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是一門整合課程,是音樂學專業的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信息化教學手法的實施、課程評價的改革,課程理論與音樂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多聲部音樂分析寫作;信息化教學;微課;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是一門整合課程,是音樂學專業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其受眾面是全體音樂學專業本科學生。課程全面介紹了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技法,包括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配器等。本課程嚴格按照教育部頒行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基本內容與文件精神組織課程教學,教學內容新穎實用,將以往分科教學的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四門課程融為一體,體現出作曲理論課程之間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以加強學生對音樂整體理解、分析能力,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角度教導,學生如何進行簡單易行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技術性與實用性較強。
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具備擔任中小學音樂教師所必須的多聲部音樂分析和寫作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建立多聲部音樂的思維方式,具備對于多聲部音樂的基本分析能力,能夠分析多聲部音樂的曲式結構、和聲手法與復調思維,理解作曲家寫作音樂的思路和意圖;能夠結合其音樂風格特點,對音樂進行結構分析和描述,從而建立起具有結構感的音樂聽覺能力,在進行音樂活動時能夠有意識地同步進行音樂分析,并為歌曲編配簡單的伴奏。
一、內容整合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是為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學生設計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課程順應了20世紀作曲技術理論學科綜合與交融的發展趨勢,體現西方傳統作曲技術理論在我國民族文化環境中的新創造,而將原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的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識中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適當整合和拓展后形成新的教學體系。本課程全面介紹了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法,包括和聲、曲式、復調以及作品分析等,教學內容新穎、實用。對多聲部音樂進行理解、分析,并形成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需要的多聲部音樂的初步寫作能力,是每一位稱職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職業能力。本課程在設計思路、教學內容組織與教學方法運用上,更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作曲技術理論的重視,并系統掌握其實踐技法,有效提升其音樂技能與教學能力。
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對相關作曲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將原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和聲學、復調、曲式、配器法的基本教學內容,加以有機整合和拓展,最終形成以本課程的先修課程“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為課程基礎,“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為課程主體,音樂史論課程、合唱與指揮、中小學音樂教學法等專業課程為拓展的課程群,并形成了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群的教學理念且成功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之中。
二、信息化教學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首要目的,是要求學生在掌握多聲部音樂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其音樂作品分析能力和音樂作品創編能力,為將來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和畢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課程按照慕課模式與網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的基本特點,把文字、圖像、視頻、音頻、演奏示范、即興表演等融為一體,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形成音樂專業理論課程的聽覺化、視覺化、實踐化與立體化教學,教師授課富有激情并不乏與學生互動積極自然、教學案例簡明易懂,課程邏輯嚴謹,力圖打造一個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音樂課堂,易被學生理解與掌握。本課程還專門邀請了大量高水平的專業作曲家和表演藝術家進行現場實錄視頻和采訪花絮,加強受眾的直觀感受,有著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
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方式、網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代表性音樂家及相關作品進行拓展性分析與講解,在教學結構上做到一綱多點、以點帶面;在教學內容的思想性深度上進行開掘,以正確的思維方法在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視野中認識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歷史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藝術素養。
在學生觀摩網絡教學視頻的基礎上,課程團隊充分利用慕課教學平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起活躍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討論模式。在網絡討論的平臺上,甚至可以通過發動學生把自己的音樂體驗和感悟、課程作業與相關作品(包括PPT、音視頻、曲譜等)上傳到平臺,作為本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共享,實現課程理論學習和音樂藝術實踐、體驗的結合。圍繞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抓好三個教學環節:(1)通過有重點的精講,讓學生牢固把握本課程完整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和技法原則;(2)指導學生研讀經典作品,提供創作研究的范本,在范本的揣摩中領會技法原則和創作程序;(3)有計劃地指導采風和創作實踐,并提供在線開放的創作交流平臺,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
三、課程拓展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的拓展內容分為三個方面,即理論拓展、實踐拓展與能力拓展:
(一)理論拓展
將本課程的內容與音樂史論類課程拓展結合,包括重要的作家作品、音樂創作風格、和聲藝術發展史、曲式的演進等專題內容。
(二)實踐拓展
(1)多聲部寫作,基礎的合唱寫作或民歌改編,或簡單的器樂多聲部改編。
(2)伴奏拓展,即興伴奏中很重要的一環,和聲編配,并在實踐中達到即興伴奏實踐與和聲理論內容相互促進的效果。
(3)中小學音樂內容拓展,將課程的理論內容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內容有機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促進理論。分析和編配中小學教材音樂內容,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鍛煉。這符合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三)能力拓展
通過微課資源中的專題分析內容,鍛煉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觀察力與判斷力。
四、課程評價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在考試形式上推行多樣化的考評方式,實現過程性評價。考評包括:平時成績(出勤率、作業情況、平時答題與討論的表現等)。其中作業分為書面作業、教學網站作業和移動信息化APP作業等。根據學生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情況可酌情加分。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相關內容,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小組作業的分數由教師打分和學生互評,為了檢測其他非宣講的組員,采用隨機抽取,答辯其他非宣講同學的方式進行檢查,若明顯對作業內容不熟悉,將酌情扣分。期末考試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其中具有特色的是聽覺分析題、多聲部寫作題和中小學音樂教材分析題。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將音樂的寫作手法分析、音樂的創作能力培養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課程教材建設,通過引入翻轉課堂模式與在線課程資源共享,達成新形態教材的編寫要求,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教學分析曲目、課程資源與音像資料,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論認識,系統掌握多聲部音樂的分析與寫作技法,并作用于學生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除運用教材所提供的范例外,還通過對中小學音樂教材與教學曲目的分析,強化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除了課程教材之外,每年主講教師新編譜例集作為附加教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內容包括:中小學音樂教材選曲、適當難度的中外名曲、聲樂鋼琴器樂方面的專業曲目選、現代音樂內容等。通過學生自主分析——教師點評指導——學生將分析內容應用于音樂實踐的模式,鍛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音樂分析的思維方式。通過翻轉課堂、小組作業、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學習反思,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張琦(1978—),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論,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