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莎白
【摘 要】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無論何種藝術,都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領悟。音樂是最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藝術,音樂表演則是一種特殊的視聽語言,隨著人們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對音樂表演的個性化要求也明顯增強。
【關鍵詞】音樂表演;藝術個性;創造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94-01
藝術個性是音樂表演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音樂表演成功的關鍵。音樂表演是將情感和思想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這就要求表演者對樂器掌握嫻熟自如、會多種發音技巧、有敏銳的創作天分、獨到的藝術見解,用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來展現音樂表演中的藝術個性,呈現出對藝術個性的追求。
一、音樂表演創造藝術個性的原則
(一)真情實感。音樂表演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情流露,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創作,將音樂表演的真實性和創造性相結合。不論什么樣的作品都帶有其特有的時代性、主觀性。每個人所處年代不同,自然對作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創作特點,所以要求表演者在進行二次創作時首先對作者有一個全面了解,其次對作品的樂譜有一個仔細的研究,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目的。表演者要用比作者更高層次的視角來研究作者思想意識。音樂表演者對自己的表演要有足夠的信心,對作品的二次創作要有極大的熱情,只有真心實意才能創作出非凡的作品[1]。
(二)風格和精神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時代感,是時代的產物。有些表演者會仔細認真的研究作者的心態,比如87版《紅樓夢》的歌曲演唱者陳力,為了唱好《枉凝眉》《秋窗風雨夕》《分骨肉》這些歌,跟隨紅學家上課,認真閱讀《紅樓夢》,了解曹雪芹的一切,還客串了劇中“柳嫂”一角,做了一回紅樓夢中人,正是這些準備工作,陳力的歌聲才能與87版《紅樓夢》相得益彰,她演唱的《枉凝眉》等歌曲才會流傳至今,成為不朽的經典。在表現歷史性特別強的作品時一定要把握住時代風格,做到時代風格與藝術精神的完美融合[2]。
(三)情感和技巧的統一。身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表演者,要具備專業素養、過硬的表演技巧,這是身為音樂表演者必修具備的條件。表演技巧和情感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如果一名表演者沒有最基本的表演技巧只靠情感輸出,或者沒有情感流露只靠技巧,都不能算是合格的表演。比如閻維文在演唱《小白楊》時,歌唱的技巧和情感達到高度統一,通過他的歌聲能夠聽出小白楊堅韌不屈、正直樸素的精神。只有表演技巧和情感達到統一,才是合格的音樂表演。
二、音樂表演創造藝術個性的要求
(一)動聽的聲音。聲音是音樂表演的靈魂,是音樂表演成功的關鍵。一次成功的表演是由聲、情、理三個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完美配合能大大提升音樂表演的藝術張力,從而塑造出完美的音樂形象。這要求表演者對作品進行全面的了解,對其作者有詳細的研究,再通過表演者對作品的感悟,使音樂作品的音樂形象成為自身創作的藝術風格,給觀眾形成優美的音樂意象。通過音樂表演給觀眾傳遞出柔和、明亮、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音樂體驗,塑造動聽的聲音形象,這樣才能引起聽眾情感的共鳴。此外,表演者還要對聲音深入研究,比如音色、音準、腔調等,表演者要把這些聲音材料整合在一起,才能讓音樂更加完美[3]。
(二)豐富的情感。情感是一部音樂作品成功的基礎,是音樂表演的目的。在表達或是傳遞情感方面,音樂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更加直接、深刻,所以情感表達是創造藝術個性的重要標志。與此同時,如果表演者自身情感不能和音樂作品傳達的情感相融合,就無法形成音樂上的共鳴,因此也就失去了音樂表演的初衷。這就要求表演者要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與音樂作品情感相融合,這樣才能表達出音樂所要傳遞的情感,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觀眾,讓觀眾引起共鳴。
三、藝術個性的培養
(一)多讀書。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多看書對身心有益。音樂表演也是如此,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內涵,才能充分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只有在書本中汲取知識并結合人生經歷,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音樂作品,實現藝術個性的創造。
(二)培養創造意識。音樂表演者要想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就必須端正自己的表演態度,表演者首先要對自己的聽眾負責,同時,還要對表演事業有敬畏心,這有這樣才能讓自己不出現驕傲自滿的情緒,保持對藝術的熱忱,不斷培養自己的創造意識,以極高的熱情進行藝術創作。
四、結語
音樂表演若想成功首先要尊重作者,其次還需要表演者與作者產生精神共鳴,想要在音樂表演中創造藝術個性就必須努力地感受生活,讓自己的生活經歷豐富多彩,用優美動聽的聲音讓觀眾感受表演者的真情實感,用純熟的技巧讓音樂表演更加精彩,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藝術個性。
參考文獻:
[1]安世潔.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藝術探微[J].課外語文(上),2018,(5):52.
[2]張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藝術[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38):73.
[3]白錦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藝術[J].新課程導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