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探討大學畢業生就業初期社會適應現狀。方法:結合方便取樣和滾雪球取樣選取10名大學畢業生進行訪談。結果: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良好,包括住宿、交通和經濟等的適應,心理適應良好,已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職業不適應表現在對工作壓力、工作內容、工作角色、工作環境等不適應,人際不適應表現在人際關系不適應。結論:總體來看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良好,大學畢業的社會適應不良主要表現在職業適應和人際適應上。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訪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034-03
doi:l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1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大學畢業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作為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水平不僅與本人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也關系到社會的發展。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9%,就業滿意度為67%,可以看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并不滿意。大學畢業生就業初期的社會適應狀況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大學畢業生如何盡快適應社會,是受到許多人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通過對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狀況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為畢業生社會適應提供一定的策略,另一方面也為在校大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提供一定的依據。
社會適應是人生歷程的基本任務,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個體的成長需要不斷改變自身行為以適應環境,通過學習、交往、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等形式的活動來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逐漸成為有獨特個性的、成熟的社會成員。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性是指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在與社會互動中,為達到自我發展和適應社會各方面所具備的有序列、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對環境健康的心理反應和調整行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特征。包括生活環境、工作、心理品質、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的適應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等。大學畢業生就業初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能否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到職員的社會角色轉換,也影響大學生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畢業生進行訪談,了解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現狀以及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幫助大學畢業生更加順利度過就業初期的適應期,更好地實現個人的成長與進一步的社會化。
二、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和滾學球抽樣選取訪談對象,抽取了10名訪談對象,其中男性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24+1.56歲。本研究將調查對象限定在工作5年之內的大專及大學學歷的畢業生。
(二)研究程序
根據研究目的編寫訪談提綱,具體包括:①人口學基本信息;②選擇工作的原因及家里的態度;③畢業生的在生活、工作、人際,心理變化上及適應情況;④對現在工作的滿意程度及未來規劃;⑤在校期間對工作有幫助的經歷;⑥讓大學畢業生更好適應社會的建議。
在訪談對象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運用半結構式訪談錄音收集資料,主要采用電話訪談的形式。對每位訪談對象分別訪談一次,每位訪談對象的訪談時間均在20分鐘左右。訪談結束后將訪談資料整理成文本稿,然后進行分析。分析方法是類屬分析法,即在訪談資料中尋找多次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概念,將具有相同屬性的資料歸入同一類別。
三、訪談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現狀
總體來看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情況較好。部分大學畢業在現在工作的單位實習,然后轉正,所以對現在的工作比較滿意,適應得也比較好,也有大學畢業生表示對工作不太滿意,正打算換工作或者已經換過工作。雖然大學畢業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太適應的狀況,但能自己慢慢調整或者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調整過來,適應時間從一周到半年不等。
(二)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具體特征
1.生活適應良好
80%大學畢業生表示生活適應良好,在生活方面,很多人都提到了住宿、經濟以及交通三個方面。F1表示“家里環境要更好,因為學校在郊區,現在回重慶了在主城,在交通各方面都要更方便一些”;F4表示“現在經濟自由了”、住宿不習慣,很糟糕”;M2表示“現在更加計劃經濟一點";M5表示“比較戀家,剛開始在外面待著很不習慣“早上去上班,公交車基本擠不上去”。本研究中訪談對象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工作,所以在生活上大都比較適應,而在異地工作的F4表示“對重慶這邊的飲食非常習慣”。
2.職業上存在不適應
