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星
[摘 要]農業人口在我國占較大比例,農村社會治理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近些年來,扶貧難、生態環境治理難、文化生態治理難等諸多復雜問題逐漸在農村社會治理中暴露出來。旨在通過對農村社會問題深入分析,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構建以農村黨組織為領導中心,以村民網格化管理為基本手段,以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為重要載體,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創業服務于一體的農村社會多維度綜合治理體系,提升農村地區社會治理水平。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社會治理;多維度綜合治理;治理水平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農村地區社會穩定和諧是農村發展的重要保證。近些年來,學界對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研究角度繁多。胡兵博士從農民利益抗爭策略角度詮釋了農村基層治理的重要性:“對農民抗爭行動和基層治理的研究,有利于窺探社會變遷的答題走向。”在農村基層治理的研究過程中,時代背景是不容忽視的。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都在影響著農村地區的具體形勢,學者丁衛從復雜社會治理方式的角度闡明了當前農村社會治理要件的變革:“隨著村莊內部諸多結構要素的改變,村民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和交往日益頻繁,資源集聚與人員流動趨勢也日益增強。”學者饒靜闡明了農村治理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農村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農村治理問題是社會治理中的難點,但是在當今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地區社會治理迎來了新的機遇。
1 當前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現狀與困境
當前,農村地區社會治理處在的治理環境當中。隨著1984年計劃經濟時代農村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的結束,城鄉以及地域經濟差距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三十余年以來,隨著農村產業化改革,原先相對封閉的農村社會環境迎來了開放契機,農民生活水平也隨著經濟來源的多元化有了較大提升。但是在大家“富起來”的同時,人口流動造成原先熟人社會的村落群體倫理結構發生改變,集體主義思想淡化,個人不再過分重視生疏環境下的輿論監督,于是“個人之間聯系的弱化、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個人與國家距離變遠、道德規范失靈”的現象逐漸產生。
在農村社會具體的治理實踐過程中,基層治理力量主要由村委、村黨支部、村民小組構成,呈現出“大事管不了,小事多得管不過來”的尷尬局面。面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外流,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為主要常駐居民的農村地區,諸如上級惠民政策落實困難,創業就業項目難以落地,農村生產項目存在一定困難,村民活動難以開展,村民間矛盾不易調節,干群關系不和諧等現象時有發生。雖然,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社會良性發展,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是可以克服和決絕的。關鍵在于找出問題深層次原因,理清思路,對癥下藥。
2 農村地區社會治理問題的成因發掘
農村社會治理難的根源在于人際網絡的破壞。在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的今天,人的趨利性發揮到較高水平。在農村現居人口中,之所以發生小事、瑣事釀成大事、大矛盾,社會網絡的變化因素首當其沖。在空心化的農村地區,勞動力外流,農村地區代表集體利益的集體活動難以組織,尤其對于偏遠地區,交通條件、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在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的情況下發展經濟項目具有較大難度,黨和國家的惠民創業就業項目在推行過程中存在客觀阻力。在組織涉及集體利益的活動過程中,村民積極性不高。
在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官本位”思想余毒尚存,盡管一些傳統村落的村干部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擔任,但是年輕一代村干部中不排除有通過不正當手段上任的。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水平有限,甚至假公濟私的現象偶有發生。“官民有別”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發酵得更加深入,于是,村民不信任村干部,進而在村干部安排的工作和活動過程中執行力也大打折扣。近些年,大學生村官制度為農村社會治理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由于大學生村官社會閱歷有限,對當地社情、民情不夠熟悉,往往造成“水土不服”的現象發生。
3 農村地區社會治理新機遇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農村地區社會治理迎來了新的機遇。首先,從國家層面來看,多年以來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業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農村經濟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新型農民倡議,都是在多年以來涉農問題治理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在鄉村振興戰略藍圖下,大量惠農政策逐漸頒布并付諸實踐,農村醫療保障改革、農村教育問題、新型農業扶持等政策性措施逐漸實施。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農村成為新形勢下重要的創業發掘點,大量鄉鎮小微企業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國家創業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創業者在農村地區創業。
人才的回流為農村地區各項事業注入了力量,隨著城鄉統籌的進一步加深,同樣也伴隨著城市人才的逐漸飽和現狀,醫療人才、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等大量人才逐漸流入農村地區。這些人才匯聚農村,極大提高了農村基本醫療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社會管理水平。在如此形勢之下,農村各項事業都進入了希望的時代。同樣,伴隨著基礎性條件向好,社會治理難度也逐步降低。
4 農村社會多維度綜合治理思路
新農村,新形勢,新未來,治理好當今農村社會,事關整個社會和諧、穩定。要達到有效治理、高效治理的目標,就要充分認識當下新時代賦予農村社會治理的新內涵。當前的農村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日常事務井井有條,農村各項事業有條不紊,更高層次的治理在于文化治理、移風易俗,經濟均衡發展,以及環境友好式產業發展,精細化產業管理等方面。基于農村社會實際情況,豐富、健全治理力量就顯得格外重要。著眼鄉村振興的戰略大局,建設人民幸福富裕的新農村,就必須充分重視當前農村社會網絡的修復工作,充分認識農村社會風氣改善的重要性。
首先,充分調動在居農民的治理積極性。充分發揮各治理主體作用,真正做到多元化、多維度治理,全方位提高治理水平。要發揮好村干部的帶頭作用,就要細化村干部責權統一,明確村干部的職責和權利,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與考核,除了必要的政風監督,還要注重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大村干部培訓力度,構建村干部交流學習機制,使村干部成為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中流砥柱。在農村網格單元中,發揮網格負責人的作用。在網格負責人的確定工作中,不僅要考慮民主性,還要結合該網格的具體情況,真正選出能夠帶動整個網格積極性的村民。
其次,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技術優勢,提高農村社會的治理效率。構建在籍村民和村干部的信息交流服務平臺,聯合互聯網專業技術機構,開發旨在提高治理效率、便于信息交互的便民微政務APP,縮短農村常見問題的處理周期,從技術層面加快相關負責人的反應速度。第一時間為村民解決問題,第一時間發布、傳達相關政策信息,第一時間收集農村治理信息情報。
最后,最大范圍調動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打好新時期農村治理的人民戰爭。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治理好人民的社會,就必須依靠人民。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要將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最大化地宣傳到位、落實到位。利用大學生村官、假期返鄉大學生、教師等力量,組成政策宣傳隊,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宣傳相關政策。只有向廣大村民解釋清楚政策,只有真正將惠農落到實處,真正為農民利益作出事實,才能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贏得人們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8-03-23(1).
[2] 胡兵.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研究[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3] 丁衛.復雜社會的簡約治理——關中毛王村調查[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4] 饒靜.當前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2).
[5] 田毅鵬.中國社會后單位時代來臨?[J].社會科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