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垚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也稱家長參與,它包括家長的校內參與校外參與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以助力學生學習;后者是指家長根據自身的家庭條件在家中幫助孩子學習與學校相關的內容。科爾曼報告指出,學校的硬件設施與教師受教育層度不是決定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才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最主要因素。《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中,家長參與孩子學習情況的不容樂觀,存在著家長無法認識到他們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人的現象。
因此,筆者以布迪厄的家庭文化資本理論為基礎,將探討家庭因素中文化資本差異對初中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為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提出自己的見解。布迪厄將家庭文化資本定義為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相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家庭文化資本包括身體化、客體化和制度化三種形態。
1.1 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身體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是與個體身體相聯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來的“性情”,如個體的談吐舉止、交往技巧、操作技能和行為習慣等。它被打上了社會階層烙印,不同階層的人其“性情”不同,同一階層的人具有相似或共同的“性情”。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反映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上主要表現為父母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在親子互動情況方面,家長尊重孩子的狀況,親自溝通的狀況以及家庭日常交流狀況的調查結果都不容理想。當家庭教養方式為放任型或忽視型時,表現為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力和情感聯系缺乏,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朋友、困難和成績等意識不夠。這不利于子女情感、人格和智力的發展,導致其在競爭學校教育機會上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1.2 客體化文化資本與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客體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是通過外物表現出來的文化藝術產品,如服飾、收藏品(書籍、詞典等)等。客體化形態文化資本的占有通常需要以家庭經濟資本作為物質前提,并非每個家庭都可以獲得。客體化形態的文化資本反映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上主要表現為家中的藏書情況以及父母對子女提供參加戶外教育活動(如去圖書館)的次數。《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一部分家庭的藏書量較少,農村家庭的藏書量更是少于城市,這一方面源于家庭經濟資本的制約;另一方面則與農村父母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閱讀是子女獲取知識、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子女養成閱讀習慣,進而促進子女語言能力和讀寫能力的發展。
1.3 制度化文化資本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制度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需要得到外界認可的有益的制度性安排。它可以是個體的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乃至職業和職位等。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機會密切相關的是父母的受教育層度和職業。一般而言,個體從事的職業與擔任的職位與其受教育層度的關系是相當的,受教育層度越高,職業越體面,職位越高,薪酬越客觀。受教育層次高的父母切身感受到學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因而舍得為其子女在教育上進行投入,近年來興起的校外補習很好的說明了這一事實。學者洪巖壁和趙延東發現家長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其孩子參加校外補習的概率顯著高于家長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他們迫切地希望其子女從學前教育之始就超越其他家庭的子女。
2.1 學校助力轉變家長的角色和責任意識
2.1.1 尊重家長主體地位
家庭文化資本差異下,學校與家長溝通不足加劇了高文化資本家長參與低文化資本家長參與的鴻溝。學校需要明確家長在學校參與中的地位,一方面,把家長看作“消費者”,傾聽家長心聲和建議,可以建立家長咨詢室,面向所有家尤其是為文化資本低不懂得如何教養子女的父母提供咨詢與幫助。另一方面,把家長看作“合作伙伴”,家長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校共育是教育好學生的最佳途徑,單靠學校努力而忽視家長作用,或者單靠家長努力而忽視學校作用,都會導致家長或者學校的教育“缺位”。因此,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與決策,從家長的利益出發,從學校的全局出發,制定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校管理制度。對于想要參加學校管理與決策但自身能力不足的,學校可以開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專項培訓,傳授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相關知識。
2.1.2 宣傳并貫徹家長的權利與義務
學校應轉變家長“局外人”的觀念,從擔心家長“越位”管理的觀念中脫離出來,認識到,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不同,學校還應主動承當起宣傳家長的權利與義務的責任,使盡可能的家長認識到其具有學校相關情況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如學校教育知情權、學校教育決策權、選擇學校(專業、課程)權和教育過程參與權等。同時,有權利就有義務,學校在宣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時,家長義務的宣傳也不可缺少,家長需要承擔起教養子女的責任,為孩子在學校更好接受教育做好相應的輔導與準備。從而推動家長從學校教育的“旁觀者”角色向“參與者”角色的轉變。
2.2 家長間助力增強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凝聚力
不同家庭文化資本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是不一樣的。以參與家長會和加入家長委員會為例,家庭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參與家長會的次數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長次數多,家庭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加入家長委員會的人數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長加入家庭委員會的人數多。一方面,為縮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家長之間要形成互助合作的交往方式,不以學歷高低、不以家庭文化產品多少或者學生成績的好壞作為家長參與相關合作組織的砝碼;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置更多的組織提高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人群覆蓋面,使盡可能多的家長承擔起家長參與的責任。可以設置的組織有:第一,督政督學部,以參與學校管理,為學習發展建言獻策;第二,培訓學習部,以充分挖掘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中的潛能;第三,實踐活動部,家長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各種活動,增進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學生,家長與學校其他人員的關系等。
2.3 政策助力落實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制度保障
不同文化資本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程度反映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家庭文化資本雄厚的家長更加重視子女教育,反映在教育投入上可以表現為對子女文化藝術產品的投入更多,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更加民主化,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更高以及陪伴子女的時間更多。我國近幾年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度不斷上升,頒布《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等文件,一定程度上對于促進家長重視子女教育是由積極作用的。為縮小不同文化資本家長教育的重視程度,相關部門有必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如建立家庭教育監測評估制度,以指標的形式和硬性的規定,幫助家庭教育觀念“缺位”的家庭樹立積極主動的育兒觀,認識到家長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的觀念。只有家長真正的將自己作為教育子女的第一責任人了,才會積極地參與學習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作者。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