因此。車輪都是圓的。理解了“車輪為什么是圓的”。使他們初步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體會學習數學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啟迪了創新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三、從解題策略上,培養創新意識
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由于習慣于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的心理。思維定勢會嚴重妨礙人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突破定勢,才能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因此開展創造性探究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發展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如:教學“整百、整千的加、減法”時,例題是:700-300=?,多數學生的思路是:7個百減3個百是4個百。當學生利用口算思路解答后,我提出問題,你還能想出其他算法嗎?組織學生討論了三分鐘,學生分別想出:(1)把700-300看成7-3=4,在末尾添兩個“0”;(2)因為400+300=700,所以700-300=400。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法,學生敢想、敢說,他們找出來的答案新奇、富有創意。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學會了創造性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它的意義也遠遠超過了獲取知識本身。
四、巧設練習,培養創新意識
傳統教材中學生訓練的絕大部分題目都是條件完備、答案唯一的封閉題,因而學生一旦碰到條件不足、多余或多個答案時就會束手無策。因而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其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挑戰性,這也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他們提供探索創造的空間,促使他們探究和創新,從而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如教學“十幾減九”后,我設計的一組練習為:“給小動物找家”。
這時出現小狗找不到家怎么辦呢?有的說:“把17-9改為10-4”,有的說:“把6號改為8號”,有的說:“我在給它蓋一座房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自然會調動起來,促使他們多角度的去考慮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依托開放練習,不斷訓練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就會得到發展和提升。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要相信小學生潛藏的智慧,他們正是意識和思維都比較活躍的階段,所以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