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嶸 陸周翔 劉蕓蕓
急性咽喉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好發于春夏及秋冬之交,常因過度煙酒、過勞、受寒等因素導致免疫力降低,感染病原體所致。本病可發生于各年齡段人群,以咽喉部的瘙癢、咳嗽、干嘔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引起關節酸痛、聲音嘶啞,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慢性咽喉炎及扁桃體炎[1]。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目前主張采用抗病毒、抗炎、止咳化痰聯合的干預方案,但臨床癥狀緩解慢。受到炎癥反應影響機體內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等促炎性因子水平可顯著升高,對于病情評估有更高的敏感性,且在評估疾病預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急性咽喉炎證型以熱毒雍盛型最為多見,普濟消毒飲是中醫治療“大頭瘟”的代表方。本文探討加味普濟消毒飲治療急性咽喉炎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本院急性咽喉炎(熱毒雍盛型)患者80例。診斷標準[3]:患者表現為發熱,咽部疼痛,咳嗽咳痰,惡心欲嘔,咽部異物感,嚴重時可出現吞咽困難;鼻咽鏡檢查:咽部充血,黏膜蒼白水腫,可見水樣分泌物滲出,表面可見點狀滲出物(黃白色),咽側壁紅腫及咽后壁淋巴濾泡。中醫證型[4]:熱毒雍盛型:發熱,咽痛,口干,聲音嘶啞,頭痛,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滑數。納入標準:(1)確診急性咽喉炎(熱毒雍盛)者,病程<48h者;(2)近期未接受過其他治療藥物者。排除標準:(1)過敏體質者;(2)合并支氣管炎、肺炎、鼻竇炎等呼吸道疾病者;(3)肝腎功能障礙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37.46±9.37)歲。病程4~47h,平均(26.63±3.67)h。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38.02±9.74)歲。病程5~48h,平均(26.49±3.9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經知情同意且經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注。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予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治療,治療過程中觀察不良反應情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用藥,對于小兒患者選擇抗生素時常規采用頭孢類抗生素。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加味普濟消毒飲,方由蒲公英15g,連翹15g,升麻10g,白僵蠶10g,柴胡10g,黃芩10g,牛蒡子10g,桔梗10g,浙貝母10g,板藍根10g,玄參12g,馬勃6g,甘草6g,蟬衣5g,薄荷5g,黃連5g組成。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飲片公司生產,由本院中藥房統一提供,1劑/d,每劑藥標準煎煮法取汁300ml,分上午、下午2次服用,150ml/次,兩組均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觀察兩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咽痛、咳痰、異物感、咽部紅腫、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所需時間。正常值:體溫均采用腋窩溫度,標準測量法顯示<37℃即正常。白細胞計數正常范圍:(4.0~10.0)×109/L。(2)炎性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IL-6、TNF-α、C反應蛋白(CRP)情況,清晨空腹采集3ml肘靜脈血,離心處理后采用ELISA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均為同一批次,均由本院檢驗科高年資醫師統一檢測完成。(3)臨床療效[5]: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咽痛、發熱、咽喉異物感等癥狀消失,咽喉黏膜無充血,白細胞、CRP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患者體溫雖未恢復正常,但已較前降低,咽痛、咽喉異物感等癥狀明顯改善,白細胞、CRP接近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發熱仍存,較治療前有所降低,咽痛、咽喉異物感改善,白細胞、CRP水平降低,但不明顯;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輔助檢查均未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患者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 n 體溫恢復正常咽痛咳痰異物感咽部紅腫白細胞恢復正常觀察組 40 1.82±0.19 1.59±0.22 1.74±0.31 1.65±0.38 1.87±0.37 1.29±0.27對照組 40 3.67±0.46 3.85±0.51 3.75±0.61 3.17±0.50 3.94±0.43 3.86±0.45 t值 7.605 9.072 8.153 10.607 9.084 11.7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TNF-α(ng/L) IL-6(pg/m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63.87±31.79 64.07±7.85* 83.34±8.59 56.47±4.59* 11.74±3.69 3.84±0.42*對照組 40 162.91±30.86 92.24±9.37* 83.41±8.46 63.94±5.68* 11.86±3.62 6.53±1.59*t值 0.475 13.672 0.509 9.183 0.384 10.87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急慢性咽喉炎表現為咽喉淋巴及黏膜組織彌漫性炎癥,與細菌感染、飲酒抽煙、病毒感染、免疫失調等因素相關,近年來受到環境污染、飲食結構變化本病發生率逐漸升高[6]。研究表明本病多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常見病原體,多由急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治療不及時而繼發[7]。本病臨床癥狀較多,嚴重者引起咽喉水腫,影響患者正常呼吸。治療方面一般采用抗感染為主,細菌感染者可采用喹諾酮類、頭孢類抗生素,病毒感染者可選用干擾素、金剛胺等抗病毒制劑。對于部分咽喉疼痛的患者而言可聯合局部用藥,溫生理鹽水或復方硼砂液含漱、霧化、碘甘油涂擦咽壁等方法有助于急性期臨床癥狀改善[8]。但單純西醫治療不良反應大,且抗生素應用存在耐藥風險,因此尋求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隸屬于“喉痹”范疇,目前大多學者認為本病的發生常因肺衛失固、起居不慎、氣候劇變,風邪外襲引起;或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蘊結肺胃所致,表現為咽喉疼痛。可見喉痹發生病機復雜,但六淫是發病重要誘因,急性期熱邪表現更為明顯,臨床證型以熱毒雍盛型多見,加味普濟消毒飲方中蒲公英、連翹黃連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且具有疏散風熱功效,促進熱邪從衛分而解;柴胡疏肝解郁,黃芩清熱解毒,兩藥合用和解少陽;牛蒡子疏散風熱,利咽消腫;桔梗宣肺化痰;升麻解毒;白僵蠶祛風散結消腫;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板藍根、馬勃合用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功效;玄參養陰清熱,既可清熱以促病情修復,還可養陰以避免陰液進一步受損;蟬衣、薄荷均可祛除風熱邪氣,還可加強全方利咽。
急性咽喉炎與炎性因子分泌異常升高相關,TNF-α是機體內關鍵的促炎性因子,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可提高環氧合酶-2活性,加重炎癥反應,引起咽喉疼痛;IL-6可刺激IL-8等其他炎性因子大量分泌,升幅與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9-10]。CRP由肝臟合成,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機體存在感染時可顯著升高,是目前常用于診斷并評估感染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江劍橋[11]發現急性咽喉炎患者TNF-α、IL-6、CR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各項炎性指標降幅明顯大于對照組。劉繼紅[12]則對急性咽喉炎小兒患者進行觀察,發現TNF-α、IL-6是導致感染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漸降低甚至接近正常水平。
觀察組聯合加味普濟消毒飲,治療后TNF-α、CRP、IL-6水平均降低,提示上述指標與本病的密切關系,與國內其他文獻相一致;癥狀體征方面,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咽痛、咳痰、異物感、咽部紅腫、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時間少于對照組,癥狀體征改善更顯著,且總有效率達100.00%。本資料結果提示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本研究證實TNF-α、CRP、IL-6等指標在急性咽喉炎發病中的地位,且可成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綜上,作者認為對于急性咽喉炎患者聯合加味普濟消毒飲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