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華
摘 ?要:體醫結合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有效路徑,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介紹體醫結合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然后就如何從體醫結合的角度出發,促進高校教職工的健康提出了對策,包括提高健康觀念、制定運動處方、完善基礎設施、發揮協同作用等。
關鍵詞:高校教職工 ?體醫結合 ?健康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b)-0225-02
高校教職工作為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的主要依靠,當前卻備受健康問題困擾,不少教職工存在慢性病、亞健康的現象,既影響了個人的生活質量,對教育事業的開展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此,體醫結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體醫結合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文件,旨在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改善中國人民的身體素質。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將全面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來強調健身的重要性。《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是國務院為全民健身事業的開展所指定的頂層設計,體醫結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所謂體醫結合,顧名思義,是體育與醫療的結合,它以體育運動為前提,引導社會大眾廣泛開展體育運動,提升身體素質,從而降低患病幾率,同時,也以醫療為保障,借助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來破解看病難的問題。體醫結合作為交叉領域,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與巨大的時代價值。
首先,體醫結合是提升民族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中明確指出“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而借助體育結合,能夠很好地實現此一目標;其次,體醫結合是從根本上破解醫療困境的重要手段。體醫結合可以降低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發揮非醫療手段的干預作用,緩解醫療資源的壓力。
2 ?體醫結合下高校教職工健康策略
2.1 創新宣傳方式,提高健康觀念
當前高校教職工群體中出現的健康問題和教職工群體健康意識淡薄有著很大的關系,不少教職工忙于工作,缺乏良好的運動習慣,導致身體機能持續下降,因此患有各類慢性疾病的不在少數。為了改善教職工的健康狀態,高校必須加強體醫結合的宣傳,逐步提高教職工的健康觀念,幫助教職工養成運動習慣以及治未病的意識,發揮好非醫療健康干預的作用,如此,既能改善教職工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醫療負擔,一舉兩得。首先,注重傳統宣傳渠道的價值。高校作為獨立性很強的教育單位,有著齊全的宣傳平臺,包括校報、校刊、校廣播、校官網乃至學校櫥窗等。高校要結合體醫結合的內涵,利用好既有的宣傳載體,向廣大教職工傳遞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應的策略,比如在校報中單獨開辟“健康講座”欄目等;其次,注重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新媒體層出不窮,最為典型的便是微信。微信作為覆蓋范圍最廣的社交工具,高校教職工幾乎全部擁有微信賬號,高校可以打造以健康宣傳為中心的微信公眾號,以此作為體醫結合的宣傳陣地。
2.2 結合自身情況,制定運動處方
體醫結合以體育為前提,以醫療為保障,在維護高校教職工群體身體健康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對高校教職工群體而言,廣泛地開展各類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很好地改善身體素質,對豐富學校生活、增強人際交往、促進心理健康等也有著巨大的價值。然而,從教職工群體的體育現狀來看,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體育運動頻率低,不少教職工并未養成體育習慣,體育運動的參與度不高,又如,運動方式不科學,部分教職工在體育運動中缺乏健康第一的觀念,存在運動過量等錯誤,增加了運動風險。因此,教職工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再深入聽取相關專家意見,比如在體育教師、校醫院醫生的指導基礎上,制定切合自身實際情況的運動處方。比如,對年齡偏大的離退休教職工而言,體育運動需要與養生保健結合起來,以體育運動來延緩身體衰老,促進身體的柔韌性與靈活性,而對中青年教職工而言,體育運動需要以參與性強、競技性高的體育項目為主,比如籃球運動、羽毛球運動等,發展其身體機能,改善身體素質等。至于患有特殊疾病,比如糖尿病等的教職工,需要結合醫生的要求,開展體育運動。
2.3 立足健康需要,完善基礎設施
體醫結合的提出是保證健康中國戰略得到落實的重要策略,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則是推動體醫結合深入開展的客觀需要。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教職工的健康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第一,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體育基礎設施包括專業化的體育場地,比如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以及齊全的體育器材,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高校要結合教職工的年齡結構與運動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發揮好傳統體育項目健身價值的同時,針對不同教職工的健康需求,引入新型的體育運動項目,并做好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比如瑜伽教室、武術運動場地等。第二,加強校醫院建設。校醫院是體醫結合中醫療衛生層面的主體,當前不少高校的校醫院僅具備簡單的醫療服務,無法滿足體醫結合下教職工健康的需要。高校要創新校醫院的用人與管理機制,一方面積極從三家醫院聘請流動駐校醫生,開展各種醫療講座,提高教職工的健康意識與知識,另一方面做好校醫院醫療場地、器材等的建設,提升校醫院常規醫療服務能力。
2.4 落實主體建設,發揮協同作用
體醫結合是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大趨勢,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針對教職工群體中存在的健康問題,高校要將體醫結合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加強高校體醫結合的主體建設,發揮好各主體間的協同作用,從而推動體醫結合的深入開展。可以設置教職工健康辦公室。教職工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危害高等教育事業深入開展的大問題,每年均有不少中青年高校教師病逝、猝死的新聞,給我國科研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高校需要從校級層面設置教職工健康辦公室,全面負責體醫結合下的教職工健康工作,以副校長為牽頭人,涵蓋學校多個部門,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主體便是體育教師以及校醫院醫生。體育教師負責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在體育建設指導、體育技能培訓乃至運動營養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高校要重視體育教師在體醫結合中的戰略價值,合理引導體育教師參與到體醫結合中,發揮好體育教師的專業作用與價值。校醫院是高校常設的醫療單位,在師生醫療服務供給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學校要加強教職工常規體檢工作,為教職工構建健康檔案。
3 ?結語
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困擾高校教職工的重要問題。高校教職工受職業因素的影響,運動機會較少,不少教師均存在身體素質低下的問題,年齡稍大的教師更面臨著慢性病的困擾。體醫結合能夠發揮非醫療干預手段的作用,在提升高校教職工健康狀態中具有重要價值,高校要重視體醫結合的作用,改善教職工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王佳,李金金.程佑坤.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結合”的實施策略研究[J].武術研究,2018(8):154-155
[2] 張劍威、湯衛東.“體醫結合”協同發展的時代意蘊、地方實踐與推進思路[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1):73-77.
[3] 傅蘭英,楊曉林,凌文杰,等.“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96.
[4] 趙彤.我國體醫結合健身模式現狀與對策[D].北京體育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