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其重要時代背景;上海浦東新區以美麗庭院建設為抓手,推進浦東美麗鄉村建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作了有效的探索與實踐,美麗庭院建設過程中也給我們帶來若干思考: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繼續著力解決好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發展理念上,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充分發動群眾,建立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協調的治理體系。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推進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成為重點。一些地區明確提出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并采取多種組合措施加速推進。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神,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浦東新區更高水平上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步伐,在全區農村開展了以凈化環境、綠化庭院、弘揚文明鄉風為主要內容的美麗庭院建設活動,以此為抓手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安全、有序、整潔、文明、美觀”的浦東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庭院的“美”,不僅要有整潔有序的形態美,更要有鄉風文明的“精神美”、和諧幸福的“生活美”、富有情懷的“文化美”、治理有效的“機制美”。到目前為止,創新試點工作已擴大到21個鎮(南匯新城鎮、金橋鎮、高行鎮基本無村莊)111個村,為面上推進探索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初步經驗。具體內容是:
第一,整治環境、美化庭院,打造生態美。結合“無五違村居”創建,各試點鎮村均把環境整治、拆除違章、清理庭院作為起步階段的重點工作,促使試點區域環境迅速有了較大改觀。在清理宅前屋后的同時,合理利用零星土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美化生活環境,讓村民切實感受美麗庭院建設成果。同時,各鎮村在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方面也積極探索、主動而為,周浦鎮自籌資金800萬先行建設了棋桿、界浜、瓦南試點村組的污水納管,并在農村地區設置垃圾集中收集和分類點50個;大團、泥城、航頭等鎮積極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的有效機制。
在庭院美化的過程中,各鎮村充分發揮村民積極性,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一是將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成為解決宅前屋后亂堆放難題的有效方法。大團趙橋村、書院外灶村等試點村將村民在房屋維修翻建時余留下來的“拿著手酸,扔掉可惜”的零星建材,或用于其自家庭院的整修提升;或出售給村里,用于公共區域的打造;或集中起來存入“柴磚銀行”,定點堆放,隨用隨取。二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桃樹枝、廢舊輪胎、棄用的缸、罐等廢舊物件,打造景觀小品、裝點特色,變廢為寶,利用巧妙設計較好地解決了宅前屋后的亂堆放難題。三是鼓勵村民自己動手,因地制宜、廢舊利用扮靚自家庭院,花小錢甚至不花錢,村民有了角色回歸和主人翁意識,實現了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使得美麗庭院建設有了長久的內生動力。
第二,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打造產業美。美麗鄉村要做到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在美麗庭院試點推進過程中,各鎮也十分注重民宿、養老、休閑、觀光等特色產業的探索,努力盤活鄉村資源,發展美麗經濟。在區商務委和各鎮推動下,今年上海桃花節吸引游客同比大幅度上升,不少試點區域的優美環境受到市民歡迎,川沙連民村、大團果園村的民宿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此外,大團鎮以東大公路(大團段)鄉村休閑旅游黃金走廊帶為核心,總體規劃美麗庭院、美麗鄉村建設布局。書院鎮把老蘆公路整治和美麗庭院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公路沿線的15個村居全部發動起來,把沿路村民和商戶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把美麗風貌展示出來,把文化內涵挖掘出來,使美麗公路串起美麗庭院、美麗鄉村、美麗書院的“點線面”,力求讓“一路風景美如畫,處處庭院透詩情”的景象真正成為群眾的鄉愁寄托,從而持續提升群眾生活在書院美好家園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第三,黨建引領、村民自治,打造機制美。試點工作一開始,浦東新區就把尊重村民主體地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作為一條重要原則予以明確,把能否發動村民參與、如何發動村民參與作為衡量試點成效的重要標準。為此,各鎮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許多好的做法。
——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村民共同參與。在不少試點村,總能看到一批老書記、老隊長、老工匠、老勞模和“三八紅旗手”等黨員骨干的身影,他們在群眾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如泥城等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發動鎮、村各級黨組織,以多種形式宣傳發動群眾參與;黨員干部劃分責任區,落實公共區域的改造;設置黨員包干制,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如老港鎮通過老黨員宣講隊、村民文藝表演隊,為美麗庭院發揮了很好的宣傳和助推作用。
——目標激勵、煥發熱情,帶領村民走出去,通過學習成功的建設成果,給村民最直觀的認識和感受。航頭、泥城、祝橋、宣橋等多個試點鎮,領導親自帶隊,組織試點村組的黨員、村民去浙江或上海兄弟區縣參觀學習,激發起村民自主創建的欲望和熱情,下定決心奮起直追。
