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紋
摘 要 森林病蟲害問題是危害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治森林病蟲害對我國現階段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從森林病蟲害產生的原因和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森林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詳細分析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并提出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林業防治;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40
近年來,森林病蟲害的影響范圍在逐步遞增,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占總森林面積的8%,占人工林面積的24%。森林病蟲害會使林木的營養儲存量或生物量遭受損失,影響自然狀態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影響國家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洪澇、火災、干旱等自然災害防控相比,我國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從理念到實際工作方面都明顯不足,工作模式和防治技術都有待改進。如何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開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要解決的難點。基于此,從分析產生森林病蟲害的原因和目前森林病蟲害防治所存在的問題出發,總結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并對新時代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點進行了探析[1]。
1 造成森林病蟲害的原因
1.1 自然原因
病蟲害作為一種森林樹木自身的自然調節方式,與樹木在長期的互相依存之間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相互制約關系。但是,如果病蟲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它們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不斷繁衍、進化和適應,實現自身的更新換代,同時具備很強的抵抗性。這也是病蟲害在實際預防工作中難以滅絕且重復襲來的主要原因。
1.2 人為因素
長久以來,人類活動都在不斷改造著自然生態環境,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也產生了許多環境污染問題。此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人類無節制的亂砍濫伐對樹木的多樣性造成破壞,減弱了其基本的病蟲害免疫能力。此外,不科學的選苗育種、樹木的人為遷移和成長以及不同生長環境的樹木混種,都會導致病蟲害的交叉感染,并促使病蟲害更新換代,使得森林病蟲害的為害能力和為害范圍不斷升級,采用傳統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難以順利解決,最終導致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難以維持。
2 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未及時在病蟲害潛伏期采取有效措施
森林病蟲害在大量繁殖、擴散到最后出現大面積侵害之前,存在一定的潛伏期。潛伏期的存在導致森林管理員很難及時發現病害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而后期病蟲害突發性爆發,會導致森林管理員難以準確辨別病害類型,導致森林病蟲害局面難以控制,造成巨大損失。
2.2 病蟲害防治技術不合理
目前,噴灑農藥、抗蟲劑、殺蟲劑等化學防治仍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采用的森林病蟲害防護手段。這些防治方法不但會導致森林病蟲害的抗性增加,促使病蟲害進化,增強其侵染、破壞能力,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影響,破壞林業生態平衡。而且,這種防護手段也無法起到預防森林病蟲害的根本作用。現如今,我國的生物防治技術已經得到了有效發展,但在日常管理和實施中,依然存在生物防治技術利用不科學的問題。
2.3 防治理念不正確
防治森林病蟲害的工作重點不應該放于治理,而應該在前期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森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可能性,減少經濟損失。在預防方面,森林管理者應該保持森林中樹木種類的多樣性,保證森林的防御能力,并合理規劃砍伐和種植周期,保持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
3 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森林病蟲害防治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縮小其蔓延范圍,有助于穩定林業的自然生態環境。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還可以為森林植被,尤其是還未完全生長發育的樹苗提供相對安全的生長環境,確保森林植被的存活率和自身抵御能力。同時,植被的穩固也確保了野生動物具有良好的棲息環境,長期良性循環下,有助于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總體而言,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主要有以下4點。
3.1 保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目的就是要盡可能減小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系統的影響范圍和破壞力。如果在前期工作中就開始注重預防森林病蟲害,延長病蟲的潛伏期,就可以有效壓制病蟲害后期的爆發損傷力,實現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森林樹木數量和種類的穩定增長[2]。
3.2 提升林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
在保持林業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上,要積極開發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近年來,森林樹木的使用價值不斷提高,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僅能用于傳統的工業生產和人們日常所需,部分森林樹木還可以服務于美學觀賞和園林藝術,甚至還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3.3 森林病蟲害防治能帶來社會效益
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20世紀80年代,國家為解決土地荒漠化問題,投入了長達二十年的防風林建設工程。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總結出,重視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和穩定林業生態系統,對于全人類而言,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和舒適的自然生活,也蘊含著巨大的社會效益。
3.4 森林病蟲害能起到環境調節作用
林業生態環境對地球的水資源、空氣循環都有重要的作用,而森林病蟲害嚴重破壞了林業生態環境,進而對林業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傷,最終會導致地球生態失衡。所以,完善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地球環境的調節有著重要意義。
4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相關措施
4.1 保護和擴大森林資源
多年來,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而在實際工作中,如果大面積種植單一樹種,會大大加強森林病蟲害的流行趨勢,且人工林比一般的用材林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威脅,需要特別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般而言,在執行人工造林計劃時,應把樹苗的選擇以及樹種的搭配納入防治工作中,避免栽種攜帶病蟲害的樹苗;同時;在人工種植林布局上,要確保不同類型樹種的科學分布,一般建議在兩種樹種之間建設一條具備隔離效果的人工防護帶,抑制病蟲害大規模蔓延。
4.2 重視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需要在制定防護計劃和方案時綜合考慮清楚生物性、生態性和經濟性因素三大方面的內容。在最初防治森林病蟲害時普遍采用化學防治方法,但隨著病蟲害逐漸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使得化學防治方法治療效果降低,且成本開銷巨大。在此之后,生物技術開始逐漸被用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中,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等。生物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好、使用方法簡單和適用于大面積防護等優點,可以直接鏟除大量害蟲,且不殺傷天敵和其他有益生物,對人、畜、植物都較為安全,不會污染生態環境,能在很長的時間內實現森林病蟲害的抑制效果。
4.3 堅持可持續發展和主動防治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應該堅持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協調森林各生物之間的關系,從被動防治轉變為主動預防,將防治貫穿在森林培育和運營的各項環節中。為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要根據森林地址和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地種植合適樹木,并培育有抵抗病蟲害能力的健康苗,建立科學分析下的可持續發展經營模式。此外,還要在保證森林自身生態健康的基礎上,建立能預測報警森林病蟲害的監測體系,確定科學的病蟲害管理防治指標,從源頭杜絕病蟲害的威脅。
5 結語
森林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解決影響森林生態安全的病蟲害威脅,能有效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明確森林病蟲害的產生原因及重要性,并在林業管理中積極轉變防治理念和方法,能為我國林業的生態環境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并最終促進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瑞坤,呂靜.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9(7):192.
[2] 孫寶元.加大森林病蟲防治力度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J].農民致富之友,2019(6):18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