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瀅瀅 林梓媛
名人家風家訓以傳統美德為意境象征,在新時代仍有不可或缺的價值。本文以三坊七巷為例,從名人家訓入手,探索名人家風家訓傳承現狀,以小見大,點明名人家風傳承的當代價值,并對新時代下名人家風家訓如何實現“活化”發展提出建議,希冀其實現從“小眾家族家風”到“大眾時代精神”的嬗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優良家風不僅對個人、對家族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當下社會傳統美德傳承狀況的映照。名人家風傳統在當代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找準方向、抓住站位對其進行合理繼承,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名人家風的“活化”發展。
福州三坊七巷現存林則徐紀念館、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等。名人家訓或刻于實物,或載于書籍,或于其后代口耳傳承。經調研,名人家風家訓傳播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1.1 實物載體多樣化
實物載體是家訓傳承的重要依托。通過實物上記載或顯現的文字能讓后世對一個家族的家風精神進行感悟傳承,保持家風本色。林則徐的家訓《十無益》便是很好的例證。《十無益》以林則徐手書、刻成拓片的形式得以保存;沈葆楨的家訓則通過其手寫家書的形式展現于后世。
1.2 注重精神品質內化
家風家訓的作用無疑是同化和傳播,是對和家族有關或者更大范圍的人的精神品質塑造。家訓能否感染人、能否內化成人們追求的真善美品質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聯語展現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家訓不僅注重文字形式的傳播,更注重精神的內化和外顯。
1.3 傳播形式特色化
家風家訓的傳播形式是多樣的。口頭教誨或局限于血親之間的傳播,那么對于值得社會大眾學習的名人優良家風則應通過更加大眾化的方式來進行傳承。福州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則采用家風講堂的形式對福州的歷史名人家訓進行講解,以此擴大名人家訓傳承的受眾群體,為社會營造共學優良品質的氛圍。
1.4 傳播手段現代化
隨時代的發展,家風家訓的傳播也會被賦予時代特色。傳播手段的時代性也會逐漸顯現出來。多媒體技術、VR技術被引入博物館、展廳等,為人們認識名人事跡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增添了展館的活躍度。諸如當下眾多紀念館內會采用滾動式的電子屏來記錄名人生平,供游客自主查閱。不可否認,文化展覽也能與時俱進,滿足大眾的需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2.1 繼承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2.2 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內涵
名人家風家訓作為家族延續的見證,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當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準之一。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向上向善風氣。家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優良家訓的傳承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名人家訓中所體現的美德品質也進一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其內涵,成為人們提升內在涵養的精神來源之一。
2.3 體現鮮明的民族精神
我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并沒有時空局限,它存在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它或以文字記載體現,或以故事表演傳于社會。林覺民在《與妻書》中便寫道:“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這也成為林覺民的愛國家訓傳承下來。家風家訓的傳承與其自身的性質有關,其“所具有的原始性、深入性、終生性等特點,能夠使民族精神的培養和孕育取得最好的教化效果,它伴隨著每個中國人的一生。”中國人便是在教化、內化、外化的家訓文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使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2.4 偉大夢想實現的重要推力
中國夢是百年夢。在偉大夢想實現的征程中,家風建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紅色家風為例,若革命精神、奮斗品質、忘我奉獻等家風精神能夠與當代價值觀融合并得到發揚,“紅色家風家訓得到更多人們的認可, 勢必能夠對廣大人民群眾精神信仰的提升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5】而每個社會公民都應將優良家風內化成人格品質,在新時代用新的內涵對其進行發散,讓家風家訓成為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推力。
3.1 批判繼承名人家風家訓,形成包容開放的發展態勢
3.2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整合社會價值取向
3.3 形成政企民合力,打造三坊七巷家風新名片
3.4 注重名人故居保護,發掘文化效益
3.5 堅持以道德為支撐、制度為保障的傳承機制,擴大名人家風的受眾群體
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910394008)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