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燁
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是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的依據,除此之外生物教學的資源是相當豐富,如:多媒體課件,生物實驗室等。但生物課除了學習理論還要靠實踐,這就需要我們的生物實驗室了,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實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盡可能的開展生物課外活動,如:讓學生到社區,植物園,動物園,海邊進行觀察,學習;或是對于環境污染,人口問題進行調查。這種課外實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利于培養他們的情感與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課外實驗占中學生物實驗的比例非常大,它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它同時是生物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所以生物課外實驗也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穿插與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如:初中生物第一冊(上)中有10多個課外實驗,占整個實驗內容的一半,比重相當大,但是,由于教師認識不足或是學校條件不足等許多原因,很多教師不能進行課外實驗的教學,致使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科學素質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我們應該有理由重視中學生物課外實驗的教學,我從下面幾點進行闡述一下理由:
一般教師在講課之前或是在理論學習之后,要進行課堂實驗,課堂實驗有其限制性,如器材、時間、空間、小組人數等的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特別是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實驗結果也不盡人意。課外實驗在場地,時間等方面則比較靈活,課外實驗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學生家庭中進行,如對植物的向光性的實驗。這些實驗耗費時間較長,無法短時間內看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適合作為課外實驗活動。學生在實驗中要親自準備實驗用品,認真觀察,作好記錄,同時還要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這樣學生就自己獲取了新的知識同時還學會了探究的技巧和方法。此過程把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給學生自主、主動地探究知識的機會。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
課外實驗老師參與機會較少,只能進行必要指導,所以學生必須獨立完成實驗方案設計、選取實驗器材、觀察記錄實驗過程、整理、分析實驗結果等環節。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獨立解決,并且課外實驗的器材一般簡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更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學生也不易忘卻。
一般課外實驗多為探索性實驗,如“觀察蚯蚓生活的環境”,“制作葉脈書簽”,“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觀察葉色與光照有沒有關系”等。這些實驗無法在課堂實驗中短時間內完成,所以安排為課外實驗。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親自操作、及時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分析和思考,互相合作,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創新實驗材料,創新實驗方案,同時會對實驗結果提出異議,獲得更新更全面新的知識。培養科學探究的創造能力。而實驗室內操作則較為被動。不能發揮其主動性。
我們都知道“理論聯系實際”,生物學知識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不論是學習植物的種子發育的條件,還是魚的結構,各種細菌,環境問題......。因此進行課外實驗不僅利于掌握生物學知識,同時能將自己的知識聯系實際變成自己的本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不僅認識了上課所講授的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人工授粉、壓條、扦插、和嫁接等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教授的生物學知識,一般都是先人研究過的結論的描述或是解釋,學生對于這一類知識缺乏感性認識,而在實驗室中所做的實驗教師把所有的器材,材料準備齊全,按照步驟去做實驗,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不會開動腦筋去想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做,不會考慮試驗成功所需要的條件,只是單純記憶了實驗的結果。 許多實驗是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如“種子萌發過程”“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向上運輸”等教學內容,在課堂實驗中短時間無法看到結果,只能簡單描述實驗的結果,學生對于知識理解不夠,掌握不牢。對于這樣的內容,如果課后再進行課外實驗,既克服了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對于實驗觀察也會更具體、直觀,更加注意實驗過程中的各個細節,當然也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它的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它與其他學科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生物學科中的許多諺語如“樹不怕空心,就怕剝皮”,“大樹底下好乘涼”“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語文知識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很多。生物課本后的小資料或生物課外讀,如鳳梨稱呼的由來“有鳳來儀-鳳梨”等,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給語文寫作提供素材。如讓學生做臘葉標本,學生們將自然界中的各種樹葉做成臘葉標本后,再根據不同的葉形拼出各種不同圖形,還有制作栩栩如生的昆蟲標本,這樣既發揮學生的美術才能,又制作了生物學教具。
課外的實驗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看似教師所做的較少,雖然教師不參與實驗,但所要做的工作更多,實驗之前教師必須對每一環節多非常的熟悉,每一條件如溫度,濕度都必須考慮到。其實,在學生進行實驗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是非常關鍵的,教師還是起主導作用的。為了使實驗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做到幾點:
(1)實驗前講清實驗目的、要求和方法,注意事項使學生有所遵循。
(2)實驗過程中要隨時掌握學生實驗進展情況,可以通過談話、課堂提問等形式進行,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有針對性指導。
(3)完成實驗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并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就這次課外實驗內容撰寫小論文,參加評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為了孩子能夠更為有趣的進入生物課堂,貼近大自然,關心生活的環境,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重視我們的生物課外實驗教學吧!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主旨!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索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