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軍 張少帥 魏艷 高秀云
摘 要:本文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開展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作為例,總結了培育工作的實效、亮點,以及主要經驗做法,為科研院所開展國際援外人才培訓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瀾湄國家;農業人才;培育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5-0231-02
瀾湄流域大部分為熱帶和亞熱帶氣候,農業為該區域傳統支柱產業,雖有較好的自然資源稟賦,但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實施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發揮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優勢,推動瀾湄區域國家農業農村經濟共同發展,支撐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國家級熱帶農業科研機構,近年來,中國熱科院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先后承辦國內外機構資助的熱帶農業技術國際培訓班90多期,培訓來自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3000余名學員,為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熱帶農業人才培養和教育培訓奠定了基礎。中國熱科院在熱帶農業科技創新和熱區農業人才培訓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豐富的經驗,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為科研院所開展國際援外人才培訓工作提供借鑒。
1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作開展概況
(1)總體目標。以開展農業產業管理與技術培訓為主,開展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配套工作,圍繞管理與技術培訓、農業科技減貧、支撐企業走出去、培訓基地建設、人才需求與合作機制研究等5項內容,發揮項目綜合效益,通過技術與人才培訓、信息交流、機制研究等,促進瀾湄區域農業深度合作,推動瀾湄區域國家農業農村經濟共同發展,打造瀾湄區域國家農業合作樣板工程。
(2)實施情況。圍繞瀾湄流域國家農業需求,共舉辦了熱帶農業有害生物疫情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培訓班、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研修班、熱帶特色經濟作物生產與加工技術培訓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與農業信息化培訓班、熱帶畜禽規模化養殖與飼料作物種植技術培訓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研修班等6期培訓班,培訓124人。此外,圍繞人才培育工程,開展了培訓體系建設,建建立1個來華培訓學員信息庫,建立1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數據管理系統;建設了瀾湄區域農業人才培訓專家庫(在庫專家163人),建設了13個精品培訓課程,建設1個實訓實踐基地庫(在庫基地9個),遴選1家海南公司為重點支撐“走出去”企業,并為其提供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完成了《瀾湄區域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建議報告》《瀾湄區域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建議報告》《瀾湄區域國家技術人才需求分析報告》等研究報告。
2 構建培育服務體系,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系列支撐
2.1 建立項目管理系統,為項目執行提供組織支撐
(1)成立領導小組,統籌管理項目實施。項目實施責任主體協同院培訓中心成立了瀾湄項目管理小組和突發事件應急工作小組,并依據相關規定制訂了9個專門的項目管理工作制度,為項目的順利執行提供組織保障。項目實施前,領導小組及項目組成員召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項目啟動會,明確要有效利用院里現有資源和平臺,注重挖掘瀾湄國家農業信息的收集,發揮項目綜合效益,集中力量將這一項目做成典型和品牌。
(2)多方聯動,層層落實目標責任。為推動項目實施,項目實施責任主體圍繞項目總體目標,就項目實施方案、任務分工、項目團隊組成等進行系統研究,明確了各任務的負責人,簽訂了分項目協議書,強化各分項目組的目標與責任。自項目啟動以來,各項目組負責人圍繞項目進展、經費執行、出國調研經驗交流、項目總結等召開了10余次會議,討論解決項目執行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部署“瀾湄”項目下一步工作計劃。
2.2 圍繞培訓班品牌建設,構建與完善培訓運作系統
(1)以質量為主線,認真落實好培訓班組織與實施。按照目標任務,項目組按計劃穩步推進各培訓班工作,逐步完善“一站式”培訓體系。2018年3月-9月,共舉辦熱帶農業有害生物疫情監測、預警、綜合防治等培訓班6期。在學員來源方面,85名學員來自柬埔寨農林漁業部、老撾農林部、緬甸農業、畜牧與灌溉部等政府機關部門,26名學員來自泰國清邁大學、越南國家農業大學等科研教學機構,還有企業推廣人員13名。級別方面,司局級學員11名,處級及以下學員113名。培訓班注重需求分析,強化培訓效果,加強方式創新,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整體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以回訪為抓手,穩步推動科學研究與科技合作。強化對學員的回訪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加強對瀾湄流域國家產業發展和人才培育等方面調查研究,尋求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一是對柬埔寨學員進行回訪。項目實施責任主體單位赴柬埔寨農林漁業部農業總局、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柬埔寨勞工與職業培訓部、柬埔寨農林漁業部、柬埔寨總理府經濟社會文化委員會等共9家單位對培訓學員進行回訪,并開展柬埔寨熱帶農業概況、熱帶農業科技需求、人力資源需求,以及我國“走出去”企業在柬埔寨的發展情況和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調研,并與柬埔寨勞工與職業培訓部簽訂關于科技人才培訓的合作意向書。