在受訪的大學畢業生中,工作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適應,包括工作壓力、工作內容、工作角色、工作環境等。F1表示“工作壓力不適應,有任務,還有客戶太刁鉆了”;F2表示“對工作的內容認識還不夠多,還需要多學習”:M1表示“我喜歡這個訓練這個東西,雖然我有再大的困難或者怎樣子的,我都會去慢慢克服他”;M3表示“以前的工作上有一個業績上的要求”“上下班的時候路上太堵了”;M5表示“一些比較好的朋友,他們都會安慰我”。相對于生活而言,由于剛開始工作,工作上的不適應會更多,更加明顯一點。部分大學畢業生選擇慢慢地去適應工作,也有的打算換一份工作,并且有多位大學畢業生表示發現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或者完全不能適應,已經換過工作了。
3.人際交往上有一定的不適應
部分受訪者在一開始表示自己在人際交往上沒有不適應,但多位訪談者在后來在訪談過程中,表示擔心朋友疏遠自己,認為職場上的關系太復雜。F3表示“不想和領導相處,同事間都很好”;F5表示“沒有發生過矛盾,我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別人說是什么就是什么”“和以前的朋友接觸得比較少,尤其是在實習時,會有一種感覺他們要慢慢疏遠我了的感覺”;M1表示“接觸起來可能比較小心一點,不然的話可能哪天得罪了誰都不知道";M4表示“和同事接觸不算多,也沒啥利益沖突,所以關系都挺好的”
4.心理適應良好
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心理上產生的變化較小,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已經做好了進入社會的準備。F5表示“總的來說也沒有太大的變化”;F2表示“只能說接觸的面變廣了,接觸的人的層階不一樣了之后,對自己人生的規劃也會變得不一樣";M1表示“很多東西你要去擔一些責任”;M3表示“我覺得做好了準備,每天都給自己像打氣一樣”。也有大學畢業生表示自己在進入社會后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更多的是往好的方向變。M5表示“感覺自己性格變得比較急躁,比較暴躁,但后來就慢慢發現自己性格越來越變好了”。
(三)關于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建議
受訪的大學畢業生根據自身的經歷,提出了一些關于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建議。首先是努力學習,雖然多數受訪者表示學校期間的經歷沒有什么用,但還是認為需要好好學習。除了在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進公司后也要虛心學習,在工作之余更要抽時間多學習。大學的時間其實是非常少的,所以從大一開始好好學習,有一個好的規劃,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在工作時也要虛心學習,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學習,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工作之余,也要給自己留時間去學習,讓自己進步,而不是只停留在那一個地方。然后是多參加活動和實踐,大學期間可以利用空閑的時間去做一些社會實踐,既能學到一些知識,也能增加一些對就業的認識,積累經驗,同時也能更好地找準自己的定位。大三的實習作為一個進入社會的緩沖期也很重要,可以發現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或者自己還缺乏哪些東西,然后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去補充。最后在找工作時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慎重選擇,然后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好好努力,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慢慢來。
四、討論
大學畢業生生活適應和心理適應較好。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受訪者都是在自己家鄉工作,住在自己家里的也比較多,所以在生活上的不適應較少。而大學畢業生已經基本上達成自我同一性,所以在心理上的變化比較少,同時由于進入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很優秀的人,發生變化也更多的是朝著一個好的方向變化,達到自我的發展。
大學畢業生在職業上存在一定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工作壓力、工作內容、工作角色等方面,有些是由于工作的客觀原因造成的,有些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大學畢業生可能在工作之前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工作后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職業認同,導致在工作中不太適應。所以大學生可以多進行嘗試,只要感興趣的都可以試一試,既增加了閱歷,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在工作之余應該留給自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自己能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大學畢業生在人際上存在不適應可能是由于在學校接觸的人群相對于社會而言較簡單,而在進入社會之后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良莠不齊,所以一些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對這種變化還不太習慣。已有研究也發現,部分大學畢業生對工作中人際關系不太滿意。對于這種不適應,可以多和朋友家人溝通交流,慢慢地去適應。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訪者幾乎都是在自己家鄉工作,所以對于異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群體,研究結論可能受限,需要進一步擴大被試群體的多樣性。
五、結論
(1)總體來看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良好;(2)大學畢業的社會適應不良主要表現在職業適應和人際適應上。
參考文獻:
[1]聶衍剛,林崇德,彭以松,丁莉,甘秀英.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發展特點[J].心理學報, 2008,40(9) :1013 - 1020.
[2]趙發旗,李露,程俊俏.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性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論壇,2009(2) :3-8.
[3]王樹青,武秀娟.大學畢業生就業初期社會適應的現狀、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5(1):1-6.
[4]石冬曉.談如何提高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4):166-168.