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智琪 陳修穎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此戰略是我國新時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迫切要求。為了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除了政策、資金之外,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要素還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的位置,強化鄉村人才振興支撐。這一段話,指明了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在于人才,必須把鄉村人才振興放在首位,吸引更多的優秀外來人才,鼓勵當地所擁有的鄉土人才,培育新型的農村專業人才等,這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奠定穩定的人才基礎,從中靠人才帶動鄉村資源的發展,所以對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以下途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人才;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將“三農”問題解決好是黨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第一步是鄉村人才的振興,只有將鄉村人才振興了之后,才能帶動其他資源的振興,以達到鄉村振興的五大戰略目標。但是目前,鄉村人才的建設還不能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由于鄉村的區位、交通、經濟發展及公共設施服務不完善等因素,導致鄉村的人才數量較少,更多青年人選擇外出就業,而留在鄉村的大部分是年紀較大勞動力較弱的農戶,也是因為上述各種因素,鄉村很難吸引到新鮮血液的注入,所以阻礙了鄉村的發展。因此為了解決“三農”問題,以達到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必須堅持農村各類人才的優先發展,解決人才匱乏的現狀,創建一支為振興鄉村、愛農村的工作隊伍。
1 鄉村振興與鄉村人才
1.1 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戰略,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是關系到我國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所以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的主要工作。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地找尋適應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方法,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工作。實質上,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在不斷提高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收益度的基礎上,從而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完善農村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備等,以達到農民能夠長期增加穩定收入,能釋放更多的勞動力,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參與到鄉村振興的發展事業中來。
1.2 鄉村人才
狹義的鄉村人才主要是在農村種植業等農業領域里有一技之長或能夠通過自身種養農作物增加收入的勞動者。但是這種對于鄉村人才的定義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時代發展要求了。
廣義的鄉村人才是指在農村各行各業中具有一技之長,并且靠此技能獲得收入,或者具有致富能力或能夠帶動他人一起致富的勞動者。這個定義把人才的理解范圍定位在了鄉村不僅僅是農業,而且還突出了人才的社會性和實用性,對社會有用的就是人才。
2 鄉村人才的現狀及問題
2.1 鄉村人才發展水平不高
我國鄉村人才的總數量較低,特別是在西部地區,不僅僅是數量上的不足,而且就算有些地區的人才數量相對較多,但是整體層次不夠,處于偏低的狀態,很多工作在涉農一線的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下的學歷和初、中級職稱人員,大大影響了鄉村振興的發展。這些鄉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鄉村人才結構不合理,不能將人才所具備的長處完全地展現出來,導致人才的誤用。
2.2 鄉村人力資源的缺乏
因為鄉村區位偏遠,交通不便利,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就業機會少等多種原因,大部分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來增加實際收入。而剩下的勞動力大多數為婦女、兒童和老年人,農村的勞動力也趨于老齡化、弱勢化。這樣長久下去的話,耕地的質量得不到提高,而農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也會逐漸降低,讓城鎮化的發展緩慢,不利于鄉村振興。
2.3 培育人才的體系不完善
鄉村沒有系統的培育人才的體系,會讓大部分的人才流失到其他發展較好的地區,在鄉村的工作人員也缺乏系統性。每個人才具有不同的特點,需要培育人才的多方面技能,但是沒有相應的部門對這些鄉村人才進行相應的培訓,來提高人才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掌握,提升部分本科以下的人才的學歷,擴展人才各方面的知識,并且也還未形成一批適應鄉村發展的新型鄉村人才隊伍。
3 鄉村人才振興的途徑
3.1 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
鄉村人才在鄉鎮之間的分布也是比較分散的,將這些鄉村人才系統地聚集起來管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合理的機制,提高鄉鎮部門的崗位比例,比如農業專業高級崗位。根據有關規定制定合理的崗位結構比例標準,將鄉村人才的特長能夠物盡其用,從而加強政府對人才的更多了解以及更加合理地管理人才并且能夠讓政府部門對鄉鎮的事業單位能夠隨著實時動態進行統籌調控。這樣不僅壯大了鄉村人才的隊伍建設,也讓這個隊伍變得系統化,每個部門都能各司其職,能夠有秩序地系統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從而節省時間也提高了各個部門的效率。
3.2 創建合理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
制定相對應不同鄉村人才的評價標準和評分制度,其中對于管理型人才進行學歷、年齡等多方面的評價,從而判定出這地區的管理型人才是否達到了鄉村人才振興的標準。對科技型人才則需要進行其對技能的掌握性以及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度各個方面的考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所以對科技人員的評價研究具有現實必要性。僅靠農戶來帶動整個鄉鎮的經濟發展是遲緩的,這時需要當地和外來的農業大戶,也就是所謂的經營型才,但不能盲目地吸引不適合本地的經營型人才,要對經營型人才也要進行合理的評價,從其對本地和本地農作物了解等知識方面的認識,來確定經營型人才對本鄉鎮經濟的發展影響。所以建議創建合理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不僅可以判斷本地區鄉鎮的人才振興程度,還為其他地區的人才振興提供了判斷依據。
3.3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截至目前,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1400萬人,雖然人數較少,但是一個新型的職業農民可以帶動周圍的農民來從事鄉村振興事業。隨著人們對農學的知識意識以及技術意識越來越強烈,了解到只有將技術提高,才能提高耕地的質量,當技術提高了后就能釋放更多勞動力,減少農民在耕地上的耕作時間,從而也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增加了農戶的實際收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后,還需要根據這些人才的工作實際成績,提拔一部分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一個系統有效的用人導向,并有意識地帶動其他人才和群眾向他們學習進步。除了培育新型農民,也要去挖掘在農業方面經驗較多并且愛農村農民的人才,將他們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為我國的鄉村振興增加一份強有力的支持。
3.4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鄉村振興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將其推動,所以不僅不能離開土生土長的鄉土人才,當然也不能缺少四面八方的返鄉人才,返鄉的人才從外面帶來了新鮮資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和資源的基礎。對農村專業人才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需要提高,不能只在意數量上的提高,還要考慮如何提高專業人才對于知識和技能的認知性和掌握性。不斷優化農村專業人才的隊伍結構,強化對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監督指導,自覺接受政府和當地群眾的監督,以實際行動為本地區服務,提高本地區的經濟效益。壯大了農村專業人才的隊伍,提高了整個隊伍的素質和專業技能知識與運用知識后,對于鄉村發展出現的難題,就能夠及時準確地解決。
3.5 靠產業吸引并留住外來人才
吸引人才可以依靠鄉村的產業,當鄉村產業得到了逐步發展壯大后,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吸引了那些愿意上山下鄉的企業家,讓他們發現在鄉村也有著很多的致富之道,對于愿意返鄉創業的青年們,也為他們在鄉村的創業事業提供了便利。需要給外來人才制定合理的工資和獎勵機制,這樣不僅可以留住人才也為后面吸引人才打到堅實的經濟基礎。產業帶動了鄉鎮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才的引進,推動了鄉鎮的產業發展,這個方法是相輔相成的。當青年人和經營型人才回歸后,將鄉村的發展情況通過網絡的方式傳遞到了其他鄉村和城市,讓其他鄉村有了可以借鑒的方法,也吸引了部分城市的人選擇在鄉村就業,因此還緩解了城市人口擁擠的現狀,推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振興了鄉村。
[參考文獻]
[1]賴艷萍.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04).
[2]李麗莉.吉林省農村實用人才政策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06).
[3]葉慶興.實現國家現代化不能落下鄉村[J].中國發展觀察,2017(21).
[4]董政豐.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以溫州模式為例[J].商業時代,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