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琛
摘 ?要:短道速滑為我國冰上運動的優勢項目,運動員在開展短道速滑訓練或比賽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多種速滑戰術的使用,才能在短時間內戰勝對手取得勝利。在對青少年進行短道速滑項目的訓練時,應從速滑姿勢、練習戰術等方面著手,對其展開速滑姿勢、技術動作的指導,以提高運動員的臨場發揮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黑龍江省青少年運動員短道速滑所具有的典型訓練特征。
關鍵詞:黑龍江 ?青少年短道速滑 ?運動員 ?訓練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052-02
1 ?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的陸地戰術與訓練理念
我國黑龍江省作為多名短道速滑冠軍的誕生地,培養出楊揚、王濛、武大靖、許宏志、王浩田和徐愛麗等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均為黑龍江優秀的短道速滑運動員。而黑龍江青少年短道速滑項目的訓練,主要從滑行姿勢、重心移動、核心力量等三方面著手,進行短道速滑技術、戰術的訓練。首先滑行姿勢作為短道速滑的重中之重,需要在運動員青少年時期重點培養。黑龍江短道速滑訓練基地對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的培養,主要以穩健、柔和與較低的滑行姿態,作為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的基本姿勢,其能夠在保證高速滑行速度的同時,增強運動員滑動中的肢體力量,以及滑動速度的穩定性。其次,教練員會著重關注速滑運動員的重心移動,在青少年開展短道速滑運動的過程中,教練會指導運動員通過左右腳的配合,來控制其滑動時重心的移動。雖然左右腳配合的速滑成績要低于右腳單滑,但其能夠確保運動員滑動技術的多樣性,以及滑動中重心的穩定性,特別是在彎道滑動中速度、重心的穩定性。最后,核心力量為短道速滑運動員身體姿勢、重心調節的關鍵,利用雙腿及手臂擺動過程中肌肉的能量輸出,可以最大程度保持運動員脊椎、脊柱與骨盆的協調性。所以黑龍江冰上訓練基地在運動員練習時,也會注重對其神經、肌肉群配合能力的訓練,從而保證短道速滑運動員直道、彎道滑動的身體平衡力。
2 ?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特征的調查研究
2.1 研究對象
本文將黑龍江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作為短道速滑訓練的研究對象,探討短道速滑隊運動員的常規訓練計劃、訓練內容等。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調查法
根據哈爾濱體育學院圖書館數據庫,搜集到一系列與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相關的文獻資料,對當下青少年短道速滑訓練項目的開展情況、訓練特征等進行分析。趙佳等研究人員指出我國短道速滑運動員在項目訓練的過程中,存在滑行姿態高、核心力量薄弱的問題,需要集中式重點訓練才能解決。
2.2.2 觀察法
通過對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視頻的觀察,發現其在日常陸地訓練、冰上訓練時的特征,以及訓練過程中訓練隊員、訓練課內容的變化情況。
2.3 青少年短道速滑隊運動員的常規訓練計劃分析
在日常的短道速滑隊運動中,教練會針對青少年滑行姿態、滑行節奏、滑行路線、肌肉力量和耐力等,對其展開專項滑動動作、肌肉力量等的訓練。首先教練員會根據運動員腿部周圍的肌肉組織狀況,為其設定相應的腿部力量訓練方案,盡可能保持肌肉組織的彈性、協調性。其次,在冰上滑行、陸地滑行訓練的過程中,強調低、中強度的耐力訓練,注重有氧短道速滑項目課程的組織與訓練,以增強運動員神經與肌肉群之間的協同力、耐受力,降低運動員滑動時的不適與疲勞狀況。最后,教練與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一道,進行領滑、跟滑的短道速滑訓練,模擬比賽中的滑行狀況來調整滑動路線、滑動節奏,從而提升短道速滑運動員的滑行速度、爆發力與穩定性。
3 ?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特征
