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春
[摘 要]套種是促進農民群眾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在文中就對筆者所在地區蒜套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進行介紹,以期為套種模式的開發提供借鑒。
[關鍵詞]間作模式;棉花;大蒜;高效栽培
[中圖分類號]S344 [文獻標識碼]A
棉花—大蒜間作模式在成武縣已經發展了近30年,通過多年的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取得了優質、高效、高產的顯著效果。近年來蒜賤傷農民,受棉花價格一定程度影響,棉花面積有所下降。經過多年努力,我們篩選出適合魯西南棉花間作的優質、高效栽培抗蟲棉早中熟品種K836、魯棉研28、魯H424、魯棉319、奧棉6等,對棉花輕簡育苗移栽技術、生育進程、密植與產量等各環節進行了熟化研究,對營養土缽、紙缽和基質育苗移栽的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推廣以輕簡化、機械化為核心集成技術體系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 選用良種,精準播種
成武縣是魯西南蒜套棉老棉區,主要集中在大田集、張樓、黨集、南魯等鄉鎮,其中以大田集為代表的蒜棉套栽培模式已近30年,棉種優選品種抗蟲、抗病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魯棉研k836、魯棉研28、魯h424、魯棉319、奧棉6號優良品種,特點:結鈴性強、瘋叉少,果枝柔韌適宜簡化整枝;生育期130天左右,蒜棉套種適用的中早熟品種;鈴殼薄、吐絮暢、衣分高、纖維品質好;第一果枝部位適中,上桃快且“三桃”比例(1:7:2)合理,簡化粗整枝省工節本,增產潛力明顯。
播前要求:脫絨包衣種子純度達98%以上、芽率90%以上,精量播種;播種前10天左右選晴天,將棉種攤在竹席或布單上暴曬2-3天,打破休眠,促壯苗;小包裝包衣劑種子不宜暴曬。蒜棉套種區3月中、下旬營養缽育苗缽體準備完成。
2 適期輕簡化高效栽培,合理密植
我縣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可縮短與蒜茬25-30天的共生期,為健苗早發贏得時間。苗床拱膜育苗,營養土缽不僅費工且勞動強度大,可采用輕簡化基質育苗或紙缽降低,降低用工1個/畝。4月上旬清明前后(寒尾暖頭)苗床播下籽種,5月10日左右,棉苗2~3片真葉,拔過蒜薹后及時移栽定植,苗齊苗壯,正常壯苗標準為苗高15~20cm。
近年來,隨著抗蟲棉的推廣應用,棉區由過去的高密植2600株/畝以上轉向低密植1700株/畝。通過對比,密植低于1800株/畝和高于2600株/畝時產量下降顯著,且密植高于2600株/畝時爛鈴個數明顯增加,地力肥厚地塊密植應控制2000株/畝,地力偏低的地塊密植2200株/畝。棉苗移栽后與大蒜共生期大蒜已完成地下害蟲防治,棉苗期病、蟲害不需刻意防治,大蒜產生大蒜素會減少棉苗期病的發生。
3 簡化整枝,視情梳理
棉株現蕾后粗整枝,采用“捋褲腿”法捋掉第一果枝以下的全部營養枝和葉子,蹲苗、防旺長,具有一定的增產和防早衰、增加纖維品質的效果。大小行種植在7月10日以后封小行,7月底封大行;等行距種植的應在7月底封行,封行不能過嚴。整枝打杈,看長勢,將蔭蔽度較高的棉田的老葉、空枝、贅芽全部抹除,稀植或缺苗部位棉花,保留棉花底部1~2個營養枝。棉花打頂能控制棉株主莖生長,避免出現無效果枝,促進棉株多結鈴、少脫落。在7月中旬根據棉株長勢、地力、密度、品種,摘除主莖頂尖一葉一心;防止過早封行,去掉棉株下部 2~3個果枝邊心,促使有限的營養供給早生大蕾鈴的發育,通風透光防爛桃。
4 中耕除草,增施有機肥和鉀肥
隨著除草劑的廣泛應用,棉農放松了對棉田中耕、深耘,棉花根系扎不深,地上部分發育速度快,造成根、冠比例失調,花鈴期多風多雨易倒伏、早衰。強化中耕疏松表土、增加通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微生物活動和養分有效化,覆蓋肥料和埋壓雜草,促進棉花根系伸展和防倒伏,切斷表土毛細管,調節土壤水分狀況。在大蒜收獲除去地膜后對棉田2次中耕措施,中耕離株行20 cm處,切斷部分側根,促使主根下扎,第一次中耕深度8-10 cm,第二次中耕深度10-13 cm。在第2次中耕時結合中耕向棉株基部培土,培土高度大約10 cm,基部培土過高會妨礙次生根發育。