——建章立制、組織隊伍,想方設法把不同群眾組織起來,參與美麗庭院建設。如航頭鎮各試點村率先成立了村民自治指導委員會,并制定了“家門口”服務延伸點、“美麗庭院”評比、睦鄰點、五長制、文明平安創評、農業服務共6項管理制度;大團鎮趙橋村通過“五會七步”村民自治工作法堅持群眾事群眾提、群眾議、群眾決、群眾辦、群眾評;泥城鎮彭廟村組建的八支“炫燦分隊”時常活躍在村前宅后;祝橋鎮星光村的“花樣阿姐”巾幗督導團既是“美麗庭院”的爭創戶,也是“美麗庭院”的督導員。
——延伸服務,增強獲得感,吸引村民參與創建。各試點村普遍在試點隊組建立起黨建服務點、睦鄰點、老年活動室、巾幗小屋、姐妹微家、八仙桌議事廳、休閑廣場等形式多樣、功能豐富的“家門口”服務延伸點。這些探索切實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激發了村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熱情。
——社會各方,協同參與,把共建共享的共治理念融入試點。航頭福善村推行私人區域建設“三三制”,村民自己出一點、社會力量資助一點、政府投入一點的做法,既節省了政府投入,又調動了社會力量、群眾深度參與的積極性;泥城鎮聯合臨港管委會及四大高校團委,共同參與了白化墻面墻繪的設計、制作;川沙鎮協調東華大學、海洋大學,為試點村提供無償設計服務。區婦聯充分發揮優勢,牽頭發動女藝術家、女企業家,通過文藝創作、種子旅行等不同主題活動,吸引和凝聚百姓參與美麗庭院建設。
——星級評選,掛牌激勵,激發村民的榮譽感和參與積極性。各鎮婦聯主導開展美麗庭院星級戶創評活動,通過考核評級等形式來激發村民持續美化、不斷提升的熱情。
許多試點村在試點后,周邊其他隊組的村民紛紛要求參與美麗庭院的創建,主動提出要把自家環境打造地更優美,實現了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觀念轉變。這些變化不僅給各級組織帶來成就感,不斷提振各級干部干事創業、廣大村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決心和信心,更是給廣大村民群眾帶來了成就感、獲得感,享受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快樂。如今美麗庭院建設已經喚醒了廣大村民群眾對更高層面美好生活的追求,激發了村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熱情,這必將對推進自治共治、共建共享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協調治理體系發揮深刻的影響。
2.1 思考之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繼續著力解決好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習近平同志在上任總書記之初就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大政治判斷。加快浦東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更高水平上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要努力實現農村廣大地區居民對美好環境比較普遍的新期待。
加快浦東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更高水平上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要努力實現農村廣大地區居民比較普遍的新期待:1、路成網:道路平整敞亮、家家通達、戶戶便行、村村通公交;2、水清潔:河溝清澈見底、波光粼粼、九曲回腸、魚躍蛙鳴;3、樹成行:綠化錯落有致、色彩紛呈、候鳥棲息、花香四季;4、屋有韻:農居寬敞舒適、白墻黛瓦、宅前有園、屋后規整;5、田成方:土地規模經營、田塊整齊劃一、農田旱澇無災、種植技藝科學;6、人和諧:村民依法自治、家庭和美、鄰里和睦、共建共享。
2.2 思考之二:發展理念上,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總書記到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在座談會上,村干部介紹了關停污染環境的礦山,然后靠發展生態旅游借景發財,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習總書記聽了高興地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同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思想不僅對我們在經濟社會轉型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而且在理論上破解了發展中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的關系、環境生態與生產力的關系、環境生態與財富的關系等一系列難題,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上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
2.3 思考之三:要充分發動群眾,建立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協調的治理體系
在美麗庭院建設試點過程中,凸顯了要堅持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才能切實防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群眾置身事外的現象發生,以免“政府干、群眾看、七嘴八舌亂評判”,同時要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工作機制。如航頭鎮福善村推行私人區域建設“三三制”,村民自己出一點、社會力量資助一點、政府投入一點的做法,既節省了政府投入,又調動了社會力量、群眾深度參與的積極性,這樣的工作方法就值得聯系實際大力推廣。
以美麗庭院作為浦東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的切入點,就是要緊緊抓住家庭這個社會基本“細胞”,尊重村民主體地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美麗庭院的“美”,不僅要有整潔有序的形態美,更要有鄉風文明的“精神美”、和諧幸福的“生活美”、富有情懷的“文化美”、治理有效的“機制美”。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美麗庭院的打造過程,應該成為激活村民自治體系建設內生動力的過程,必須著力改變少數村民“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心態:用典型示范和美好愿景喚醒廣大村民群眾對更高層面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庭院美化的過程點燃村民積極投身創造美好生活的激情,通過自治共治、共建共享的機制激發村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熱情。從這個意義上講,美麗庭院的打造將是一個持續不斷升華提高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項階段性實施的工程。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