二是對泰國學員進行回訪。項目責任主體赴泰國農業大學、泰國農業部農業廳、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經商處、清邁大學農學院和中國駐清邁總領事館等7家單位對培訓學員進行回訪,并開展泰國熱帶農業概況、熱帶農業科技需求、人力資源需求,以及我國“走出去”企業在泰國的發展情況和對農業技術的需求調研,并與泰國農業部農業廳和梅州大學農業產業學院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三是形成研究報告。項目責任主體收集整理了調研資料與信息,完成《瀾湄區域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建議報告》及《瀾湄區域國家技術人才需求分析報告》等,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整體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回訪,加強與各國農業科技合作,為區域減貧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
2.3 圍繞培訓基地建設,構建人才培育支撐系統
依托農業農村部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基地、熱帶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人才優勢、科技創新優勢、熱帶區位優勢、條件優勢,針對瀾湄區域熱帶農業人才培訓需求特點,已建設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農業人才培訓專家庫、培訓實踐基地庫和13個配套精品培訓課程,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訓基地提供了支撐。
3 培育工作亮點
(1)以培訓促合作,項目綜合效益明顯。培育工作實施以來,充分發揮了項目綜合效益,直接推動科研院所與柬勞工與職業培訓部簽署合作協議1項,促成院相關單位與瀾湄國家科研機構簽署科技合作協議4項;協助院相關研究所與泰國農業部農業廳等7家機構建立起聯系渠道,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效支撐了1家企業“走出去”;此外,項目以技術培訓和回訪調研有機結合為基礎,開展針對性的人才需求與合作機制等研究,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推動瀾湄區域農業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2)以培訓擴影響,有力的服務了我國外交。針對學員級別高、影響廣泛等特點,整合全院資源、充分利用院援外專家、專業技術、科研基地等科技資源優勢,遴選院具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專家授課,將天然橡膠、木薯、油棕、椰子、香辛飲料作物等先進的科研試驗示范基地作為學員技術實訓基地,推動了院相關單位與瀾湄國家科技協議的簽署,提升我國熱帶農業科技國際影響力,有力的服務了我國外交。
4 主要成效
4.1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體系建設初具規模
4.1.1 培訓制度和流程體系初步建立
參考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管理宗旨和管理辦法,結合熱科院培訓中心援外培訓項目管理經驗,初步整理匯編了一套援外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注重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體系建設,爭創精品培訓。
4.1.2 培訓實施系統初步形成
充分發揮熱科院已有的“熱帶農業科技協作網”、“中國熱帶農業對外合作發展聯盟”“熱帶作物學會”等平臺的優勢,統籌熱帶農業資源,組建了“教師庫”,遴選了一批具有與瀾湄流域國家合作經歷、能夠雙語教學(英語)的科研專家作為入庫教師;通過掛牌或協議等形式,組建了“基地庫”,挑選了一批條件成熟、設施完備的科研基地,為培訓提供了實訓場所。
4.2 掌握了大量數據資料,推動合作可持續發展
通過培訓班上各國學員交流、國情介紹、各國農業發展研討及出國調研等,建立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熱帶農業人才培育工程”數據庫,為系統掌握瀾湄區域各國的農業發展情況、農業技術、人才、科技需求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促進瀾湄區域農業深度合作,提供堅實的信息支撐。
4.3 發揮學員紐帶作用,搭建起合作交流橋梁
培訓班學員成為我院與受援國熱帶農業技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助推了國際合作與交流。例如:通過柬埔寨學員的聯系,我院在訪柬期間,與柬方就農業投資環境、規劃編制、標準制訂等方面進行交流,并代表我院和柬勞工與職業培訓部簽署關于能力建設方面的合作意向書,加強培訓合作。通過泰國學員的溝通,我院專家在訪泰期間,與泰國農業大學、清邁大學、梅州大學等泰方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座談,商討雙方合作前景,拓寬了我院軟科學等科研方向與泰方的交流渠道。
4.4 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加深了雙方友誼
在培訓期間,項目組結合課程需求,到上海、合肥、杭州、廣州、茂名、湛江、三亞等11個市縣4個省市參觀考察,充分了解中國農村品牌建設、農業信息化產業園等具有中國現代農業特色的基地;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學員生日等契機,特地安排端午節歷史介紹、包粽子體驗、竹竿舞民族舞表演等別開生面的活動,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讓學員們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魅力。
4.5 輿論宣傳效應顯著,提升社會影響力
培訓班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工作,在中國農業信息網、我駐清邁總領事館官網、《柬埔寨高棉時報》、柬埔寨BTV news等國內外重要媒體累計發表新聞報道15篇,制作班級宣傳片6份,并通過新媒體發布美篇12篇,擴大了瀾湄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麗暉,何大明.瀾滄江一源公河流域整體開發的前景與問題研究[J].地理學報,1999(sl):55-64.
[2] 汪志軍.探析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下培訓中心品牌化建設路徑[J].中國科技縱橫,2018(1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