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鄢文強
實踐體驗式教學所具有的主體性、探究性和情境性等特點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不同于傳統單純的講授式教學活動,其能充分滿足師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并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時,本文還明確了實踐體驗式教學的涵義及特點,提出了實踐體驗教學的有效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我們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和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改革中提升實效性的理論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必須中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式教學方式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讓學生自覺認同政策理論,從而培養徳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實踐體驗式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自我建構認知,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理論基礎來自馬克思關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原理。而從心理學角度講,體驗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理智的直覺”活動,它總是與個體的意識、經歷相連。實踐驗式教學法所具有的過程性和親歷性,使得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融入自身的經驗,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并對原有認知進行重新構建,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康德也提出:知性為自然立法的論點,指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具有決定作用,通過利用內部構建的基本認識原則獲取經驗,得到知識。他們的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教師通過實踐體驗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促使其感性認識向理論認識的過渡。
3.1 認知主體性
實踐體驗式教學較傳統教學法最大的不同在于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轉換,其主體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這也成為了這一教學法的本質屬性。教師在課程準備中,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程度、學習興趣、知識結構等方面,并制定符合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計劃;在授課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內在積極主動、迫切學習的熱情,關注學生個體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維度或程度,引導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3.2 情境互動性
實踐體驗式教學以實踐體驗為主要認知方式,認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通過親身經歷,觸碰驗證,才能獲得系統知識,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掌握專業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將學生帶入某一實踐情境,使學生在設定的情境中尋找同理,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對事件的直觀感受,通過“在做中學”,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自己的知識,這一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在情境中的切實體悟,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引導教育,實現認知和情感體驗的結合。?同時,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主動交流互動,特定教學情境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共鳴及情感的升華,都生動的體現了這一教學模式的特點。
3.3 思想教育性
無論是傳統思想政治課教育方式還是實踐體驗式教學方式,都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包含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強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而實踐體驗式教學方法則更加注重從實踐、體驗中獲得新知識、重視在生活實踐中認識社會,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必須時刻體現教學目標,針對學生采取個性化設計,凸顯教學資源本土化的特點,選取接地氣具時代感的題材,達到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貼合學生情感的目的。教師對教材邏輯結構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整合教學材料和實踐體驗情境資源,從而影響和引領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態度、三觀構建。
4.1 實踐基地體驗形式
實踐體驗的形式多樣化,既可以是革命博物館、歷史遺址、文化景點也可以是社會特別機構。進行實踐教學的方式即可以是老師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地域歷史文化,將學生帶入實地進行現場教學,但是現場教學需要老師和學生均做好相關材料的準備,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替,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并回答自己的預設問題,提升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搜集八一南昌起義的背景資料,觀看電影《建軍大業》,通過尋找與課堂有關的材料,思考為什么有的人可以犧牲生命去換取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自強?教師把課堂轉換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將理想信念和八一史實進行串講,同學們會深有體會和感觸,明白理想信念的力量。另外也可以是利用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進行實踐教學。
4.2 情境再現體驗形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人文道德素養額教育,課堂可以利用歷史事實作為素材,對學生進行 教育。其方式可以是歷史劇的重現、道德倫理劇的編排和模擬法庭審判等形式展開。如以話劇的形式編排《無問東西》的經典橋段,通過對主人公們語言動作及心理活動的模擬,即思考自己可能做出的選擇,又逐步理解他們當時的選擇,當學生們融入那個時代直面選擇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認識愛國主義的內涵,及其所體現的本質,并被同齡人的選擇感動。情境再現方式,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的思考,通過反復討論或辯論的形式,理清思路,加深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的認知。
實踐體驗式教學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較好的一種嘗試,教師通過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在實踐體驗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建構自己的知識,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將感情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深入理解知識體系,而且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本文系江西中醫藥大學校級教改課題專項,課題編號:2016JZSZ-7。
(作者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