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琦
摘 ?要:筆者根據組織開展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時的自身經驗,設計了幾種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策略,即:科學運用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練興趣;靈活運用教學工具,提高動作教學效率三點內容,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上述幾種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為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前滾翻教學 ?小學低年級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159-02
前滾翻是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其不但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柔韌素質,發展學生的平衡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一種自我保護方法,在遇到身體失控等突發情況時,確保學生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自我保護反應。然而,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身體協調性較差,自身對身體肌肉的感覺與控制能力也比較低,所以,教學成效往往并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組織開展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時,就結合自身經驗,設計了幾種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策略,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科學運用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枕骨著墊”是前滾翻教學的重點,也是確保學生前滾翻技術動作規范性的要點。然而,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我卻發現,多數學生在學習前滾翻技術動作時,都無法很好的掌握“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例如:有的學生在完成前滾翻技術動作時是用頭去頂墊子,有的學生在完成前滾翻技術動作時是用頭的左側或者右側去著墊,可謂“姿態各異”,真正能夠做到用枕骨去著墊的學生非常少。于是,針對上述情況,我就與學生進行了溝通,以盡可能的了解上述問題背后的原因。結果發現,之所以很多學生都無法很好的掌握“枕骨著墊”這一前滾翻技術要領,問題在于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枕骨”是什么,在哪個位置。而這種情形又是怎么出現的呢?在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思考與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任課教師教學語言運用的不合理性,即:很多任課教師在前滾翻教學中強調“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時,都習慣于運用“枕骨”這一專業術語,卻忽略了這一術語已經超出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沒有進行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釋,以至于學生雖然清楚的聽到了老師說的每一個字,但是卻不明白老師說的是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前滾翻技術動作的學練,要準確把握“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根本無從談起。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在開展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時,有意識的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改變,盡可能避免不加解釋直接運用專業術語的做法,選擇在涉及到專業術語時,將其轉換為通俗易懂,小學低年級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去進行解釋。例如:將“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中的“枕骨”解釋為“后腦勺”“睡覺的時候枕在枕頭上的位置”,以此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枕骨”的含義,并為“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的學習與把握奠定基礎。實踐證明,在經過更加通俗易懂、直觀形象的解釋之后,多數學生都表示自己清楚的知道枕骨的位置,且在“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的掌握上也有了明顯好轉。
2 ?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練興趣
雖然前滾翻教學在鍛煉學生柔韌素質,發展學生平衡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教學內容單一,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又比較低,所以,很多學生都對前滾翻學練提不起興趣,常常在課堂教學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隨意打鬧,甚至消極抵觸等問題,不但影響了自己,同時還會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前滾翻學練興趣,筆者就在全面分析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實際的基礎上,把握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玩、好動等特點采用了設置教學情境的教學策略。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在教學伊始,任課教師加以運用以下方式營造了一個“小刺猬學本領”的故事情境。
老師:同學們,春天到了,陽光燦爛,百花盛開,冬眠了一個冬天的小刺猬們也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了山坡上學本領。
老師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樂,并舉起一副小刺猬團身翻滾的圖片發問。
老師:你們猜猜看,小刺猬們在學什么本領呢?為什么要把身子團的圓滾滾的?
通過以上故事導入,學生們一下子就對小刺猬學習本領燃起了興趣,并紛紛說起了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再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明小刺猬在學習翻滾的本領,并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怎么樣小刺猬才能夠將這項本領學的又快又好?并借機向學生介紹“低頭含胸”、“收腿團身”、“雙腿夾緊”等前滾翻技術動作的要領,并組織學生分為幾個“刺猬小隊”互幫互助進行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任課教師還可以適時穿插“狼來了,小刺猬們,團起你們的身子,趕緊往山坡下翻滾”的情境,從而活躍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學有所用”。實踐證明,通過設置這種新、奇、趣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練積極性明顯提高,對前滾翻技術動作的掌握會更加理想,因此,巧妙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練興趣不失為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的一種有效策略。
3 ?靈活運用教學工具,提高動作教學效率
在開展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時,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小教具輔助教學活動,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大有裨益。例如:針對學生“枕骨著墊”這一技術要領掌握不理想的情況,筆者在教學中,除了詳細解釋“枕骨”是什么,在哪里等問題之外,還巧妙運用“頭帶”幫助學生體會枕骨著墊的感覺,促進學生這一技術要領的掌握。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運用通俗易懂、直觀形象的語言解釋“枕骨”和“枕骨著墊”;然后,讓學生用手觸摸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枕骨,并分別為每個學生發放一個縫有海綿的頭帶,讓學生將頭帶系在頭上,并將海綿調整到手觸摸的枕骨位置。最后,再讓學生去練習。這樣,學生在帶上了縫有海綿的頭帶完成前滾翻的技術動作時,就可以通過枕骨位置的海綿,更好的體驗“枕骨著墊”這一要領,而教師在一旁也能夠更為直觀的觀察學生技術動作的規范性,以便于及時進行指導。
再如,筆者在學校中發現了一些用剩的防撞軟管,靈機一動,就將其運用到了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中。操作過程如下:讓學生在完成前滾翻技術動作時,將防撞軟管夾在下巴的位置,這樣就很好的體會了前滾翻“低頭含胸”的技術要領。有些老師可能利用紙片在教學中用過這種方法,但是由于紙片太薄,學生用下巴夾時往往比較吃力,也比較別扭,從而影響了教學成效。但是用防撞軟管就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不但厚度合適,而且由于軟硬適宜,學生夾起來也更方便、更安全。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只要多動腦、多思考,很多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成為便捷有效的教學工具,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4 ?結語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非常多。任課教師只有做一個積極的思考者,不斷去觀察、去思考、去創新、去實踐,才能夠打造趣味十足、高質高效的課堂,才能夠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掌握。
參考文獻
[1] 孫振天,吳國昆.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對邱偉民老師“前滾翻”體育課堂的評價[J].兒童發展研究.2017(12):29-32.
[2] 劉雨.小紙片,大用途——小學低年級前滾翻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8(12):77.
[3] 王建楠.多樣的教學方法突破前滾翻教學的重難點[J].體育教學.2018(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