3.1 雙腿與單腿支撐訓練
單腿或雙腿支撐為常見的短道速滑方式,雙腿支撐主要目的在于,平衡運動員速滑過程中的滑動速度、滑動重心。首先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對雙腿支撐技術的訓練,往往將頭部稍稍抬高,眼睛直視前方2~3m遠的距離,兩肩保持平行、手自然放于腰部。短道速滑過程中運動員腹部緊貼大腿,重心處于身體中部靠下位置,膝蓋前屈與地面呈現較小夾角、臀部與背部保持平行姿態,滑動時膝關節、腳后跟同時發力來提供運動的驅動力。其次,單腿支撐對運動員腿部肌肉群的要求更高,運動員左手或右手用力撐地,支撐腿前屈與地面呈一定夾角,浮腿與地面之間存在的間隙較小,滑行時腿部與手臂動作保持一致。
3.2 雙腿與單腿蹲起訓練
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過程中的蹲下、站起,也是速滑腿部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雙腿蹲起包含雙腿直立、雙腿支撐等內容,運動員雙腿直立時身體重心稍微前傾、目視前方,頭部與身體傾斜度保持一致。雙腿支撐時小腿部位彎曲趨勢增大、滑行重心更低,運動員處于冰上低姿滑行的狀態。而單腿蹲起訓練對運動員腿部力量要求高,多數青少年運動員在這一訓練中,可以借助墻壁、椅子等輔助工具完成單腿蹲起滑行的訓練動作。
由此可見,對于青少年運動員短道速滑的蹲起訓練,需要以每組30個、每天5組的運動方案,進行雙腿或單腿的蹲起、蹲跳訓練,通過長期直立、前屈支撐的蹲起練習,才能引導短道速滑運動員形成低姿滑行的運動習慣。
3.3 側蹬腿與收腿訓練
短道速滑的側蹬腿與收腿訓練,是控制運動員重心移動、滑動速度的訓練動作,分為左腿側蹬腿與收腿、右腿側蹬腿與收腿等。青少年運動員右腿側蹬腿時,其頭部稍稍抬起、眼睛沿側蹬腿方向直視前方,左臂與右臂交替向前擺動,支撐腿蹲屈角度不能過低,右腳腳尖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左腿側蹬腿過程與右腿較為類似。之后在側蹬收腿的過程中,非支撐腿要在這一時間段內起支撐作用,非支撐腿也由身體另一側轉移至正后方,左腿或右腿收腿時,非支撐腿慢慢產生向前蹬力,膝蓋與支撐腿腳踝貼近,但仍舊與地面呈現較大夾角。
3.4 布帶壓步與蹲起訓練
布帶壓步又被稱為布帶牽引,是在短道速滑過程中一腿支撐成滑冰姿勢,另一腿放于身體重心側方的訓練內容,與側蹬腿滑動姿勢較為類似。布帶牽引需要將運動員身體上纏一布帶,左腳或右腳支撐腿蹬起時,兩肩保持平行、身體重心要向左側傾倒,浮腿在這一時刻開始做收腿動作。利用布帶壓步進行短道速滑的低姿訓練,可以為青少年運動員的浮腿蹬冰,提供充足的交替時間,支撐腿在滑動過程中完全打開后,浮腿就可以完全著地。
同樣布帶蹲起訓練也是青少年短道速滑主要的訓練之一,布帶蹲起與布帶壓步的訓練正好相反。在布帶壓步的支撐腿收起時,左腳或右腳的浮腿開始落地并蹲屈,多數青少年運動員往往在浮腿落地后,才確定彎曲角度進行蹲屈,這會對運動員滑行動作的連貫性產生影響。所以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在支撐腿收回的過程中,要將蹲屈的左腿或右腿放于靠前位置,以保證直道或彎道的蹬冰力量、蹬冰穩定性。
4 ?結語
黑龍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的日常訓練,是兼顧速滑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的訓練。教練員在對運動員進行滑動訓練的過程中,會對其雙腿進行支撐、蹲起側蹬腿與收腿的指導,引導運動員合理控制滑行姿態、身體重心與節奏,才能提升青少年短道速滑的心理素質、專業能力,使其在真正的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 李在軍,張江濤.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專項心理特征的研究與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2,2(32):11-12.
[2] 安秋,張連濤,李雨.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力量訓練科學化探索[J].冰雪運動,2013,35(2):14-18.
[3] 楊宏.關于女子3000m速度滑冰體能訓練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