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玩閑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91-02
有人說“要當一流的教師,就要先當一流的學生”。這話真是真知灼見。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但是身為一線教師,我時常感到沒有時間和精力充電,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缺乏了斗志,安于現狀,還有工作、生活的壓力使我的生活日漸單一,更無奈的是我整日忙忙碌碌卻不知所為。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閱讀了歐陽明老師的《做一名學習型教師》一書,引起了我對自身的審視。
書中一個故事讓我印象頗深:
一徒弟去問他師父:“一碗米值多少錢?”師傅說:“把它蒸成米飯,做成粽子,發酵成酒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知道了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錢因人而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教師,僅把“米”做成“米飯”是不夠的,應該耐著性子,讓自身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自身價值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知識、更強的能力指引我們的學生更好地學習。理性分析教師這個行業,不難看出教師越來越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現在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為人師,為人母,更讓我感到:以前是“不進則退”,現在是“慢進則退”。
“實小”(實驗小學簡稱 ,下同)一直以來都注重教師的專業素養,致力豐富教師的知識內涵。依然記得,2014年的那個暑假很炎熱,卻沒有以往的枯燥和煩悶,因為那年暑假 “實小”這邊風景獨好: 一紙《2014年暑假教師社團活動安排表》打破了以往假期校園的寧靜。學校利用假期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師特色培育活動,如書法、聲樂、民樂、瑜伽、健身操、太極、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動異彩紛呈,甚至每個社團都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懷揣“我行嗎”“我能學好嗎”等疑問,我參加硬筆書法、太極、羽毛球的社團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路前行,感受頗深。比如硬筆書法培訓使我真切意識到硬筆書法對于教師的重要性,學校邀請了在書法卓有成效的徐臻老師主講,徐老師細致指導我們硬筆書法的起筆、運筆、收筆等,還教了我們一些寫字的口訣,從細微之處揭示漢字的結構美,為提升練字的實效性做好堅實的鋪墊。跟著同事們端坐著,一筆一畫專注地練著,練得不僅僅是字,也是一種心境啊!
因為職業的習慣,長年久坐,我還特意參加太極社團,社團特邀德藝雙馨的林俊華老師任教,林老師從太極拳的起源,傳承,到神志舒展,含而不露的一招一式,都不厭其煩,手把手地言傳身教,什么預備式、金剛搗礁、六封四閉、白鶴亮翅……名稱形象生動,動作舒展優美,既讓身體得到了鍛煉,又在優雅的樂曲聲中消除了一天的疲倦。特別是在2014年和2015年“實小”體育節開幕式上,師生太極拳社團還同臺演出,雖然習拳時間不長,一招一式尚且缺少“太極”韻味,但參演師生的我們體驗到作為一名學習者的快樂和成就感,心里的激動、震撼之情無以言表。
學貴有恒!“實小”教師社團從2014年暑假開辦至今,不是曇花一現,大部分社團每個學期,甚至在暑假、寒假,都有不少教師及教師家屬參加,部分脫穎而出的教師已經能獨當一面。正是有這一方沃土,即使不少同事已經到了而立、不惑之年,仍然還有“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的好奇心和沖勁兒,讓繁忙的工作與悠閑、雅致的課余生活并行!
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時光荏苒,這些特色培育活動,提升了大家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藝術修養,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社團的學習活動,讓我意識到任何理由都不能也不應該成為自己停滯不前的阻礙,只要克服職業倦怠感,就會發現: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其實并不困難,找對方法,學習也是一種享受。
學校特色培育真是個與時俱進的規劃。記得王校長多次倡導我們做學習型的教師,細細想來,做學習型的教師,不但可以向書本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博古通今,積聚文化底蘊;而且可以在實踐中成就專業。我們也從初登講臺的青澀漸漸變得成熟,這也經過了歲月的磨礪。如何將教學經驗提升為個人的教育理論?就要不斷反思。既可反思教學中的閃光點,也可反思教學活動中的敗筆,如2016年1月撰寫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獲廣東省論文評比優秀獎;2017年8月《修改病句》微課獲粵東第二屆微課比賽一等獎等,通過這樣不斷完善自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做學習型的教師我覺得還可以向身邊的人學習,博采眾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習型的教師,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人生短暫,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事情很少,能做成的事情就更少。且行且成長,愿生活不僅有三尺講臺,亦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