在施肥上重施有機肥、調氮、增磷、增鉀、添硼,有效地防早衰、增加纖維品質、緩解發病。棉蒜套兩作物共生期達1個月,一次基肥兩茬利用,大蒜用肥大,棉花苗期不用施肥。大蒜播種前深翻施用基肥緩控釋肥100-120公斤/畝,施腐熟雞糞1噸/畝,餅肥等150 公斤/畝;棉花定植后蕾期使用(緩)控釋技術結合中耕一次性施入棉田高氮、高鉀氯基緩控釋肥40-50公斤/畝,滿足棉花生育期的需要;后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含鉬、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的葉面肥,有效地防止棉花早衰及紅葉莖枯病發生。(緩)控釋肥實現肥料養分釋放速率同棉花生長所需同步,節本省工,環境友好,簡化工序,減少用工1-2個/畝,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緩控釋肥(親土一號)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棉田土壤抗災緩沖能力,節肥、保水、抗早衰,解決了棉花生長關鍵時期(花鈴期)因干旱或雨澇無法追肥,或施大量肥料后遇雨澇造成死苗的重大難題。(緩)控釋肥施用要注意:一不穴施或撒施,集中深施,溝深15-20厘米,距棉株離30-35厘米,機播溝底覆土一次完成,中后期不施控釋肥;二低洼、漬澇和排水不暢的棉田不宜施用。
5 全程化控,物理、化學融合防治病蟲害
棉花全程的化控與防治蟲害及噴施葉面肥一并進行,成為棉花優質高效技術體系的必需配套技術。①苗期:防徒長,助壯素1克/畝兌水10公斤噴霧;②蕾期:縮節胺0.5-1克/畝兌水15-20公斤噴霧;③初花期:促鈴生長、防脫落,縮節胺1-2克/畝兌水30-40公斤噴霧。④盛花期:打頂后抑晚蕾、促上部結鈴、減爛鈴,縮節胺2-3克/畝兌水40-50公斤噴霧。棉花化控“看天、看地、看長勢”原則,少量多次、前輕后重、逐次增量,切忌一次化控過量,化控時間與病蟲害防治時間吻合一致“二并”噴施;打頂后化控可結合葉面肥、病蟲害防治“三并”噴施,節省用工0.5個/畝 。如果超量造成藥害,生長緩慢,蕾鈴脫落,可用赤霉素及時噴施減輕藥害;天氣干旱不宜使用,如施藥防、控后8小時遇雨,可減量重噴一次。
蟲害防治:抗蟲棉的推廣減少棉鈴蟲的發生,二代棉鈴蟲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鈴蟲視發生輕重,在卵孵化高峰和幼蟲期防治1-2次即可。重點防治棉盲椿、棉蚜、棉紅蜘蛛等非鱗翅目害蟲,大面積病蟲害防治苗期施藥可用自走懸掛式噴霧機噴霧,蕾期開始使用無人植保機防治,連陰雨天過后要及時用藥防治,避免造成大的危害。
利用害蟲的趨黃性,在害蟲發生期5月下旬開始棉區內用木棍或竹竿懸掛黃板,密度為3-5張/畝,高度1.5-1.8米,可使綠盲蝽蟓、蚜蟲、葉螨的蟲口密度降低;利用害蟲趨光特性安裝頻振式燈殺蟲燈,布控覆蓋50畝/盞,燈控區落卵量較對照區降低54.44個百分點,可減少農藥使用3至4次,棉農每畝可節約農藥成本60元,減少用工3個/畝。黃板、殺蟲燈的使用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輕農藥對農作物及環境的污染。
6 適時澆水及時排灌,搶時拔柴
棉花移栽后蒜棉共生期澆足水,苗期到蕾前期不需澆水;蕾期、花鈴期及吐絮初期10天以上無雨或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時,要酌情及時澆水。施肥后,如天旱無雨需澆水,水量宜小,提倡溝灌,反對漫灌。對于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棉田,連陰雨天應及時排水,要在24小時內將棉田內的積水排除完。
蒜棉套茬口安排,10月上旬為大蒜適栽期,常年蒜農偏重大蒜效益,棉花9月中旬拔柴清茬出地,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為確保換茬種蒜不誤農時,可將拔棉柴期適當推遲到10月初進行,搶時整地、施肥、耕地、播種。
蒜套棉目前是較為適宜成武縣的種植模式,需進一步簡化棉花栽培技術環節,實現機械化,逐步改變原有棉田間套種(蒜棉套作)的一家一戶(小農)種植模式,不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節本增效,農藥化肥減量,從物理、化學、生物性狀結構強化土壤有針對性、可持續性的修復改良,減少面源污染,協調群體與個體矛盾,把好優質、高效舵,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防早衰,增加鈴重,增加纖維品質,實現棉花栽培優質、高效穩定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宋傳雪,劉愛美,尚曉宇,等.蒜套棉栽培法對棉花植株生長動態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
[2] 程艷元.棉花—大蒜高效種植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7).
[3] 田曉飛,李成亮,張民,等.控釋鉀肥對大蒜——棉花套作體系產量和土壤鉀素供應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